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世芳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泡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99173 阅读:3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泡茶装置,包括壶体和底座,壶体架设于底座上,底座上设有由高至低的出液通道,壶体底部设有与此出液通道相通的出液口,该壶体内设有将上述出液口罩于其内的过滤网;上述出液口内设有其底部伸出上述壶体底部外,并活动密封于上述出液口的活动球阀,上述底座内设有可顶起上述活动球阀使上述出液口导通的,且其控制端伸至上述底座外的控制杆。泡茶时,将茶叶直接置于壶体内用热水泡开即可;倒茶时,再操作控制杆,使活动球阀被顶起,即出液口相导通,则壶体内的茶水能够经出液口流入底座的出液通道内,最终由出液通道的出水口流出,使泡茶装置实现自动出来,操作方便,同时,控制杆安装于底座内,不占用壶体空间,可方便壶体的清洗。(*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泡茶的泡茶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泡茶装置,在倒茶水时,均需用手拿起泡茶装置的整个壶体才可使壶内茶水流出,此种泡茶装置不仅操作很不方便,易烫伤,而且影响卫生。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出现了一种手动出液壶(专利公告号为CN201346079Y),其包括壶体和底座,壶体架设于底座上,底座上设有由高至低的液体水道,壶体上设有一出液口和按钮,按钮连接有压杆,壶体内侧设有导向座,一连杆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导向座内,连杆下端连接有一比出液口大的物块,按压按钮,通过压杆带动连杆上下移动来完成液用壶的开启与闭合,再通过液体通道流入茶海中。这种手动出液壶在倒茶操作上的确带来了方便,然而,其导向座、连杆设在壶体内部,其不仅占用空间,使壶体的容量减少,而且也给泡茶或清洗茶壶中带来不便。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泡茶装置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占据壶体空间,并易于清洗又方便实现自动出水的自动泡茶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自动泡茶装置,包括壶体和底座,壶体架设于底座上,底座上设有由高至低的出液通道,壶体底部设有与此出液通道相通的出液口,该壶体内设有将上述出液口罩于其内的过滤网;上述出液口内设有其底部伸出上述壶体底部外,并活动密封于上述出液口的活动球阀,上述底座内设有可顶起上述活动球阀使上述出液口导通的,且其控制端伸至上述底座外的控制杆。上述控制杆为一弧形杆,上述弧形杆的上端处于上述出液通道内,且上述底座对应于上述出液通道的位置开设有供上述弧形杆的上端活动伸入上述出液通道内的通孔,此通孔与上述弧形杆之间通过套设在上述弧形杆上的弹性密封圈进行密封,上述弧形杆的上端端部延伸设有一上横杆,上述上横杆的自由端端部设有向上述出液口方向延伸的,其端部抵靠于上述活动球阀底部的顶杆;上述弧形杆的下端端部延伸设有其自由端活动伸出上述底座外的下横杆,上述底座上开设有供此下横杆的自由端活动伸出的穿出孔,且此穿出孔内形成有可供上述下横杆上下活动的空间;上述弧形杆的最高点部位活动抵靠在上述底座的内侧壁上。上述密封圈与上述通孔相接触的部位处凹设有供上述通孔的内侧壁嵌入固定的凹槽,上述通孔的内侧壁嵌入此凹槽内,上述密封圈为其上部小、下部大的块状体。上述出液口与上述活动球阀之间通过固定安装在上述出液口内的密封圈进行密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一种自动泡茶装置,以活动球阀密封住出液口为初始状态,泡茶时,将茶叶直接置于壶体内用热水泡开即可;倒茶时,再操作控制杆,使活动球阀与出液口相分离,即出液口相导通,则壶体内的茶水能够经出液口流入底座的出液通道内,最终由出液通道的出水口流出,使泡茶装置实现自动出来,操作方便,同时,控制杆安装于底座内,不占用壶体空间,可方便壶体的清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壶体1过滤网11出液12底座2出液通道21穿出孔22活动球阀3密封圈4弧形杆51上横杆52顶杆53下横杆54弹性密封圈6茶海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种自动泡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壶体1和底座2,其中壶体1架设在底座2上,壶体1底部设有过滤网11和出液口 12,该过滤网11设在出液口 12的上端处,以防止泡茶时茶叶进入出液口 12内。底座2上设有由高至低的出液通道21,该出液通道21与该出液口 12内,出液口 12内设有其底部伸出壶体1的底部外,并活动密封于出液口 12的活动球阀3,该活动球阀3 与该出液口 12之间通过安装在出液口 12内的密封圈4进行密封,该底座2内设有可顶起活动球阀3使出液口 12导通的,且其控制端伸至底座2外的控制杆。该控制杆为由钢性材质制成的杆状物,该控制杆为一弧形杆51,该弧形杆51的上端处于出液通道21内,且底座2对应于出液通道21的部位处开设有供弧形杆51的上端活动伸入至出液通道21内的通孔,此通孔与弧形杆51之间通过套设在弧形杆51上的弹性密封圈6进行密封,且弹性密封圈6与通孔相接触的部位处开设有供通孔的内侧壁嵌入固定的凹槽,通孔的内侧壁嵌入此凹槽内,弧形杆51通过密封圈6的凹槽与通孔内侧壁的配合使弧形杆51可安装在底座2内;该弧形杆51的上端端部延伸设有一上横杆52,该上横杆 52的自由端端部设有向出液口 12方向延伸的,其端部抵靠在活动球阀3底部的顶杆53。该弧形杆51的最高点部位活动抵靠在底座2的内侧壁上,该弧形杆51的下端端部延伸设有其自由端端部活动伸出底座2外的下横杆54,该下横杆M处于出液通道21的出水口下方,底座2上开设有供下横杆M的自由端端部活动伸出的穿出孔22,此穿出孔22 的孔径大于下横杆52的外径,即穿出孔22内形成有供下横杆M的自由端上下移动的空间。本技术的一种自动泡茶装置,以活动球阀3密封于出液口 12为初始状态。泡茶时,将茶叶直接置于壶体1内用热水泡开即可;倒茶时,将茶海7放置在出液通道12的出水口下方,并使茶海7的外侧壁向底座2内的方向顶压着下横杆M的自由端端部,此时,弧形杆51受到向左的抵力,根据力的分解和弧形杆51的弧形特性,下横杆M略微向下移动, 弧形杆51的最高点部位会略微向上移动,弧形杆51最高点部位的向上移动使弧形杆51的上部失去平衡,并向底座2外的方向倾斜倒置,弹性密封圈6被弧形杆51压缩,弧形杆51 的上部的倾斜倒置可使上横杆52的自由端端部上的顶杆53具有向底座2外的方向移动, 顶杆53的移动可推动活动球阀3的底部向上滑动,进而使活动球阀3被顶起,出液口 12导通,则壶体1内的茶水能够经出液口 12流入至底座2的出液通道21内,最终由出液通道21 的出水口流出至茶海7内,操作方便;需停止倒茶时,只需将茶海7移除,使茶海7的外侧壁与下横杆M的自由端端部相分离,弧形杆51受到的抵力被斥除,根据活动球阀3的自身重力,活动球阀3会回落至出液口 12内,密封住出液口 12,出液口 12被堵塞,即可截止茶水流出,此时顶杆53与弧形杆51自动恢复回原始状态,弹性密封圈6复位。本技术的一种自动泡茶装置,由于控制杆安装于底座2内,不占用壶体1空间,方便壶体1的清洗,并具有结构简洁,操作方便的优点。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技术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泡茶装置,包括壶体和底座,壶体架设于底座上,底座上设有由高至低的出液通道,壶体底部设有与此出液通道相通的出液口,该壶体内设有将上述出液口罩于其内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上述出液口内设有其底部伸出上述壶体底部外,并活动密封于上述出液口的活动球阀,上述底座内设有可顶起上述活动球阀使上述出液口导通的,且其控制端伸至上述底座外的控制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泡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杆为一弧形杆,上述弧形杆的上端处于上述出液通道内,且上述底座对应于上述出液通道的位置开设有供上述弧形杆的上端活动伸入上述出液通道内的通孔,此通孔与上述弧形杆之间通过套设在上述弧形杆上的弹性密封圈进行密封,上述弧形杆的上端端部延伸设有一上横杆,上述上横杆的自由端端部设有向上述出液口方向延伸的,其端部抵靠于上述活动球阀底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泡茶装置,包括壶体和底座,壶体架设于底座上,底座上设有由高至低的出液通道,壶体底部设有与此出液通道相通的出液口,该壶体内设有将上述出液口罩于其内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上述出液口内设有其底部伸出上述壶体底部外,并活动密封于上述出液口的活动球阀,上述底座内设有可顶起上述活动球阀使上述出液口导通的,且其控制端伸至上述底座外的控制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世芳
申请(专利权)人:廖世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