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用的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17802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用的电机,包括前端盖、后端盖、转子和定子,在所述前端盖的侧部和所述后端盖的侧部设有第一类散热筋,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沿平行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分布;在所述后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二类散热筋,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沿垂直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机即可以对内部定子和转子散热,又可以为电机外壳散热,且散热效果较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调器用的电机
技术介绍
空调器室外机作为空调器中的强制风冷装置,在高温高压制冷模式的条件下,流经室外机冷凝器的气态冷媒冷凝成液态,释放的热量会直接加热室外机的电机底部与冷凝器之间的空间,再加上电机在运转过程中的发热,极易发生电机过热而停止运转的现象。为提高散热效率,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电机,该电机的轴承室的后端盖底部均勻分布有若干散热筋,通过散热筋对电机的轴承室散热。在现有技术的电机中,散热筋位于轴承室的后端盖底部,散热筋通过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但是现有技术在进行散热时并没有对散热筋进行强制风对流,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散热效率较高的电机。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用的电机,包括前端盖、后端盖、转子和定子,在所述前端盖的侧部和所述后端盖的侧部设有第一类散热筋,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沿平行于转子的轴线方向分布;在所述后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二类散热筋,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沿垂直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分布。进一步的,所述后端盖侧部的第一类散热筋与后端盖底部的第二类散热筋相互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所述后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进一步的,所述后端盖底部的第二类散热筋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风道与所述后端盖的第一散热风道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和后端盖的第二类散热筋呈鳍状。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后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呈散射状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筋在沿第一方向上的切面呈工字形,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后端盖底面的方向。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筋上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每个散热鳍片的高度和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机的前端盖侧部和后端盖的侧部设有第一类散热筋,后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二类散热筋。第一类散热筋沿平行于转子轴线的方向分布,而电机在运转时形成的气流方向同样是平行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在散热时可以利用电机运转形成的强风对流,对第一类散热筋和第二类散热筋进行风冷散热,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空调器用的电机,包括前端盖1、后端盖2、转子3、定子(图中未示出)和轴承4,其中前端盖1侧部设有二十条第一类散热筋11,后端盖2的侧部设有二十条第一类散热筋11,后端盖2的底部设有二十四条第二类散热筋22,需要指出的是后端盖2上的第二类散热筋22的数量可以和第一类散热筋11的数量相等(二十条)。 第一类散热筋11沿平行于转子3的轴线方向分布,第二类散热筋22沿垂直于转子3的轴线方向分布。前端盖1和后端盖2可以由铝或铜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机的前端盖1侧部和后端盖2的侧部设有第一类散热筋11,后端盖2的底部设有第二类散热筋22。由于第一类散热筋11沿平行于转子3 轴线的方向分布,第二类散热筋22沿垂直于转子3的轴线方向分布,而电机在运转时(转子外接轴流风扇)形成的气流方向同样是平行于转子3的轴线方向的,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在散热时可以利用电机运转形成的强风对流,对第一类散热筋和第二类散热筋进行风冷散热,相对于现有技术提高了散热效果。进一步的,后端盖2侧部的第一类散热筋11与其底部的第二类散热筋22相互连接。前端盖1的第一类散热筋11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110,后端盖2侧部的第一类散热筋11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风道211 ;后端盖2底部的第二类散热筋22之间形成第三散热风道221,第三散热风道221与第二散热风道211是相连通的。此外,前端盖1的第一类散热筋11、后端盖2的第一类散热筋11和第二类散热筋22均呈散射状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散热风道221与第二散热风道211相连通,可以进一步加强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进一步的,电机前端盖1的第一类散热筋11和后端盖2的第一类散热筋11呈鳍状,从而最大限度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本技术的提供的电机应用在空调器的室外机时,其转子3将与轴流风扇连接,带动轴流风扇高速旋转,空气在高速旋转的轴流风扇的驱使下,形成沿电机轴线方向 (即转子3的轴线方向)的低压涡流区,冷却风就会沿着电机的后端盖2底部呈散射状分布的第二类散热筋22之间的第三散热风道221进入后端盖2侧部呈散射状分布的第一类散热筋11之间形成的第二散热风道211,然后再进入前端盖1侧部呈散射状分布的第一类散热筋11之间形成的第一散热风道110,从而对电机进行散热。参见图2,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第一散热筋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后端盖2侧部的第一散热筋11在沿第一方向上的切面呈工字形,其中第一方向为平行于后端盖2底面的方向,工字形的散热筋可以提高散热效率。此外,该散热筋11上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111。较佳的,每个散热鳍片的高度hi和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h2的比值为1.5,此时散热效果最佳。 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器用的电机,包括前端盖、后端盖、转子和定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端盖的侧部和所述后端盖的侧部设有第一类散热筋,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沿平行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分布;在所述后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二类散热筋,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沿垂直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侧部的第一类散热筋与后端盖底部的第二类散热筋相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所述后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底部的第二类散热筋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道与所述后端盖的第一散热风道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和后端盖的第二类散热筋呈鳍状。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后端盖的第一类散热筋呈散射状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筋在沿第一方向上的切面呈工字形,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后端盖底面的方向。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筋上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每个散热鳍片的高度和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1. 5。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用的电机,包括前端盖、后端盖、转子和定子,在所述前端盖的侧部和所述后端盖的侧部设有第一类散热筋,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沿平行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分布;在所述后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二类散热筋,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沿垂直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分布。本技术提供的电机即可以对内部定子和转子散热,又可以为电机外壳散热,且散热效果较好。文档编号H02K5/18GK202172326SQ20112033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黄芝慧张福华
申请(专利权)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