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02003 阅读:3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包括用于实现两条多芯电缆的相应的芯线的各结构层的一一对接的连接接头;设置在最外面一层的壳体;还包括绝缘的,设置在多芯电缆的芯线分叉处与连接接头之间的平衡楔锥,平衡楔锥包括圆锥形头部和圆柱形校正尾部,且平衡楔锥的侧面上轴向均匀地设有适合芯线置入的,数目与芯线数目一致的对芯线起校正作用的通道,通道包括延伸到圆锥形头部的侧面上的,适合芯线捋入的开口斜槽部分,圆锥形头部的尖端适合插入多芯电缆的芯线团中心,以使芯线团中的芯线沿斜通道部分均匀分开,并通过通道校正分开的芯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均分芯线,并在均分芯线的过程中能够防止芯线变形膨开的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缆连接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电力需求的不断攀升,为了减少输变电成本和降低输配电损耗,中压电源直接进入用电中心进行电能分配已是极为普遍。中压电力电缆需求日益增多,而在架设电网是需要两条或多条电力电缆对接,然后根据电缆结构的特性,在对接处对电缆各结构层进行恢复,以保证电缆的基本性能,因此,中间接头在这个问题显得尤其重要。现有技术中,在三芯电缆对接的处理中,都是技术人员徒手的将剥切处理好的电缆的三条芯线撑开,然后根据尺寸要求分别剥切芯线,再装上中间接头,用防水带与铠装带进行包绕,从而实现三芯电缆的对接。而在现有技术中,这种徒手的撑开芯线的方式,往往导致撑开后的芯线无序杂乱分布,弯曲变形并呈辐射状朝外膨开,而芯线的无序杂乱分布容易导致中间接头内的电场等分布不均,而芯线的弯曲变形并呈辐射状朝外膨开,不仅容易导致芯线内部各层的弯曲与相对挪动,从而引起电缆芯线内部层间出现间隙而容易引发接头内部放电,同时,由于芯线较粗较硬,在对接的芯线上安装完中间接头后,芯线仍有向外膨开的趋势,故容易导致中间接头内的应力锥和内屏蔽层发生严重的变形损坏,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中国专利文献CN2137829Y提出的一种15KV及以下三芯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浇注树脂型中间接头,该三芯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浇注树脂型中间接头由壳体及内部结构组成,壳体内壁镀金属屏蔽层,屏蔽层内布过桥线。壳体上开浇注口,排气口,导气槽。壳体内卡绝缘支撑板,将三线芯支撑隔开来保证相间和。各相绝缘和带绝缘上包粘性耐油胶泥, 外层用碱玻璃丝带勒紧。壳体内浇注耐油绝缘合成树脂浇注剂。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三芯电缆中间接头的芯线的分开是由徒手完成而导致芯线无序杂乱分布,弯曲变形并呈辐射状朝外膨开,从而导致中间接头内的应力锥和内屏蔽层发生严重变形损坏,以及电缆内部各层的弯曲与相对挪动,从而引起电缆内部层间出现间隙而容易引发接头内部放电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均分芯线,并在均分芯线的过程中能够防止芯线变形膨开的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包括连接接头, 所述连接接头用于实现两条多芯电缆的相应的芯线的各结构层的一一对接;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最外面一层,且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适于与两所述多芯电缆的外壳密封连接; 还包括绝缘的,设置在所述多芯电缆的芯线分叉处与所述连接接头之间的平衡楔锥,所述平衡楔锥包括圆锥形头部和圆柱形校正尾部,且所述平衡楔锥的侧面上轴向均勻地设有适合所述芯线置入的,数目与所述芯线数目一致的对所述芯线起校正作用的通道,所述通道包括延伸到所述圆锥形头部的侧面上的,适合所述芯线捋入的开口斜槽部分,所述圆锥形头部的尖端适合插入所述多芯电缆的芯线团中心,以使所述芯线团中的所述芯线沿所述斜通道部分均勻分开,并通过所述通道校正分开的芯线。所述通道为开口槽路。所述平衡楔锥上还成型有数个省料孔。还包括绝缘的,设置在所述平衡楔锥与所述连接接头之间,尽量靠近所述连接接头的圆柱形的平衡固定块,所述平衡固定块上成型有与所述通道分布一致的,供所述芯线穿过的校正孔。所述平衡固定块上还设有省料槽。还包括对所述平衡固定块和所述平衡楔锥限位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围绕从所述芯线分叉处至所述连接接头之间的芯线段设置。所述连接接头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数目与所述多芯电缆的所述芯线的数目一致,且设置在两所述多芯电缆的所述芯线的导体处,实现两所述多芯电缆的所述芯线的所述导体的对接;内屏蔽管,所述内屏蔽管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内壁;直通接头主体,所述直通接头主体包括管状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管状壳体内两端处的应力锥,所述直通接头主体套设在所述连接管上,两端的所述应力锥分别搭盖在两所述对接多芯电缆的所述芯线的半导电层上,且所述直通接头主体两端处密封;屏蔽铜网套,所述屏蔽铜网套设置在所述直通接头主体上,且所述屏蔽铜网套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多芯电缆的铜屏蔽层连接。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在本技术中,平衡楔锥的设置能够保证芯线均勻分叉,同时防止了在芯线分叉时过度弯折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分叉后的芯线进行平行校正。2、在本技术中,平衡固定块的设置能够配合平衡楔锥,将从平衡楔锥中穿出的芯线平行校正,并保持住各芯线的均勻分布以及平行延伸的状态,从而使各芯线都处于均衡状态,保证了各芯线之间的相间距大小一致,电场一致,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芯线的变形所引起的芯线内部层间间隙的产生,以及应力锥、内屏蔽管发生严重变形,而影响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的性能。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的平衡楔锥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平衡固定块的主视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多芯电缆、2-芯线、3-屏蔽铜网套、4-外壳、5-平衡楔锥、6-通道、7-开口斜槽部分、8-省料孔、9-平衡固定块、10-连接接头、11-校正孔、12-省料槽、13-绝缘层、14-防水带层、15-铠装带层、16-圆筒形保护壳、17-锥形保护壳、18-连接筒、19-连接管、20-内屏蔽管、21-直通接头主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包括用于实现两条多芯电缆1的相应的芯线2的各结构层的一一对接的连接接头10 ;设置在最外面一层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适于与两所述多芯电缆1的外壳4密封连接;还包括绝缘的,设置在所述多芯电缆1 的芯线分叉处与所述连接接头10之间的平衡楔锥5,所述平衡楔锥5包括圆锥形头部和圆柱形校正尾部,且所述平衡楔锥5的侧面上轴向均勻地设有适合所述芯线2置入的,数目与所述芯线2数目一致的对所述芯线2起校正作用的通道6,所述通道6包括延伸到所述圆锥形头部的侧面上的,适合所述芯线2捋入的开口斜槽部分7,所述圆锥形头部的尖端适合插入所述多芯电缆1的芯线团中心,以使所述芯线团中的所述芯线2沿所述斜通道部分均勻分开,并通过所述通道部分校正分开的芯线2。所述平衡楔锥5的设置能够保证所述芯线2 均勻分叉,同时防止了在芯线2分叉时过度弯折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分叉后的芯线2 进行平行校正。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所述通道6为开口槽路。如图1和图4所示,此外,还包括绝缘的,设置在所述平衡楔锥5与所述连接接头 10之间,尽量靠近所述连接接头10的圆柱形的平衡固定块9,所述平衡固定块9上成型有与所述通道6分布一致的,供所述芯线2穿过的校正孔11。所述平衡固定块9的设置能够配合所述平衡楔锥5,将从所述平衡楔锥5中穿出的所述芯线2平行校正,并保持住各芯线 2的均勻分布以及平行延伸的状态,从而使各芯线2都处于均衡状态,保证了各芯线2之间的相间距大小一致,电场一致,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芯线2的变形所引起的芯线 2内部层间间隙的产生,以及应力锥、内屏蔽管20发生严重变形,而影响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的性能。还包括对所述平衡固定块9和所述平衡楔锥5限位的绝缘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压多芯电缆中间接头,包括    连接接头(10),所述连接接头(10)用于实现两条多芯电缆(1)的相应的芯线(2)的各结构层的一一对接;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最外面一层,且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适于与两所述多芯电缆(1)的外壳(4)密封连接;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绝缘的,设置在所述多芯电缆(1)的芯线分叉处与所述连接接头(10)之间的平衡楔锥(5),所述平衡楔锥(5)包括圆锥形头部和圆柱形校正尾部,且所述平衡楔锥(5)的侧面上轴向均匀地设有适合所述芯线(2)置入的,数目与所述芯线(2)数目一致的对所述芯线(2)起校正作用的通道(6),所述通道(6)包括延伸到所述圆锥形头部的侧面上的,适合所述芯线(2)捋入的开口斜槽部分(7),所述圆锥形头部的尖端适合插入所述多芯电缆(1)的芯线团中心,以使所述芯线团中的所述芯线(2)沿所述斜通道部分均匀分开,并通过所述通道部分校正分开的芯线(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钅监文李义敏麦卓文陈景獭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长牛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