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铆冲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03669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铆冲头。该自铆冲头配合一模座使用,该模座具有一凹陷部,该自铆冲头包括一凸出段以及多个凸出部,该凸出段用以伸入该模座的凹陷部,该凸出段具有一冲压端面,该多个凸出部由该凸出段径向凸出并且邻近该冲压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藉由凸出部的形成,使得当自铆冲头对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冲压时,能对第一板件产生更加往外推挤的效果,使第一板件更往外径向扩张嵌入第二板件,提高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的自铆强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冲头,特别是指一种自铆冲头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将两物件或板件结合成一体是通过例如螺丝、卡合或铆钉接合。或者,如中国台湾专利技术专利320678所公开,将相叠置的板件通过冲压(例如通过自铆机,TOX machine)变形的方式使其产生结构上的干涉,进而达成不利用铆钉即可结合的自铆效果。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提高板件之间的自铆强度的自铆冲头。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上述自铆的方式是通过板件之间的变形达成,因此,如何增加板件之间变形干涉的程度,提高板件之间的自铆强度,即为本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自铆冲头,该自铆冲头包含一凸出段与多个凸出部,凸出段用以伸入一模座的凹陷部,且该凸出段具有一冲压端面,凸出部由该凸出段径向凸出并且邻近该冲压端面。本技术的一种自铆冲头,该自铆冲头配合一模座使用,该模座具有一凹陷部, 该自铆冲头包括一凸出段,该凸出段用以伸入该模座的凹陷部,该凸出段具有一冲压端面;以及多个凸出部,该多个凸出部由该凸出段径向凸出并且邻近该冲压端面。进一步地,该凸出段还具有一连接该冲压端面的外周面,该等凸出部沿该凸出段的外周面轴向延伸至该冲压端面,且该等凸出部围绕该冲压端面。进一步地,该等凸出部为外表面呈曲面的凸条结构。进一步地,该等凸出部呈齿状。进一步地,该自铆冲头还包含一本体,该凸出段由该本体轴向延伸出并且大致呈截头锥状,该自铆冲头藉该本体组装于一冲压机台,使该凸出段朝向该模座的凹陷部。本技术的功效在于,藉由改良该自铆冲头的冲压端部结构,使得利用该自铆冲头对工件进行冲压(特别是第二次冲压时)时,能将工件更往外径向推挤,增加其嵌合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自铆冲头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2、图3是一第一板件与一第二板件受一冲头冲压产生局部凹陷变形的过程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凹陷的区域受该自铆冲头冲压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受该自铆冲头冲压后的立体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以及图7是本技术的第三Ξ实施例的端面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自铆冲头2210本体22111凸出段222111冲压端面3112外周面3112凸出部413、14 凸出部4121第一板件42211第一凹槽Dl212底壁D2、213凹陷周壁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三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1,本技术自铆冲头1的第一实施例包含一本体10、一由本体10凸出的凸出段11以及多个凸出部12,凸出段11具有一冲压端面111,凸出部12是由凸出段11 径向凸出并且邻近冲压端面111。具体而 言,本体10可为例如呈柱状,凸出段11由本体10轴向凸出并呈往远离本体10的方向外径渐缩的截头锥柱状,冲压端面111即为凸出段11远离本体10的端面,且凸出段11还具有一连接冲压端面111的外周面112。凸出部12呈环状分布围绕冲压端面111,本实施例中,凸出部12大致呈沿着凸出段11的外周面112轴向延伸至冲压端面111的凸条结构,并且往邻近冲压端面111的方向面积逐渐增加,且凸出部12的外表面呈曲面状,凸出部12使得凸出段11位于冲压端面111 位置的整体外径较冲压端面111原始的轮廓更往外扩张。参阅图4,自铆冲头1是用以配合一模座3使用,模座3具有一凹陷部31,自铆冲头1与模座3是可供装设于一冲压机台并且自铆冲头1的凸出段11朝向模座3的凹陷部 31,且自铆冲头1能受驱动邻近模座3,使凸出段11伸入模座3的凹陷部31内。参阅图2、图3,以结合一第一板件21与一第二板件22为例,将第一、第二板件22 相叠置并且放置于模座3上,先利用一冲头4将第一板件21与第二板件22对应凹陷部31 的区域往凹陷部31内冲压,其中,第一板件21较邻近冲头4而第二板件22较邻近模座3。 先行说明的是,冲头4同样具有一大致呈截头锥柱状的凸出段41,凸出段41具有一端面 42,且凸出段41的外径可大致与自铆冲头1的凸出段11外径相同或略小,然而,自铆冲头 1由于其凸出段11形成有凸出部12,因此,自铆冲头1的凸出段11位于冲压端面111处的CN 202137323 U说明书2/4页第二板件第二凹槽凹槽开口模座凹陷部冲头凸出段端面凹槽幵口口径底壁外径4整体外径是大于冲头4凸出段41的端面42外径。利用冲头4对第一板件21与第二板件22冲压时,邻近模座3的第二板件22会被冲压出一断面呈U形的第二凹槽221并且形成一凹槽开口 222,而邻近冲头4的第一板件 21则被冲压出一位于第二凹槽221内的第一凹槽211,且第一凹槽211具有一底壁212、一连接底壁212的凹陷周壁213,底壁212的外径D2大于第二凹槽221的凹槽开口 222 口径 D1,换言之,凹陷周壁213是呈往底壁212的方向逐渐扩张而使第一凹槽211的断面大致呈鸠尾状。参阅图3至图5,接着,为加强第一板件21嵌合于第二板件22的强度,如图4所示,再利用自铆冲头1对第一板件21与第二板件22冲压,作业时,是驱动自铆冲头1使其凸出段11再度伸入第一板件21的第一凹槽211内,利用凸出部12对第一凹槽211的凹陷周壁213造成推挤。值得一提的是,当利用自铆冲头1再次对第一板件21与第二板件22进行冲压时, 由于第一板件21是直接接触自铆冲头1的凸出段11与凸出部12,在冲压的过程中,相较于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并不会受到来自于自铆冲头1凸出段11太大的径向推挤的力量, 因此,第二凹槽221的凹槽开口 222 口径Dl并不会产生太大幅度的扩张,反而是直接与自铆冲头1接触的第一板件21,由于相较于前述的冲头4,自铆冲头1还增加了凸出部12与第一板件21的接触面积,因此,受到自铆冲头1凸出部12的径向推挤与自铆冲头1往下的冲压力,第一板件21位于第二凹槽221内的材料会被更往外朝向第二凹槽221推挤,特别是在第一凹槽211的底壁212与凹陷周壁213连接的区域,因而使得第一凹槽211的鸠尾角度更加尖锐而更加嵌入第二凹槽221,换言之,被自铆冲头1冲压完的第一凹槽211,其底壁212是更加往外径向扩张而使得底壁外径D3(即扩张后的拟)更大于第二凹槽221的凹槽开口 222 口径D1,且第一凹槽211的扩张变形亦更增加了与第二凹槽221的摩擦力,因而使得第一板件21更难以由第二板件22脱离,进而增加第一板件21与第二板件22结合的稳固性。参阅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其差异在于凸出部13的结构形式,其中, 呈凸条状的凸出部13其粗细程度可视实际应用变化调整,此外,冲压端面111位于两凸出部13之间的轮廓呈凹陷弧形。参阅图7,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其差异同样在于凸出部14的结构形式,其中,凸出部14的具体结构是大致呈方形齿状,但其齿型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是例如梯形齿型或三角齿型等等。总而言之,本技术是藉由改良自铆冲头1的冲压端部结构,使得利用该自铆冲头1对工件进行冲压(特别是第二次冲压时)时,能将工件更往外径向推挤,增加其嵌合程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铆冲头,该自铆冲头配合一模座使用,该模座具有一凹陷部,其特征在于,该自铆冲头包括:一凸出段,该凸出段用以伸入该模座的凹陷部,该凸出段具有一冲压端面;以及多个凸出部,该多个凸出部由该凸出段径向凸出并且邻近该冲压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昕郑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