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84619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构造,其包括有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具有一第一绝缘体、一第一夹持端子、一第二夹持端子及一第一讯号端子,该第一绝缘体具有一收容腔,该第一夹持端子及该第二夹持端子系依序设置于该收容腔内,该第一讯号端子系设置于该第一绝缘体之收容腔内,并位于该收容腔之轴心上;及第二连接器具有一第二绝缘体、一第一接触端子、一第二接触端子及一第二讯号端子,该第二绝缘体系用以插设于该第一绝缘体之收容腔内,其具有不同直径之大绝缘体及小绝缘体,该第一接触端子与该第二接触端子系分别设置于该大绝缘体与该小绝缘体上,而可分别被该第一夹持端子与该第二夹持端子夹持接触,该第二讯号端子系设于该第二绝缘体上,用以与该第二讯号端子接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构造
本技术为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特别系指一种具有讯号传递之电源连接器,其具有体积小及组装便利之优点。
技术介绍
一种电源连接器应用,通常具有一插座及一插头,该插座系设置于一电子装置内, 该插头系与该插座插接,已完成电源之供应。另外一种电源连接器,其除了具有正极端及负极端外,还具有一讯号端,用以除了作电源的供应外,还具有作为讯号传递之用,因此插座之结构上,其具有一正极端、一负极端及一讯号端,同时,插头之结构上,亦具有一正极端、一负极端及一讯号端,使插头可插设于该插座上,而将两者之正极端相接处、负极端相接处及讯号端相接处,即可完成电源之供应及讯号之传递。习知的一种电源供应器,其插座之正极端及负极端系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该插头之正极端及负极端亦系在同一水平面上,使插头插设于插座上时,而得以相互接触导通,然其体积上无法达到轻薄短小之设计。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乃本于精益求精、创新突破之精神戮力于连接器研发,而创作出本技术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构造,使其达到轻薄短小,且组装便利之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构造,其具有轻薄短小之功效,以达到更为实用之目的。本技术之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接器及其组合构造,其具有组装便利之功效,以达到制造便利之目的。为达上述之功效及目的,本技术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构造,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具有一第一绝缘体、一第一夹持端子、一第二夹持端子及一第一讯号端子,该第一绝缘体具有一收容腔,该第一夹持端子及该第二夹持端子系依序设置于该收容腔内,该第一讯号端子系设置于该第一绝缘体之收容腔内,并位于该收容腔之轴心上;及第二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第二绝缘体、一第一接触端子、一第二接触端子及一第二讯号端子,该第二绝缘体系用以插设于该第一绝缘体之收容腔内,其具有不同直径之大绝缘体及小绝缘体,该第一接触端子与该第二接触端子系分别设置于该大绝缘体与该小绝缘体上,而可分别被该第一夹持端子与该第二夹持端子夹持接触,该第二讯号端子系设于该第二绝缘体上,用以与该第二讯号端子接触。上述收容腔包括有一前收容腔及一后收容腔,该前收容腔较该后收容腔之直径为大,该第一夹持端子系位于该前收容腔内,该第二夹持端子系位于该后收容腔内。上述的第一夹持端子之一部分系位于该第二夹子端子外围。上述第一连接器之第一夹持端子具有复数个环状排列之端子,该每一端子具有一向中心轴凸出之接触部。第二夹持端子具有一向中心轴凸出之接触部。上述第一绝缘体设有一前绝缘体及一可与该前绝缘体组合之后绝缘体,该第一夹持端子系设设置于该前绝缘体内,该第二夹持端子系设置于该后绝缘体内。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合构造,包括有一金属遮蔽体,该金属遮蔽体系包覆该第一绝缘体。上述第二连接器之第二绝缘体具有一大绝缘体及穿设于该大绝缘体内之小绝缘体,该第一接触端子系形成于该大绝缘体周边,该第二接触端子系形成于该小绝缘体周边。上述第二讯号端子系穿设于该小绝缘体内,其具有一夹持部,用以夹设该第一连接器之第一讯号端子。一种电源连接器构造,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其内设有一前收容腔及一后收容腔,该前收容腔直径较该后收容腔为大;一第一夹持端子,其系位于该前收容腔内;一第二夹持端子,其系位于该后收容腔内;及一第一讯号端,其系位于该后收容腔内。上述第一绝缘体系由一前绝缘体及一后绝缘体所组合,该第一夹持端子系位于该前绝缘体内,该第二夹持端子系位于该后绝缘体内。上述后绝缘体具有一固接槽,该第一夹持端子具有一固接片,该固接片系插设入该固接槽内。所述电源连接器构造,包括有一金属遮蔽体包覆住该第一绝缘体。一电源连接器构造,包括一第二绝缘体,其具有不同直径之大绝缘体及小绝缘体; 一第一接触端子,其系位于该大绝缘体之的外周面上;一第二接触端子,其系位于该小绝缘体之外周面上;及一第二讯号端子,具有夹持部,其系位于该第二绝缘体上。上述大绝缘体及该小绝缘体为管体,该小绝缘体系穿设于该大绝缘体之管内,该第二讯号端系穿设于该小绝缘体之管内。上述第一接触端子及第二接触端子为管体,该第一接触端子系位于该大绝缘体之管体外周面,该第二接触端子系位于小绝缘体之管体外周面,且一部分由该大绝缘体露出。综上所述,该第二连接器可便于自该第一连接之插槽脱离,以达到便于易脱之效果。同时该电源连接器组合构造不但可以确保电性连接稳定性,还可缩小电源连接器结构体积。简化的结构及组件,可有效降低制造及组装工艺的成本。本技术之上述及其它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例之详细说明并参考图式俾得以更深入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组合构造之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组合构造之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之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组合构造之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第一连接器10第二连接器12第一绝缘体14第一夹持端子 16第二夹持端子 18第一讯号端子 20金属遮蔽体21前绝缘体后绝缘体24前收容腔后收容腔28固接槽30端子32接触部34固接片36接触部38第二绝缘体40第一接触端子42第二接触端子44第二讯号端子46大绝缘体48小绝缘体50夹持部52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图2及图3,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组合构造,其包括有一第一连接器 10及一第二连接器12。第一连接器10具有一第一绝缘体14、一第一夹持端子16、一第二夹持端子18、一第一讯号端子20及一金属遮蔽体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14系由一前绝缘体22及一后绝缘体M组合而成,并分别形成有一前收容腔沈及一后收容腔观,前收容腔26直径较后收容腔观为大,后绝缘体M具有一固接槽30。第一夹持端子16具有复数个环状排列之端子32,每一个端子32设有一向中心轴凸出之接触部34,第一夹持端子 16系设置于前绝缘体22之前收容腔沈内,其设有一固接片36,用以插设于固接槽30内。 第二夹持端子18具有一向中心轴凸出之接触部38,其系设置于后绝缘体M之后收容腔观内,其中第一夹持端子16 —部分位于第二夹持端子18外围。金属21系包覆前绝缘体22 及后绝缘体24,以防止磁波之干扰。第一讯号端子20系设置于后绝缘体M之后收容腔观内,并位于后收容腔观之轴心上。第二连接器12包括有一第二绝缘体40、一第一接触端子42、一第二接触端子44 及一第二讯号端子46,第二绝缘体40系用以插设于第一绝缘体14之收容腔内(前收容腔 26及后收容腔28),在本实施例中,其为具有不同直径之大绝缘体48及小绝缘体50之管体,小绝缘体50系位于大绝缘体48之管内。第一接触端子42为管体,系套设于大绝缘体 48外周面上,第二接触端子44为管体,系套设于小绝缘体50外周面上,且一部分由大绝缘体48露出,第二讯号端子46系穿设于小绝缘体50之管内,其具有一夹持部52。请参阅图4,当第二连接器12插入第一连接器10之收容腔(前收容腔沈及后收容腔观)内时,第二连接器12之第一接触端子42将被第一连接器10之第一夹持端子16 夹持导通,第二接触端子44被第二夹持端子18夹持导通,第二讯号端46之夹持部52夹持住第一讯号端子20,因此可完成电源及运号之传递。藉如上之构造组合,本技术电源连接器构造具有如下之优点即1.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具有一第一绝缘体、一第一夹持端子、一第二夹持端子及一第一讯号端子,该第一绝缘体具有一收容腔,该第一夹持端子及该第二夹持端子系依序设置于该收容腔内,该第一讯号端子系设置于该第一绝缘体之收容腔内,并位于该收容腔之轴心上;及第二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第二绝缘体、一第一接触端子、一第二接触端子及一第二讯号端子,该第二绝缘体系用以插设于该第一绝缘体之收容腔内,其具有不同直径之大绝缘体及小绝缘体,该第一接触端子与该第二接触端子系分别设置于该大绝缘体与该小绝缘体上,而可分别被该第一夹持端子与该第二夹持端子夹持接触,该第二讯号端子系设于该第二绝缘体上,用以与该第二讯号端子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贵达
申请(专利权)人: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