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式无壳空气渗透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546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公开了无外壳中空纤维气体渗透分离器,其中的中空纤维排成平行的纤维束,两端嵌入管板中。管板与端盖配合形成一压力室,盖上开有输送流体的孔口。端盖及管板安装在一中央支撑杆上使它们牢固地就位。在密闭的外壳内并排安放着许多渗透分离器,其端盖都处在一共同平面内,且各端盖间能进行流体输送。外壳上装有抽气装置,以适当的方式将空气抽经各个渗透分离器。(*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空纤维束气体分离组件及由这些组件组装的装置,在这些装置中,待分离气体送进中空纤维的内腔。在多数现有技术的渗透分离器中,中空纤维束组件被密封在一压力容器或壳体内,壳体内容纳了组件所有的元件,并为组件提供支撑,给组件元件提供保护并防止操作人员因组件元件,例如管板可能的损坏而受到伤害。事实上,在多数现有技术中,壳体是各组件构成整体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类壳体增加了组件的成本,因为它们必须很大,有牢固的结构,以容纳所有其他的元件。即使进气压力是加到中空纤维内腔的管程进气的渗透分离器,含有管程侧压力的壳体也要扩大到包括整个纤维束。此外,在多数现有技术的组件中,要求在壳体上有流体接口,从已公开的情况看,还没有一种简单方法将多个单元组件组装在一个经济有效的密封壳中,以提供一种高容量的渗透分离器装置。也没有公开一种简单办法来更换渗透分离器装置中的单元组件。总之,这些单元组件被当作孤立的单元对待,只是将它们一个挨一个松散地排列,并且对每一个组件都必须安置三个流体接口,用来进气、排放渗余气体和渗透气体。本专利技术的无外壳的渗透分离器组件及多个单元组件的组合装置,提供了一种经济的组件式设计,它不象现有技术那样需要壳体,并且渗透分离器装置具有紧凑、价廉、容量可变的特点,而且只需要最少的流体接口。美国专利4568579号公开了一种不对称的中空纤维管,适用于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和氧气,空气加于中空纤维管的内腔。欧洲专利申请号0204424公开了一种气体分离装置,待分离气体加到该装置内多个不对称中空纤维的内腔中。本专利技术为一成本低、管程加料的空气分离渗透器,它包括一纤维束组件,在每个管板一侧有一单个的由端盖形成的压力腔,单个的纤维束没有用压力室、壳、容器或类似构件加以密封。管程侧的压力腔靠一根穿过纤维束中央的支撑杆而相互连接,该支撑杆使纤维束具有结构上的坚固性,并且起着安全作用,在管板损坏情况下能约束住渗透分离器的零部件。在一种实施例中,端盖具有特殊的形状有一块气体连通板,与其他组件上的端盖的连通板相连,在这些组件的每个端部共同形成一个公用的通气通道,因而可省去对外连接的管线,并且在一端端盖上有一个采样部件和流量调节阀,与端盖形成一个整体。本专利技术也是一种成本低廉的管程进气式的渗透分离装置,由多个中空纤维束组件构成,并组装在一种价廉、只有大气压力的外壳中。这些组件以能方便地取下和更换的方式单个地安装在外壳内。在一种实施例中,每一组件的端盖上有独立的外部流体接口。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把单元组件从接口上拆走而不必干扰其他的组件,但需要有单独的外部连通管道来取代拆下的单元组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采用了带有集气腔的端盖,这样组件就可叠置安装,相邻经组件的端盖相互接合并密封,因之每一组合装置的一端只需安置一个单一的流体接口。这个实施例的优点是装置具有最少的外部接管,因为每一组件间不需要配加管道,但是当要取下装置下部的组件时,需要取下全部叠放在其上面的单元组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是图4沿1-1线的剖面图。图4是图2所示渗透器的端面视图。图5是安装图2~4所示两个渗透器时,在它们之间所适用的密封板片。图6是图5所示密封板片上垫圈的截面透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渗透器的组装装置透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渗透分离器装置的透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渗透分离器装置的透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渗透分离装置的剖面图。参见图1,标号10所示的是第一个实施例的单个的由管程进气的中空纤维束组件。中空纤维束11装置在中央支撑杆12的四周,支撑杆部分地延伸穿过两端的管板14和16。每个管板各有一个独自带压力室的端盖18和20,端盖内壁与管板一面上的中空纤维束内腔开口被切齐的平面26或28之间,形成了各自的压力室22和24。压力室是靠管板与端盖之间的O型环27和29加以密封的。最好将压力室体积减至最低值,以使压缩气体的体积保持在满足一定压力容器规范的规定水平之下,而不同国家的规范的规定是各不相同的。端盖上的开孔30和管板端面26之间有一导流片34,用以引导进入的流体以平行于端面26的方向流动,从而避免了对端面的高速磨蚀。利用螺柱38和40,以及一头封闭的螺母42和44将两端盖和中央支撑杆12固定,使其卡在中空纤维束上。垫块46和48可使得两端盖紧贴在支撑杆12的端部,和压紧垫片50和52,从而密封住螺柱38和40使其四周不会有流体泄漏。沿纤维束的长度最好用一外封皮或套筒54将其复盖住一部分,用来导引渗透流体,这将在下面加以叙述。外封皮可以是聚酯薄膜一类的东西。所示端盖与纤维束每端的管板是滑动衔接。这对于纤维束的直径小于约5英寸时是适用的。在这种小直径情况下,只有中央支撑杆12加以支撑,在受压时管板的强度足够不会损坏。在纤维束直径大于约5英寸时,需要对管板提供附加的支撑,这可将管板和端盖用螺纹连接代替所示的滑动衔接。参见图1,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管板16由于压力室24的压力过大,产生沿周向剪断的结构损坏时,管板的喇叭口形断面会向图中左方向移动。当这一断面脱离端盖20后,依靠支撑杆12仍能保持在组件上因而不会成为危险的抛出物。在做为空气分离渗透器选择性制氮的情况下运行时,进料气(空气)由端盖18的入口30进入,围绕导流片34流动,然后进入端面26处的纤维束内腔中。在空气于中空纤维束10内流动时,空气中的氧气比氮气以快三至八倍的速度渗透通过纤维束壁。由于纤维束内腔中未渗透的残余气变成贫氧的了,渗透气也就变得越来越贫氮了。如果将纤维束外侧的富氧渗透气引导流回左端,即与进气流动方向相反,它可使纤维壁内外两侧氧分压差达到最大,从而氧气穿过纤维壁的渗透速率也能达到最大的效果。其结果是提高了气体渗透分离器的性能,即不是在渗透气转换率(渗余流量与进气流量的比值)固定时会增加渗余气中氮的纯度,就是在纯度固定时会提高渗透转化率。外封皮54即是用来促进渗透气在纤维束间的这种逆流流动。富氮气流从中空纤维束组件10的右端纤维束腔口的端面28流出。这是渗余气,在本情况下是希望得到的分离产物。渗余气流经压力室24及端盖20上的出口32,通过适当的管道通往产品收集支管中加以收集。富氧渗透气从纤维束左端外封皮54露出的末端排出并导入大气中。典型的加料气体压力可以是6至10个大气压,渗余气的压力比加料气压力约小一个大气压,渗透气约为一个绝对大气压。在所描述的操作中,渗余气流是希望得到的产品,但在另外的应用中,产品可能是渗透气流,这可以在气体渗透分离器组件周围加一低压壳体加以收集,正如参见图7,8和9将要叙述的那样。现在参见图2,所示的是中空纤维束组件的另一种变型,其中每个端盖都附有集气腔。端盖60(图3)具有集气腔62,端盖64具有集气腔66,分别与腔室68和70连通。端盖做成的形状适于使二个组件被此叠合,使一个组件的集气腔与另一个组件的集气腔可进行流体输送。用图5所示的密封板片72实现集气腔之间的密封,该密封板片有一个弹性密封元件74由图6给出。密封板片叠合在二个组件之间,后面将参见图8加以讨论。端盖64上还有一个与端盖做成为整体的流量调节阀76,它能限制腔室70与集气腔66之间的流体流动。转动阀杆73,阀芯75与阀口7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外壳的气体渗透分离器,包括伸直的中空纤维束,纤维束两端各有一管板,有端盖封闭了两个管板并形成各自的压力室,第一个压力室用作气体入口,第二个压力室为渗余气体出口,中空纤维束中央的支撑杆牢固地连接着每块管板和端盖,每个端盖外部与该端盖内部的腔室之间有流体传送的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纳德威廉爱德华斯
申请(专利权)人:纳幕尔杜邦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