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领域,提供了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柔性基板以及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柔性基板上表面的无机高碳膜或高碳膜与聚合物复合膜改性层、阳极导电层、双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金属阴极,在金属阴极上沉积有无机高碳膜或高碳膜与聚合物的复合封装层。改性层与封装层可以是单层、多层,柔性基板上表面的无机高碳膜与复合封装层无机高碳薄膜边缘区域层叠连接,形成无障碍隔热、导热通道,有利于提升器件的热稳定,使得薄膜与水气的浸润性变差,增强水氧阻隔性能,进而提高了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热稳定性和寿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其显示质量可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IXD)相比拟,而价格远比其低廉,它将对广泛使用的IXD技术发起挑战。OLED因其发光亮度高、色彩丰富、低压直流驱动、制备工艺简单等在平板显示中显著的优点,从而日益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OLED已经由研究进入产业化阶段。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与其他形式的显示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柔性显示。传统的OLED器件采用玻璃作基板,在其上镀一层ITO导电薄膜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阳极,而柔性有机电致发光显示(FOLED)则用塑料衬底代替了玻璃衬底。这类显示器件柔软可以变形且不易损坏,可以安装在弯曲的表面,甚至可以穿戴,因而日益成为国际显示行业的研究热点。柔性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虽被誉为“梦幻般的显示技术”,但要真正实现商品化,首先要解决以下两个基础问题一是解决柔性基板平整度差、疏水性低的缺陷; 二是提高封装层的水氧阻隔能力。材料的散热不佳,就会使热能累积在器件内,造成发光元件过热失效。此外,器件若工作于高温环境下,也应当将外部环境对器件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器件内部的热稳定性。目前柔性封装主流是采用陶瓷/聚合物复合多层膜方案,常用的陶瓷膜如SiOx、 Si3N4, Al2O3,聚合物膜如 fluorinated polymers (含氟聚合物)、parylenes (聚对二甲苯基)、polyacrylates (聚丙烯酸酯)等,但这种复合多层膜的散热特性不甚理想。技术内容(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衬底对水氧的阻隔能力差及散热或隔热不良、温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失效的技术问题,通过沉积无机高碳膜或无机高碳膜与聚合物的复合层改性柔性基板表面,并且设计改性基板无机高碳膜与封装层无机高碳薄膜层叠连接,达到了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高热稳定性与高疏水性的技术效果。( 二 )技术方案为此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方案进行首先,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器件包括衬底1、基板改性层2、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以及封装层10,所述基板改性层2与所述封装层10采用边缘区域层叠结构组成。优选地,所述衬底1为金属、聚合物或超薄玻璃构成的柔性基板。优选地,所述基板改性层2及所述封装层10为无机高碳薄膜单独成层或无机高碳薄膜与聚合物共同构成复合层。优选地,所述无机高碳薄膜为高导热性碳素薄膜或高隔热性碳素薄膜。优选地,所述高导热性碳素薄膜为类金刚石膜或氟化类金刚石膜,所述高隔热性碳素薄膜为C6tl或C6tlF6M优选地,所述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fluorinated polymers (含氟聚合物)、payleneS(聚对二甲苯基)、polyacrylates (聚丙烯酸酯)或丙烯酸脂单体。优选地,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 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构成。优选地,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 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构成。优选地,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 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 构成。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阳极导电层3、空穴注入层4、空穴传输层5、 发光层6、电子传输层7、电子注入层8、金属阴极层9各层依次构成。优选地,所述阳极导电层3与所述金属阴极层9至少有一层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优选地,所述空穴注入层4为两层物质构成的双层空穴注入层。优选地,所述发光层6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其中的每层为单发光体结构材料或掺杂结构。优选地,所述金属阴极层9由金属薄膜和/或合金薄膜构成单层或多层结构。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在所述金属阴极层9之上还具有匹配覆盖层。优选地,所述器件可卷曲,发光方式为顶部发光、底部发光或双面透视方式。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100-300nm的Ag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 ;由 20nm的V2O5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4 ;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 ;厚度30nm的所述发光层6 ;由30nm的AlQ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 ;由5nm的LiF 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 ;由3nm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100-300nm的ITO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 ; 由20nm的V2O5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4 ;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 ;厚度30nm的所述发光层6 ;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 ;由5nm的 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 ;由300nm的Al构成所述金属阴极层9。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100-300nm的ITO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 ;由 20nm的MnO3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4 ;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 ;由厚度12nm和厚度22nm的两层共同构成双层发光层6 ;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 ;由5nm的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 ;由3nm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100-300nm的Al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 ;由 20nm的MnO3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4 ;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 ;由厚度12nm和厚度22nm的两层共同构成双层发光层6 ;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 ;由5nm的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 ;由3nm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利用含有高疏水性、高导热或隔热无机高碳薄膜改性柔性基板,使得基板与水气的浸润性变差,增强水氧阻隔性能,采用了柔性基板上表面的无机高碳薄膜与复合封装层无机高碳薄膜层叠连接的技术方案,使有机发光器件与优良散热或隔热特性的材料结合成有机整体,形成无障碍导热或隔热通道。从而改善了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热稳定性与疏水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衬底、基板改性层、制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包括:衬底(1)、基板改性层(2)、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以及封装层(10),所述基板改性层(2)与所述封装层(10)采用边缘区域层叠结构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儒晖,陈珉,王玉林,洪瑞,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