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动态插桩技术的数据包处理时延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108219 阅读:3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基于动态插桩技术的数据包处理时延分析方法,它有五大步骤:步骤一、收集内核符号表,获取可以进行插桩的函数列表;步骤二、确定需要进行插桩的函数列表;步骤三、部署插桩模块,给每个需要插桩的函数插入一段代码,并将函数地址和函数调用时的时间戳添加到正在处理的数据包中;步骤四、启动发包和收包模块;步骤五、对步骤四中存储起来的数据包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内核各个函数所消耗的时间。该方法开销小,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适应性,能够详尽的分析Linux内核处理数据包过程中每个函数所带来的开销及数据包在队列中等待的时延,可以为网络分析和优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它在计算机技术领域里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广阔地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体涉及到一种运用基于动态插桩技术对数据包处理过程中操作系统内核的各个函数的处理时延进行分析的方法,属于计算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丰富,网络分布越来越广,网络流量也越来越大,对于数据中心的网络性能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数据中心有必要对网络结构进行调整,提高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然而,目前许多数据中心为了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简化服务器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用性、降低成本,大多开始采用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有很多的优势,但也会引入额外的开销,尤其是在I/O虚拟化方面。在虚拟化环境下,数据包的处理过程更加复杂,传输路径更长,使得总体的网络性能很差。为了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就必须知道系统的瓶颈在哪儿,系统的哪些环节开销最大,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目前有许多人在研究如何提高虚拟化环境下的网络性能, 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虚拟化的原理出发,试图降低虚拟化的开销,提高网络带宽,降低网络时延。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对数据包的处理时延进行量化的分析,目前也没有工具能够自动的分析数据包从接收到发送整个处理过程中的各个函数的时延。本专利技术基于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动态插桩技术的数据包处理时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在机器2上收集内核符号表,获取内核函数与地址的对应关系,输出能进行插桩的函数列表,并传递给机器1;步骤二.在机器1上根据优化的目标,确定需要分析的函数,输出需要插桩的函数列表,并传递给机器2;步骤三.将步骤二所确定的函数列表传递到机器2上,机器2运用动态插桩技术在需要监控的函数的头部插入一段代码,该代码会将函数的地址和当前的时间戳写入数据包;步骤四.启动收包模块和发包模块;机器1开始发送数据包,数据包传递到机器2的内核之后,若检测到数据包的目的地是机器2的收包模块的话,就将当前正在执行的函数的地址和时间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军郝沁汾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