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56749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被驱动部件高效地移动并能够实现低高度化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20)具备:在伸缩方向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二端面(441a、441b)的机电转换元件(441);安装在该机电转换元件的第二端面(441b)上的振动摩擦部(443);与该振动摩擦部摩擦结合的被驱动部件;以及在振动摩擦部与被驱动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力施加机构(424)。被驱动部件可以在机电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移动。振动摩擦部(443)在与伸缩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作为第一端面(4431)的摩擦面。被驱动部件包含与振动摩擦部的摩擦面滑动接触的棒状的移动轴(423)。摩擦力施加机构(424)安装在振动摩擦部(443)以外的部件(422)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使用了压电元件等机电转换元件的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摄像机的自动调焦用驱动器或变焦用驱动器,使用线性执行元件 (linear actuator),该线性执行部件使用了压电元件、电致伸缩元件、磁致伸缩元件等机电转换元件(驱动装置)。日本专利第3218851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 与该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结合并在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延伸的驱动部件(驱动轴、振动摩擦部)、以及与该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摩擦结合的被驱动部件 (可变焦透镜镜筒)。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驱动装置中,对施加在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上的驱动信号进行了研究,以驱动被驱动部件(可变焦透镜镜筒)。在专利文献1的驱动装置中,将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夹在被驱动部件与摩擦板之间。换言之,驱动部件 (振动摩擦部)贯通被驱动部件和摩擦板之间。摩擦板通过压接弹簧将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向夹在与被驱动部件之间的方向按压。另外,日本特开2006-276741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了可小型化、容易组装,而且抗落下冲击性强的光学模块。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光学模块具备透镜架(被驱动部件)、透镜架支撑体、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导向板(振动摩擦部)以及加力弹簧。透镜架(被驱动部件)保持透镜并且可以在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透镜架支撑体可在透镜的光轴方向滑动地支撑透镜架。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以伸展速度和收缩速度不同的方式被施加电压,且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伸缩,该伸缩方向的一方的面固定在透镜架支撑体上。 导向板(振动摩擦部)固定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的另一面,伴随着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的伸缩而可以在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另外,导向板(振动摩擦部) 可滑动地抵接在透镜架(被驱动部件)的外周面。加力弹簧将导向板(振动摩擦部)和透镜架(被驱动部件)的外周面的至少一方向另一方按压。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光学模块具备可滑动地保持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并起到滑动轴承的作用的第一及第二轴承部件。第一及第二轴承部件包围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的四个侧面。导向板(振动摩擦部)伴随着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的伸缩而在光轴方向移动。通过透镜架(被驱动部件)的平面壁引导透镜架(被驱动部件)向光轴方向的移动。导向板由反L字状的部件构成。导向板(振动摩擦部)由向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板和与第一导向板正交地设置的第二导向板构成。在该第二导向板上粘接压电元件 (机电转换元件)的被拍摄体侧的面。第一导向板夹在第二轴承部件与透镜架(被驱动部件)的平面壁之间,第一导向板可滑动地抵接在平面壁上。加力弹簧是通过第一轴承部件、 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及第二轴承部件而将导向板(振动摩擦部)的第一导向板向透镜架(被驱动部件)侧加力的弹性部件。加力弹簧由板簧等构成。加力弹簧固定在镜筒 (透镜架支撑体)的驱动器容纳部的内壁。并且,日本特开2007-49879号公报(专利文献3)公开了能够进行稳定的驱动控制的驱动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驱动器具备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安装在该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的一方侧的驱动摩擦部件(驱动轴、振动摩擦部);与该驱动摩擦部件配合的被驱动部件(连接定程块);以及支撑在该被驱动部件上并在驱动摩擦部件上滑动的滑动部件。滑动部件和驱动摩擦部件面接触。滑动部件与加力机构形成为一体,该加力机构安装在被驱动部件上并向使被驱动部件与驱动摩擦部件配合的方向加力。日本特开2007-49880号公报(专利文献4)公开了提高形状的自由度的驱动器。 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驱动器具备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紧固在该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的一方侧的连接部件;紧固(安装)在该连接部件上的棒状的驱动摩擦部件(驱动轴、振动摩擦部);以及与该振动摩擦部摩擦结合的被驱动部件(连接定程块)。即、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驱动器中,将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和驱动摩擦部件 (振动摩擦部)通过连接部件连接。驱动摩擦部(振动摩擦部)与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平行地配置。连接部件以设置在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与驱动摩擦部件(振动摩擦部)之间的作用点为中心摆动自如地被支撑。在被驱动部件(连接定程块) 和驱动摩擦部件(驱动轴)的连接部分设有滑动部件。在被驱动部件(连接定程块)上安装有按压弹簧。另外,日本特开2007-74889号公报(专利文献5)公开了减轻驱动部件与被驱动部件的摩擦而且使其稳定并能够准确且迅速地进行被驱动部件的移动的驱动装置。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驱动装置具备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安装在该机电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的一方侧的驱动部件;以及与该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摩擦配合的被驱动部件。将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由例如石墨碳等石墨复合体形成。在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驱动装置中,被驱动部件具有V状槽,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与该槽配合。被驱动部件具有板簧,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通过该板簧向被驱动部件侧加力。或者,通过截面V字状的滑动部夹住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日本特开2007-18U61号公报(专利文献6)公开了可以在机电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上小型化的驱动单元。专利文献6所公开的驱动单元具备通过电力的输入而在规定方向伸缩的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固定在该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的一端上的摩擦配合部件(振动摩擦部);以及与该摩擦配合部件(振动摩擦部)摩擦配合的被驱动部件。被驱动部件的摩擦配合部位构成为柱状,在从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 的伸缩方向的延长线上偏离的位置,而且与伸缩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在专利文献6所公开的驱动单元中,被驱动部件的摩擦配合部位与摩擦配合部件 (振动摩擦部)的滑动面通过弹性部件滑动自如地被加力。摩擦配合部件(振动摩擦部) 的摩擦配合部位以围绕被驱动部件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弹性部件采用以围绕摩擦配合部件 (振动摩擦部)的方式配置的二字状的板簧,并构成为通过该板簧从摩擦配合部件(振动摩擦部)的外侧对被驱动部件施加作用力。或者,由弹簧构成弹性部件,并沿着形成于摩擦配合部件(振动摩擦部)的侧面的槽配置该弹簧。日本特开2007-306763号公报(专利文献7)公开了驱动部件和移动部件的配合部分的耐冲击性优良的压电驱动器。该专利文献7所公开的压电驱动器具备压电元件(机电转换元件);与该压电元件连接的、在一个方向上细长的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以及沿该驱动部件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配置的移动部件(被驱动部件)。在从与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截面中,上述移动部件(被驱动部件)的与上述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相对的滑动面和与该滑动面相邻的端面所成的拐角部弯曲。在该专利文献7所公开的压电驱动器中,移动部件(被驱动部件)具备第一及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具有大致U字状的凹陷部,在该凹陷部内容纳引导部件。第二配合部具有大致U字状的凹陷部,在该凹陷部内容纳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在第二配合部的凹陷部内容纳了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的状态下,具有大致V字状凹陷部的配合辅助部件被覆盖。该配合辅助部件通过用螺钉安装在第二配合部上的L状的板簧,以规定的按压力加力。现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装置(20、20A、20B),具备:在伸缩方向(Z)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二端面(441a、441b)的机电转换元件(441);安装在该机电转换元件的上述第二端面(441b)上的振动摩擦部(443);与该振动摩擦部摩擦结合的被驱动部件(423),该被驱动部件(423)可以在上述机电转换元件(441)的伸缩方向(Z)上移动;以及在上述振动摩擦部与上述被驱动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力施加机构(424、444),该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振动摩擦部(443)在与上述伸缩方向(Z)正交的方向上具有作为第一端面(4431)的摩擦面,上述被驱动部件包含与上述振动摩擦部的上述摩擦面滑动接触的棒状的移动轴(423),上述摩擦力施加机构(424、444)安装在上述振动摩擦部(443)以外的部件(422、30)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宗明
申请(专利权)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