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190698 阅读:2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主要应用于减缓面源污染、净化河流水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中植被过滤带净化效率的研究中,属于环境保护的小型水利工程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植被过滤带进、出水收集难的技术难题,该系统主要由植被区块、集水沟、排水沟组成。坡面径流汇入集水沟后在集水沟内集存,集满后径流溢流进入植物区块,植被区块内的植被对径流携带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净化,净化后的径流汇入排水沟,集满后径流由排水沟溢出,最终进入河流,进、出水的采集在集水沟及排水沟内完成。经试验验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效果好,且操作简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主要应用于减缓面源污染、净化河流水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中植被过滤带净化效率的研究中,属于环境保护的小型水利工程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不仅表现为水量的不足,更表现在水质的恶化-水污染问题。1999年11月四日,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面向21世纪的世纪水资源委员会”在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大河进行调查后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水质欠佳,多数河流水量日益减少,而污染程度则日渐加重。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重视,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净化河流水质、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技术方法。目前,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的修复方案包括三大类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具体涉及机械除藻、底泥疏浚、曝气复氧、化学絮凝、化学除藻、微生物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在方案应用中普遍存在着“治标不治本”、耗资大、成效小、易反复恶化等问题,只能暂时净化河流水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最佳管理措施的逐渐成熟,植被过滤带因其“治标又治本”、耗资小,成效大等优点而逐渐的引起了研究界的关注,相应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进而,收集植被过滤带进、出水的难题也日显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植被过滤带进、出水的收集难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操作简便的技术手段。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植被区块、集水沟、排水沟组成,建于坡耕地的坡脚下、河岸边、沟头、坡耕地的汇水域。视研究情况而定,植被区块被划分为多个小区块,小区块设置为不同的植物配置类型。植被区块上游设置集水沟,每个小区块下游设置排水沟。过滤带上游的坡面径流汇入集水沟后在集水沟内集存,集满后径流溢流进入植物区块,植被区块内的植被对径流携带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净化,净化后的径流汇入排水沟,并在排水沟内集存,集满后径流由排水沟溢出,最终进入河流,进、出水的采集在集水沟及排水沟内完成。所述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每个小区块宽约为10m,各区块之间设立地埂,防互通、防渗透。所述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多个区块分别设置为不同的植物配置类型。所述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集水沟沟底宽0. 2m,顶宽0. 4m, 沟底及旁侧采用塑料薄膜铺垫。所述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排水沟沟底宽0. 2m,顶宽0. 4m, 沟底及旁侧采用塑料薄膜铺垫。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适用于坡耕地的坡脚下、河岸边、沟头、坡耕地的汇水域,适合被应用于减缓面源污染、净化河流水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中,该方法使用效果好,操作简便。2、该系统内的植物一次种植后,无需大量的人力维护,节省人力、看管方便,既可应用于研究中,又可以提供沿岸景观,美化环境。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中各标号依次表示1-集水沟;2-小区块;3-地埂;4-排水沟。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中,1-集水沟。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图中,4-排水沟。图4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图中,3-地埂。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解决植被过滤带进、出水收集难的技术难题的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植被区块、集水沟、排水沟组成,植被区块被划分为4个小区块,分别种植不同的植被类型。植被区块上游设置集水沟,每个小区块下游设置排水沟。具体结构如下如图1所示,植被区块划分为4个小区块后,每个小区块宽约为10m,各小区块之间设立地埂,防互通、防渗透。4个小区块分别种植不同的植被类型,依次为乔草小区、乔灌草复合小区、灌木小区、草场小区。乔草小区共种植70株柳树,株间距lm,行距1. 5m ;乔灌草复合小区种植柳树、紫穗槐、蒿草等,其中柳树3行,株间距lm,行距1. 5m,紫穗槐7行,株间距0. 3m,行距0. 5m,蒿草由岸边移植栽植;灌木小区种植紫穗槐,栽植17行,株间距0. 3m, 行距0. 5m ;草场小区生长的是由岸边移植的蒿草。植被区块上部设置集水沟,如图2所示,集水沟沟底宽0. 2m,顶宽0.細,沟底及旁侧采用塑料薄膜铺垫。植被小区块下游分别设置排水沟,沟底宽0. 2m,顶宽0.細,沟底及旁侧采用塑料薄膜铺垫,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进、出水采集过程是本技术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主要包括植被区块、集水沟、排水沟。视研究情况而定,植被区块划分为多个小区块,分别设置为不同的植物配置类型。植被区块上游设置集水沟,每个小区块下游设置排水沟。过滤带上游的坡面径流汇入集水沟后在集水沟内集存,在该处完成进水的采集,集水沟集满后径流溢流进入植物区块,通过植物区块内的植被对径流携带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净化,净化后的径流汇入排水沟,并在排水沟内集存,在该处完成出水的采集,排水沟集满后径流由排水沟溢出,最终进入河流。经辽河源头区坡耕地面源污染阻控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本技术收集效果好,且操作简便。 本技术列举的实施例旨在进一步的阐述该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的技术方案,而不是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建于坡耕地的坡脚下、河岸边、沟头、坡耕地的汇水域,并由植被区块、集水沟、排水沟三部分组成,集水沟位于植被区块上游,植被区块划分为多个小区块,排水沟位于每个小区块下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小区块,每个小区块宽约为10m,各小区块之间设立地埂,防互通、防渗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小区块分别设置为不同的植物配置类型。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水沟沟底宽0. 2m,顶宽0.細,沟底及旁侧采用塑料薄膜铺垫。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沟沟底宽0. 2m,顶宽0.細,沟底及旁侧采用塑料薄膜铺垫。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到一种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主要应用于减缓面源污染、净化河流水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中植被过滤带净化效率的研究中,属于环境保护的小型水利工程设备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植被过滤带进、出水收集难的技术难题,该系统主要由植被区块、集水沟、排水沟组成。坡面径流汇入集水沟后在集水沟内集存,集满后径流溢流进入植物区块,植被区块内的植被对径流携带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净化,净化后的径流汇入排水沟,集满后径流由排水沟溢出,最终进入河流,进、出水的采集在集水沟及排水沟内完成。经试验验证,本技术使用效果好,且操作简便。文档编号C02F3/32GK202157299SQ20112012435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6日专利技术者任建峰, 刘特, 徐国梅, 李美娟, 马继力 申请人: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农业面源污染物植物降解体系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建于坡耕地的坡脚下、河岸边、沟头、坡耕地的汇水域,并由植被区块、集水沟、排水沟三部分组成,集水沟位于植被区块上游,植被区块划分为多个小区块,排水沟位于每个小区块下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继力任建峰李美娟徐国梅刘特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