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劲东专利>正文

端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99973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子组件,其包括公端子及母端子,所述公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所述母端子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与第一接触部相抵压的第一配合部以及与第二接触部相抵压的第二配合部,所述公端子设有连接第一主体部与第一焊接部的第三连接部,所述母端子设有连接第二主体部与第二焊接部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沿公端子与母端子配合方向相互接触。如此设置,通过三点接触,使得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信号传输更加流畅。(*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端子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接触稳定的端子组件。
技术介绍
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照于2007年12月5日公告的大陆技术专利第CN200986983Y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端子组件,其包括公端子及母端子。所述公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所述母端子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第一弯部以及第二弯部,所述第一弯部上设有与第一接触部相抵压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弯部上设有与第二接触部相抵压的第二配合部,所述公端子插入母端子后,所述第二弯部向外侧变形,此种设计中, 所述公端子与母端子通过两点接触,在公端子与母端子频繁插拔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弯部容易产生永久形变而无法恢复到起始的位置,所述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夹持力变小,导致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接触可能不稳定。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端子组件,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端子组件,保证公端子与母端子接触紧密,信号传输流畅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端子组件,其包括公端子及母端子,所述公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所述母端子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与第一接触部相抵压的第一配合部以及与第二接触部相抵压的第二配合部,所述公端子设有连接第一主体部与第一焊接部的第三连接部,所述母端子设有连接第二主体部与第二焊接部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沿公端子插入母端子的方向相互接触。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臂部以及与第一臂部相对的第二臂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臂部相连并凸伸出第一臂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是第二臂部的一部分。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还包括自第二臂部末端沿垂直第二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臂部,所述第三臂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设有导角圆弧,所述第三臂部与第三连接部在不同的平面内。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还包括与母端子接触的第一连接部、 圆弧过渡连接第一臂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导引部以及圆弧过渡连接第二臂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二导引部。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第一弯部、第二弯部以及圆弧过渡连接第一弯部与第二弯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沿公端子插入母端子的方向相互接触。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弯部之间设有圆弧过渡的第一弧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弯部之间设有圆弧过渡的第二弧接面。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设于第一弯部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于第二弯部上。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第一弯部上设有圆弧形的第三导引部,所述第二弯部上设有圆弧形的第四导引部,所述一导引部与第三导引部的配合以及第二导引部与第四导引部的配合分别从公端子的两侧导引公端子插入母端子。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相对第三导引部凹陷并形成凹陷空间,所述第一接触部越过第三导引部并位于凹陷空间内,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垂直公端子插入母端子的方向与第一配合部抵压。优选的,在上述端子组件中,所述母端子还包括自第二弯部末端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与第二弯部相连的延伸臂、支撑臂以及圆弧过渡连接延伸臂与支撑臂的弹力圆弧,所述第二弯部能变形并带动支撑臂运动。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的端子组件通过三点接触,使得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信号传输更加流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端子组件的公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端子组件的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端子组件的公端子与母端子接触过程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端子组件的公端子完全与母端子接触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子组件,保证公端子2与母端子4接触紧密,信号传输流畅稳定。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公端子2包括第一主体部21以及第一焊接部22。所述第一主体部21包括第一臂部211、与第一臂部211相对的第二臂部212以及与第一臂部211及第二臂部21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3。所述第一主体部21设有与母端子4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14以及第二接触部215。所述第一接触部214为一小凸块,所述第一接触部214与第一臂部211相连并凸伸出第一臂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5为第二臂部212的一部分。所述第一主体部21还包括圆弧过渡连接第一臂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3的第一导引部216以及圆弧过渡连接第二臂部212与第一连接部213的第二导引部217。通过设置圆弧形的第一导引部216与第二导引部217,可以导引公端子2插入到母端子4中。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所述公端子2设有连接第一主体部21与第一焊接部22的第三连接部23,所述第一主体部21还包括自第二臂部212末端沿垂直第二臂部212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臂部218,所述第三臂部218与第三连接部23之间设有导角圆弧231,所述第三臂部218与第三连接部23在不同的平面内。如此设置,通过设置一个导角圆弧231,使得第三臂部218能够远离第三连接部23,在公端子2焊接时防止出现爬锡现象,保证端子信号接触的稳定性。所述第二臂部212与第三臂部218之间设有第一缺口 219。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所述母端子4包括第二主体部41以及第二焊接部42。所述第二主体部41呈开口向上的凹形,所述凹形空间用以收容公端子2。所述第二主体部41 包括第一弯部411、可弹动的第二弯部412以及与第一弯部411及第二弯部41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13。所述公端子2的第一连接部213与母端子4的第二连接部413沿公端子2插入到母端子4的方向相互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部413与固定部411之间设有圆弧过渡的第一弧接面420,所述第二连接部413与弹性部412之间设有圆弧过渡的第二弧接面421,所述第一弧接面420与第二弧接面421为母端子4提供回弹力。所述第一弯部411上设有与第一接触部214相抵压的第一配合部414,所述第二弯部412上设有与第二接触部215相抵压的第二配合部415。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4所示,所述母端子4还包括自第二弯部412末端弯折延伸的弯折部416。所述弯折部416包括与第二弯部412相连的延伸臂4161、自延伸臂4161的末端弯折延伸的支撑臂4162以及圆弧过渡连接延伸臂4161与支撑臂4162的弹力圆弧4163。 所述第二弯部412在公端子2插入母端子4时能产生变形并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子组件,其包括公端子及母端子,所述公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所述母端子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与第一接触部相抵压的第一配合部以及与第二接触部相抵压的第二配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子设有连接第一主体部与第一焊接部的第三连接部,所述母端子设有连接第二主体部与第二焊接部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沿公端子插入母端子的方向相互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劲东
申请(专利权)人:吴劲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