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南方平原农区化肥面源污染的趋水避雨施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62189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0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少南方平原农区化肥面源污染的趋水避雨施肥方法,涉及旱地和水田两种土壤利用类型,其步骤为:旱地:1、农田为旱地,确定土壤宜肥期,根据宜肥期施肥。2、根据天气预报,施肥避雨。3、肥料深施覆土。水田:1、农田为水田,蓄水整田;2、筑高田埂;3、浅水施肥;4、根据天气预报,施肥避雨。5、避免排水。趋水避雨施肥技术的应用,不仅加快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溶解,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提高产量,降低肥料养分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淋失风险,有效预防或减轻农田面源污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业施肥方法,更具体的涉及。技术背景早在全国开始广泛使用化学肥料的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看天、看地、看作物长势的“三看”施肥原则。“看天”主要是根据光照、气温和雨量等气象条件制定合理施肥方案。其中,雨水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其积极作用是加速肥料的溶解,促进作物对肥料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消极作用是稀释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加速养分以地表径流、地下淋溶等方式淋失。雨水的积极作用通常发生在一定的降雨量范围内,并且受农田土壤水含量状况的影响,当短期内降雨量过高时,则可能发生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导致养分淋失。地表径流、地下淋溶和农田排水既是农田土壤和当季施入的肥料养分迀移损失的重要途径,也是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降雨过程为农田养分和面源污染物的迀移提供了原动力,径流水和淋溶水则是这些养分和污染物的携带者。研究表明,旱地以淋溶为主,水田以径流为主。降雨量越大,降雨强度越高,降雨时间越长,养分流失和污染物产生量就越大,因此,降雨对农田养分流失和面源污染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施肥措施等因素对农田养分流失和面源污染的产生也均有重要影响。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07年度全国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吨(其中地表径流、地下淋溶和基础流失量分别为32.01万吨、20.74万吨和107.03万吨),总磷流失量10.87万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稻田施肥后I周内田面水中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呈现出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7-10天后逐渐趋于稳定,这段时间内如果出现较强的降雨,会大大增加农田地表径流产生的风险,是农田养分流失和面源污染产生的高风险期;有模拟试验研究表明,壤质旱地土壤上施肥后,第2天如果出现75mm的强降雨,土壤30cm处淋溶水中的总氮量可达施氮量的40%之多。因此,在作物不同需肥时期完善施肥方法,充分利用低量降雨的积极作用、回避高量降雨的负面作用,是提高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控制养分淋失和降低农田面源污染风险的有效技术措施。我国南方地区热量丰富、降雨量充沛,且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与主要农作物生长和施肥同步。南方的自然生态条件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产,但由于施肥时间节点控制不合理引起肥料养分大量淋失的事件时有发生。本专利专利技术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既能提高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保障作物养分需求,又能有效控制肥料养分淋失,大大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涉及旱地和水田两种土壤利用类型,其步骤为: 旱地: 1、农田为旱地,确定土壤宜肥期,根据宜肥期施肥: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加速养分溶解,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宜肥期的确定,根据土壤质地区别处理: 砂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mm,雨停之后48h内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10_25mm,雨后6-72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25-50mm,雨后24-120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50-100mm,雨后48-180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100mm,雨后96-240h为宜肥期; 砂土宜肥期土壤含水量4.5%-10.5%,其简易判断法为:手摸土壤有润感,可捏成团,但一碰即散,紧握不滴水; 壤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mm,雨后12-72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10-25mm,雨后18-96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25-50mm,雨后36-144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50-100mm,雨后72-240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100mm,雨后120-288h为宜肥期; 壤土的宜肥期较长,土壤含水量7.5%-18%,其简易判断法为:手摸土壤有润感,呈酥软半固态,土壤松散、无塑性,可揉捏成条或成团 粘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_,雨后,24-72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10_25mm,雨后36-96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25-50mm,雨后60-144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50-100mm,雨后108-240h为宜肥期; 连续累计降雨量>100mm,雨后168-288h为宜肥期; 粘土的宜肥期土壤含水量15%-21%,其简易判断法为:手摸土壤有润感,呈酥软半固态,土壤松散、无塑性,可揉捏成条或成团,但不沾手; (说明:降雨量可用雨量器测定。降雨级别标准为:24h内降雨量〈10mm为小雨,10_25mm为中雨,25_50mm为大雨,50_100_为暴雨,100_250_为大暴雨,>250mm为特大暴雨)。2、根据天气预报,施肥避雨:根据I周内的天气预报信息,确定是否施肥,如果I周内预报有大雨发生(即24小时内降雨量>25_),则暂缓施肥;否则,按确定的宜肥期内施肥。3、肥料深施覆土:根据作物根系分布特点及种植密度的不同,在种植行7-10cm处开10-15cm深的施肥沟,肥料均匀条施后覆土,或者在作物的一侧挖10-15cm深的穴,穴施,施肥后覆土。基肥和后续的追肥在种植行的两侧交替进行。水田: 1、农田为水田,蓄水整田:插秧前利用天然降雨或灌溉蓄水,先将稻田泡水3-7天,水层深度控制在2-3cm,把平稻田; 2、筑高田埂:在已有田埂上筑高3-5cm,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发生量; 3、浅水施肥: (1)基肥:插秧前一天,将基施均匀撒施于田面后,再耙一次田面,深度7-lOcm,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保持2-3cm浅水返青活苗; (2)追肥:追肥前控制稻田水位,必要时排水,保持田面2-3cm浅层水,追肥均匀撒施于行间,施肥2-3天后再根据生育期要求灌水到所需的深度。根据天气预报,施肥避雨:根据I周内的天气预报信息,确定是否施肥,如果I周内预报有大雨发生(即24小时内降雨量>25_),则暂缓施肥;否则,按确定的宜肥期内施肥。[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少南方平原农区化肥面源污染的趋水避雨施肥方法,其步骤为:A、农田为旱地,确定土壤“宜肥期”:宜肥期的确定,根据土壤质地区别处理:砂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mm,雨后48h内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25mm,雨后6‑72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25‑50mm,雨后24‑120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50‑100mm,雨后48‑180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0mm,雨后96‑240h为宜肥期;砂土宜肥期土壤含水量4.5%‑10.5%;壤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mm,雨后12‑72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25mm,雨后18‑96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25‑50mm,雨后36‑144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50‑100mm,雨后72‑240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0mm,雨后120‑288h为宜肥期;壤土的宜肥期较长,土壤含水量7.5%‑18%粘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mm,雨后,24‑72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25mm,雨后36‑96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25‑50mm,雨后60‑144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50‑100mm,雨后108‑240h为宜肥期;连续累计降雨量>100mm,雨后168‑288h为宜肥期;粘土的宜肥期土壤含水量15%‑21%;B、根据天气预报,施肥避雨:根据1周内的天气预报信息,确定是否施肥,如果1周内预报有大雨发生(即24小时内降雨量>25mm),则暂缓施肥;否则,按确定的宜肥期内施肥;C、肥料深施覆土:根据作物根系分布特点及种植密度的不同,在种植行7‑10cm处开10‑15cm深的施肥沟,肥料均匀条施后覆土,或者在作物的一侧挖10‑15cm深的穴,穴施,施肥后覆土;基肥和后续的追肥在种植行的两侧交替进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冬碧范先鹏张富林佀国涵夏颖熊桂云吴茂前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