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0531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及以披覆模注方式覆盖在金属壳体上的绝缘外皮,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埋置于绝缘外皮内的抓持部,该抓持部具有与金属壳体层叠的平板部,增加了绝缘外皮与金属壳体的固持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包括绝缘外皮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于2000年8月9日公告的中国技术专利第99239448.1号公开了一种具有绝缘外皮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固持有端子的绝缘体、遮蔽于绝缘体外侧的金属壳体及包附于金属壳体外侧的绝缘外皮。所述绝缘外皮是单独成型后组装于金属壳体外侧,因此该绝缘外皮与金属壳体的固持力较小,两者之间存在缝隙,细小的颗粒可能通过该缝隙进入绝缘外皮内部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因此,有必要对上述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增加绝缘外皮与金属壳体固持力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及以披覆模注方式覆盖在金属壳体上的绝缘外皮,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埋置于绝缘外皮内的抓持部,该抓持部具有与金属壳体层叠的平板部。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后部相扣合,所述平板部位于第二壳体上且向前凸伸形成悬臂,该悬臂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填充绝缘外皮的空间。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侧壁,所述平板部平行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的后端及第二壳体的后端均设有用以束缚线缆的尾部。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分别自第一侧壁弯折延伸的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二壳体夹持于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之间。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连接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的第四侧壁,该第四侧壁设有卡扣槽,第二壳体设有插置于卡扣槽内的卡扣凸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金属壳体设有埋置于绝缘外皮的抓持部,抓持部具有与金属壳体层叠的平板部,该平板部增加了与绝缘外皮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两者的固持力。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分解图; 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组合图; 图5是沿图1所示A-A线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圆圈内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上的端子2、遮覆于绝缘本体1外侧的金属壳体及以披覆模铸方式覆盖在金属壳体上的绝缘外皮3,电连接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与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4。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壳体5及第二壳体6。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绝缘本体1设有数个容置槽11,端子2固持于该等容置槽11内而用于传输电信号。绝缘本体1、端子2可以分别成型后组装在一起,也可以一体注塑成型。 请参阅图2、图3及图4所示,第一壳体5包括第一侧壁51,分别自第一侧壁51两侧弯折延伸的第二侧壁52、第三侧壁53,以及连接第二侧壁52及第三侧壁53的第四侧壁54。该第四侧壁54与第一侧壁51相对且大致平行,第二侧壁52与第三侧壁53相对且大致平行,该四个侧壁之间形成一个收容空间50,固持有端子2的绝缘本体1收容于该收容空间50中以与对接连接器插接。请参阅图3,第一侧壁51较短,因此第一侧壁51的后侧形成一缺口55;第四侧壁54的后部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扣槽540及向后凸伸的用以束缚线缆的尾部541。第二壳体6包括一主体部61及自主体部61向后延伸的用以束缚线缆的尾部62,该第二壳体6的尾部大致呈弧形,可以收容线缆。主体部61的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有翼部63及位于翼部63后侧的卡扣凸部64。主体部61的前端设有抓持部65,该抓持部65具有与主体部61大致平行的平板部651,该平板部651继续向前凸伸形成一悬臂652,该悬臂652与平板部651在同一平面内,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悬臂652与平板部651也可以不在同一平面内,只要相高于主体部61即可。 请再结合图4,第二壳体6放置于第一壳体5后部的缺口55中,第二壳体6的两翼部63均位于缺口中,即两翼部63位于第一壳体5的第二侧壁52及第三侧壁53之间,第二侧壁52及第三侧壁53对两翼部63具有夹持作用。第二壳体6的卡扣凸部64分别插置于第一壳体5的卡扣槽540内,以防止第二壳体6相对第一壳体5滑动。第二壳体6的尾部62与第一壳体5的尾部541相对,两尾部之间可以束缚固定线缆。第二壳体6的悬臂652位于第一壳体5的第一侧壁51的上侧,从而悬臂652与第一侧壁51之间形成填充绝缘外皮的空间500,参图5及图6。由于平板部651也高于主体部61,即与主体部61 呈层叠状态,因此平板部651与第一壳体5之间也形成间隙,因此在以披覆膜注方式成型绝缘外皮时,液体的绝缘材料会进入空间500及平板部651与第一壳体5之间的间隙中,该液体的绝缘材料也可能会通过平板部651与第一壳体5之间的间隙进入收容空间50而与绝缘本体结合。披覆膜注完成后金属壳体的抓持部65埋置于绝缘外皮3中,因此金属壳体与绝缘外皮3能够牢实的结合,增加了两者之间的固持力,减少了绝缘外皮3的边缘与金属壳体之间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只要金属壳体的抓持部65具有平板部651就可以实现上述效果,而增加了悬臂652便增加了金属壳体与绝缘外皮的接触面积,使得固持效果进一步增强。由于平板部651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平行,液体的绝缘外皮可以通过平板部651下侧流入收容空间50内,更进一步的增了金属壳体与绝缘外皮的固持力。 上述披覆膜注是指在端子2、绝缘本体1、金属壳体及与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固定于模具中,将液体的绝缘材料注入该模具内,从而形成绝缘外皮3的成型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及以披覆模注方式覆盖在金属壳体上的绝缘外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埋置于绝缘外皮内的抓持部,该抓持部具有与金属壳体层叠的平板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遮覆于绝缘
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及以披覆模注方式覆盖在金属壳体上的绝缘外皮,其特征
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埋置于绝缘外皮内的抓持部,该抓持部具有与金属壳
体层叠的平板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组装在一
起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后部相扣合,所述平板部位
于第二壳体上且向前凸伸形成悬臂,该悬臂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填充绝缘外皮
的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军郑永昌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