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迅专利>正文

极性任意接电池短路保护充电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50516 阅读:2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充电路领域的极性任意接电池短路保护充电器电路。其技术方案是:从电源变压器B的输出端对称连接着两组整流极性识别电路,整流极性识别电路均由二极管(D1、D2)分别串联双向可控硅(TA、TB)至充电接头(M、N)之间,可控硅(TA、TB)可控极分别串接极性识别(D3R1、D4R2)至双向可控硅(TC、TD)的可控极,可控硅(TC、TD)分别并接在(D2、D1)正端及(TB、TA)的第一阳极至充电接头(N、M)上。本电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怕充电接头短路,充电时不必考虑电池极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充电电路领域的无极性短路保护充电器电路。技术背景目前市面上各种充电器品种繁多,但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要对准电池的正确极性连接,否则就会烧毁充电器或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动识别极性任意接电池短路保护的充电器电路。其技术方案是从电源变压器输出端对称连接着两组整流极性识别电路,整流极性识别电路均由二极管(DpD2)分别串联双向可控硅(TA、TB)至充电接头(M、N)之间,可控硅(TA、Tb)可控极分别串接极性识别①况、D4R2)至双向可控硅(Tc、Td)的可控极,可控硅 (Tc, Td)分别并接在(DyD1)正端及(TB、Ta)的第一阳极至充电接头(N、M)上。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怕充电接头短路,充电时不必考虑电池极性,特别适用于手机、蓄电池等充电器。附图说明附图是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中IN是电源输入M、N为充电接头输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就其工作原理及电路构成进一步技术变压器(B)次级线圈输出端对称连接整流二极管(DpD2)并分别串联双向可控硅(TA、TB)至充电接头(M、N)之间可控硅 (TA,Tb)可控极分别串接极性识别(D3RpD4Ii2)至双向可控硅(TC、TD)的可控极,可控硅(Tc、 Td)分别并接在(D2J1)正端及(TB、Ta)的第一阳极至充电接头(N、M)上。充电时,如M接电池正极,N接负极电流经M — Ta T1极一Ta G极一D3 R1 — Tc G极一Tc T1极一N —电池内一M,可控硅TA、Tc有可控极电流而导通工作,而可控硅TB、Td无可控极电流而截止,M点输出正电压,正常充电。同理,N接电池正极,M接负极,双向可控硅TB、Td有可控极电流而导通工作而TA、Te无可控极电流。截止,N点输出正电压正常充电。M、N极无接电池时,双向可控硅TA、TB、Tc, Td无可控极电流而截止,M、N无电压输出。短路时也不会损坏充电器, 起到了极性自动识别短路保护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性任意接电池短路保护充电器电路,其特征是:从电源变压器输出端对称连接着两组整流极性识别电路,整流极性识别电路均由二极管(D1、D2)分别串联双向可控硅(TA、TB)至充电接头(M、N)之间,可控硅的可控极(TA、TB)分别串接极性识别(D3R1、D4R2)至双向可控硅(TC、TD)的可控极,可控硅的可控极(TC、TD)分别并接在(D2、D1)正端及(TB、TA)的第一阳极至充电接头(N、M)上。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极性任意接电池短路保护充电器电路,其特征是从电源变压器输出端对称连接着两组整流极性识别电路,整流极性识别电路均由二极管(DpD2)分别串联双向可控硅 (TA,Tb)至充电接头(M、N)之间,可控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迅郭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吴迅郭振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