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2869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由总换热管排弯折形成的至少两排换热管排,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两处换热位置对应的所述换热管排的横向排数相异。故可以将风机安装于对应的换热管排数相对较多的位置,即保证换热管排数目较多的位置对应风速风量较大的风场,换热管排数目较小的位置对应风速风量较小的风场,从而使换热器中换热管排的布置适应相应的工作环境。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具有均衡换热器换热能力,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实现热介质和冷介质热量交换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等领域。换热器通常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集流管,集流管之间具有多根大体上平行设置的换热管,形成换热管排,各换热管之间间隔设置散热翅片,各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两侧的两根集流管,换热介质由一侧的集流管进入换热管内,再自另一侧的集流管流出,从而实现热交换。由上述工作原理可知,换热介质的流量以及换热行程(换热管的轴向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换热效率。故为了提高换热效率,且便于换热器在有限空间内的布置,存在将换热器独立连接而成的换热器装置,比如,将三排独立的微通道换热器并列连接而成的换热器装置,该结构的换热器装置需设置较多的集流管,连接方式繁琐,成本较高。为了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目前存在一种折叠式换热管。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的折叠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该微通道换热器10具有三排换热管排101,由总换热管排弯折形成,各换热管排 101的高度一致(宽度和厚度均一致),显然,该结构的换热器10可以增长换热行程,提高换热效率,而且加工简单。然而,该结构尚存在下述技术问题无论风机置于换热器10的哪一侧,在换热器10在高度方向上,均存在风场分布不均勻的现象。比如,风机置于换热器10 的上部,换热器10下部的风场较弱;风机置于换热器10的下部,则换热器10上部的风场较弱;置于中部时,换热器10的上部和下部风场较弱。故风场的不均勻会导致换热器10的换热能力不均衡,影响换热效率。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进换热器的结构,均衡其换热能力,提高换热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可以消除风场不均勻对换热效率的影响,均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由总换热管排弯折形成的至少两排换热管排,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两处换热位置对应的所述换热管排的横向排数相异。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的各所述换热管排由总换热管排弯折形成。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由所述总换热管排循环地依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次序弯折形成的蛇形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由所述总换热管排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弯折形成的回旋形换热器。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由所述总换热管排依照逆时针、逆时针、顺时针次序弯折形成的换热器。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由所述总换热管排依照顺时针、逆时针、逆时针、顺时针次序弯折形成的换热器。优选地,弯折形成的所述换热管排的数目至少为三个,且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排处于同一平面。优选地,各换热管排中各换热管之间的翅片密度,在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随对应的换热管排数目的减少而增加。由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在高度方向上,至少两处换热位置对应的换热管排的横向数目相异。则可以将风机安装于对应的换热管排数相对较多的位置,即保证换热管排数目较多的位置对应风速风量较大的风场,换热管排数目较小的位置对应风速风量较小的风场,从而使换热器中换热管排的布置适应相应的工作环境。则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具有均衡换热器换热能力,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的优势。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换热器由总换热管排依照顺时针、逆时针、逆时针、顺时针方向弯折四次形成,且形成的至少两个处于同一平面的换热管排。该种结构在形成多层次的换热管排数以便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换热器占据的空间,便于换热器的安装。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各换热管排中各换热管之间的翅片密度,在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随对应的换热管排数目的减少而增加。换热管之间的翅片数目越多,换热面积越大,换热能力越强。由于对应的换热管排数目越少的位置,其换热能力相对较低(对应的风场较弱,容易结霜),设置密度较高的翅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位置对应的换热管排的换热能力。故通过改变翅片的密度可以进一步均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典型的折叠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器与风机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2为图3-1的第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图3-3为图3-1中换热器与风机的另一种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换热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2为图4-1的倒置结构;图5-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换热器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2为图5-1的倒置结构示意图;图6-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换热器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2为图6-1中换热器的第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图6-3为图6-1中换热器的第二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图6-4为图6-1中换热器的第三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为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可以消除风场不均勻对换热效率的影响,均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3-1至图3-3,图3-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器与风机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2为图3-1的第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图3-3为图3-1中换热器与风机的另一种组合结构示意图。该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器2,具有总换热管排21,以及位于总换热管排21 两端的第一集流管22和第二集流管23,第一集流管22和第二集流管23分别作为进口管和出口管,或出口管和进口管;总换热管排21弯折形成至少两排换热管排,各换热管排大致平行、并紧凑地并列设置,故占据的空间较小。图3-1至图3-3所示的换热器2设于换热器2框架3中,且均具有三排换热管排, 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换热需求、换热器2设置空间的大小、成本控制等因素决定换热管排的具体数目。风机4通常设于与进口侧相背的一侧,图3-1至图3-3中设于换热器2第一换热管排211端部的第一集流管22为进口端。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换热器2,在高度方向上,至少两处换热位置对应的换热管排的横向排数相异,横向为垂直于各换热管排表面的方向。以图3-1为例, 该图示出的换热器2在高度方向上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对应的换热管排的横向排数为两排,下部对应的换热管排的横向排数为三排(下述内容简化描述为“对应的换热管排数”),即弯折形成的第三换热管排213高度低于第一换热管排211和第二换热管排212的尚度。此实施方式的结构适用于风机4置于换热器2下部时的工况,此时,下部风场的风量及风速较大,沿换热器2厚度方向的穿透力较强,则下部各换热管排均可以获得适宜的风量,因此,下部换热能力较强,可以设置较多的换热管排数;相应地,上部风场的风量及风速较小,换热能力较低,为了实现换热器2上部和下部换热能力的均衡,上部风场对应的换热管排数相对地小于下部的换热管排数。则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换热器2结构可以均衡换热器2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效率。 上述原理的描述结合了风机4,实际上,也可以根据结霜情况判断(根据经验或实际情况得出结霜较多和较少的位置),换热能力较弱的位置,制冷剂容易结霜,故应提高换换热器2 结霜较多位置的换热能力,减少该位置对应的换热管排数,图3-1则对应换热器2上部容易结霜的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强黄宁杰
申请(专利权)人: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