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蓄电池组充电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081428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布式蓄电池组充电监测系统。现有的装置布线多且线路长,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容易引入干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正在充电的蓄电池组进行电压信号采集,将采集来的电压信号进行分压处理,并通过模拟开关来轮流选通其中一路电压信号,经主控芯片U1进行A/D转换,并作为从机通过CAN总线向上位机进行分压后的电压数字信号的传输,以供上位机实行数据处理,实现了对蓄电池组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从而得知当前各个所在蓄电池组的充电状态和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任意多个蓄电池组进行实时电压检测并实时传送数据,而且电压信号的传输距离远,利于远程操作,极大地扩充了蓄电池检测技术的数量和范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型电池组的电压状态监测系统,属于分布式测控
,可用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等应用场合的电池组实时监测。
技术介绍
蓄电池作为一种供电方便、安全可靠的直流电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蓄电池是以放电方式输出电能,以充电方式吸收、恢复电能的一种电源。由于蓄电池是一种化学反应装置,内部的化学反应一般不易及时察觉,日常使用中的缺陷不会立即反应出来,因此蓄电池组的保养维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对蓄电池组维护管理不当将直接影响蓄电池组的使用效益和寿命,甚至严重损坏蓄电池组,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安全事故。蓄电池运行状态的监测主要是通过检测蓄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同蓄电池性能密切相关的参数,得出当前蓄电池的运行状态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处理并和预先设定的蓄电池性能判断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诊断出蓄电池的当前健康状态是否良好。在和蓄电池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的参数当中,对温度和电流的测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对单个电池的电压检测也比较简单,但是要实现对串联在一起的蓄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电压的准确测量一直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而电压检测是最直接检测也是最常用的一个参数,也是目前许多电池监控系统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早期的蓄电池组在线监测仪采用的多为集中采集与监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布线多且线路长,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容易引入干扰。此外在电力、电信及化工等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场合,需要监测的电池的数量不同,少则几十只,多则数百只,因此集中采集、集中监控的方式很难适应各种情况。鉴于上述问题,对于电池组的监测已开始采用分散采集、 集中监控的分布式测量系统。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日常维护及测量方法已经被计算机为核心的实时在线测量所取代,通过在线监测蓄电池组的参数,可以及时了解蓄电池组的工作状态、工作特性及蓄电池组的维护情况,而且具有功能多、速度快、 测量准确等特点。目前的测量系统大都采用RS232或RS485总线标准,采用这些标准的系统只能是主从式系统.在这些系统中,一般设上位机为主机,由主机发出采集数据命令,前置机依次向主机发送采集数据,而前置机无法主动向主机请求发送数据。CAN总线是德国Bosch公司为解决现代汽车中众多的控制与测试仪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而推出的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它是一种多主总线,通信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导纤维,通信速率可达1Mbps,距离可达10Km。当信号传输距离达到IOKm时,CAN总线仍可提供高达5Kbps的数据传输速率。CAN协议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废除了传统的站地址编码,而代之以对通信数据块进行编码,使网络内的节点个数在理论上不受限制。CAN总线是一种多主机局部网络系统标准,它具有多主节点、高可靠性及扩充性能好等特点。本专利采用了 CAN总线接口方便组成CAN总线蓄电池组数据采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多个蓄电池组的电压检测采用分散采集、集中监控的分布式测量系统,以满足对蓄电池运行状态的在线实时监测的需要。本技术包括电源电路,电压处理电路,主控电路和传输电路;电源电路包括一级电源转换芯片U2、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3和U4、接插件J1、发光管D1、二极管D2、电感Ll和L2、电阻R2和R3、钽电容C17、电容C4、C5、C6、C14、C15和C16。 接插件的1脚接电源电压输入,2脚接地。一级电源转换芯片U2的1脚为输入端,与接插件的1脚连接,一级电源转换芯片U2的2脚是5V电压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阴极和电感L2 的一端连接,一级电压转换芯片U2的4脚分别与电感L2的另一端、钽电容C17的阳极、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3的电压3脚和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4的2脚连接;一级电源转换芯片U2的 3脚、5脚、二极管D2的阳极、钽电容C17的阴极接地;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3的2脚为3. 3V 电压输出端,分别与电容C4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感Ll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发光管Dl的阳极连接,电感Ll的另一端为参考电压输出端,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6的一端连接,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3的1脚、 电容C4的另一端、发光管Dl的阴极、电容C5、C6的另一端接地;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4的1 脚为-5V电压输出端,与电容C14的一端连接,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4的3脚与电容C16的一端连接、5脚与电容C16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5的一端与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4的2脚连接,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4的4脚、电容C15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电压处理电路包括16路的电压分压电路VI、V2、V3、V4、V5、V6、V7、V8、V9、V10, V11、V12、V13、V14、V15、V16,模拟开关芯片U5、运算放大器芯片U6,二极管D3、钽电容C18、 电容C19。16路的电压分压电路完全相同,以Vl为例,包括接插件J2、电阻R13、电阻R17, 接插件J2的1脚是检测电压输入端,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分别与电阻R17的一端、模拟开关芯片U5的9脚连接,接插件J2的2脚、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 模拟开关芯片U5的M脚与5V电源输出端连接,模拟开关芯片TO的8脚、7脚、6脚、5脚、4 脚、3 脚、2 脚、23 脚、22 脚、21 脚、20 脚、19 脚、18 脚、17 脚、16 脚分别与 V2、V3、V4、V5、V6、 V7、V8、V9、V10、V11、V12、V13、V14、V15、V16的分压电压输出端连接,模拟开关U5的12脚、 15脚接地,模拟开关TO的1脚分别接电容C19的一端、钽电容C18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和运算放大器芯片U6的3脚连接,电容C19的另一端、钽电容C18的阴极、二极管D3的阳极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6的7脚接5V电压输出端、4脚接-5V电压输出端、2脚接6脚;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l、双列压线座Pl、晶振Yl、按键Sl、电阻Rl、电容Cl、C2、 C3、C7、C8、C9、C10、C11、C12、C13。主控芯片Ul的23脚与运算放大器芯片U6的6脚连接, 主控芯片Ul的15脚、16脚、17脚、18脚与模拟开关芯片的10脚、11脚、14脚、13脚连接, 主控芯片Ul的82脚、81脚分别与CAN转换芯片U7的1脚和电阻R45的另一端连接,主控芯片Ul的92脚、91脚分别与CAN转换芯片U8的1脚和电阻R47的另一端连接;主控芯片 Ul的50脚、75脚、100脚、28脚、11脚相连接,并与电容C7、C8、C9、C10、C11的一端和3. 3V 电压输出端连接,C7、C8、C9、CIO、Cll的另一端接地,主控芯片Ul的22脚与电容C12的一端、3. 3V电压输出端连接,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主控芯片Ul的19脚与20脚连接并接地,主控芯片Ul的21脚与参考电压输出端、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 主控芯片的12脚与晶振电路中晶振Yl的2脚、电容Cl的一端连接,主控芯片的13脚与晶振电路中晶振Yl的1脚、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容C1、C3的另一端接地,主控芯片的14脚开关Reset与复位电路中按键的一端、电阻Rl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连接,按键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60403,模拟开关芯片U5采用CD4067, 运算放大器芯片U6采用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OP07,CAN收发器芯片U7、U8采用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SN65HVD230。公司的STM32VC107,一级电源转换芯片U2采用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的LM2576,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3采用Maxium公司的AMS1117,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4采用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TPS另一端和接插件J19的1脚连接,CAN收发器芯片U8的3脚分别与3.3V电压输出端和电容C52的一端连接,CAN收发器芯片U8的4脚与电阻R47的一端连接,CAN收发器芯片U8的2脚、8脚、电容C5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主控芯片U1采用ST1的一端连接,CAN收发器芯片U7的4脚与电阻R45的一端连接,CAN收发器芯片U8的2脚、8脚、电容C51的另一端接地;CAN收发器芯片U8的7脚分别与电阻R49的一端和接插件J19的2脚连接,CAN收发器芯片U8的6脚分别与电阻R49的49,电容C51、电容C52;CAN收发器芯片U7的7脚分别与电阻R46的一端和接插件J18的2脚连接,CAN收发器芯片U8的6脚分别与电阻R46的另一端和接插件J18的1脚连接,CAN收发器芯片U7的3脚分别与3.3V电压输出端和电容C5端连接,双列压线座P1的4脚、6脚、8脚、10脚、12脚、14脚、16脚、18脚、20脚相连接并接地;传输电路有两路相同的CAN总线电路,包括CAN收发器芯片U7、U8,接插件J18、接插件J19,电阻R45、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主控芯片U1的90脚、77脚、72脚、76脚、89脚、14脚分别与JTAG接口电路中双列压线座P1的1脚、3脚、5脚、7脚、9脚、13脚、15脚连接,双列压线座P1的1脚与2脚相连接,并与3.3V电压输出晶振电路中晶振Y1的2脚、电容C1的一端连接,主控芯片的13脚与晶振电路中晶振Y1的1脚、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容C1、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主控芯片的14脚开关Reset与复位电路中按键的一端、 电阻R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连接,按键的一端接地,主控芯片U1的22脚与电容C12的一端、3.3V电压输出端连接,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主控芯片U1的19脚与20脚连接并接地,主控芯片U1的21脚与参考电压输出端、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主控芯片的12脚与8的1脚和电阻R47的另一端连接;主控芯片U1的50脚、75脚、100脚、28脚、11脚相连接,并与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的一端和3.3V电压输出端连接,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的另6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15脚、16脚、17脚、18脚与模拟开关芯片的10脚、11脚、14脚、13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82脚、81脚分别与CAN转换芯片U7的1脚和电阻R45的另一端连接,主控芯片U1的92脚、91脚分别与CAN转换芯片U2脚接6脚;所述的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双列压线座P1、晶振Y1、按键S1、电阻R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和电容C13;主控芯片U1的23脚与运算放大器芯片U6的,模拟开关U5的1脚分别接电容C19的一端、钽电容C18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和运算放大器芯片U6的3脚连接,电容C19的另一端、钽电容C18的阴极、二极管D3的阳极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6的7脚接5V电压输出端、4脚接-5V电压输出端、脚、3脚、2脚、23脚、22脚、21脚、20脚、19脚、18脚、17脚、16脚分别与V2、V3、V4、V5、V6、V7、V8、V9、V10、V11、V12、V13、V14、V15、V16的分压电压输出端连接,模拟开关U5的12脚、15脚接地压输入端,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分别与电阻R17的一端、模拟开关芯片U5的9脚连接,接插件J2的2脚、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5的24 脚与5V电源输出端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5的8脚、7脚、6脚、5脚、40、V11、V12、V13、V14、V15、V16,模拟开关芯片U5、运算放大器芯片U6,二极管D3、钽电容C18、电容C19;16路的电压分压电路完全相同,每路电压分压电路均包括接插件J2、电阻R13和电阻R17,接插件J2的1脚是检测电16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5的一端与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4的2脚连接,二级电源转换芯片U4的4脚、电容C15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压处理电路包括16路的电压分压电路V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文郁叶益阳徐勤利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