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向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46844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向天线,包括外罩和设置于外罩内的振子带板,振子带板具有一载板及多个贴附在载板上的呈上下排列的振子,每一振子具有一左右设置的馈入带线、一与馈入带线并列设置的接地带线、两分别连接在馈入带线两端的第一辐射单元及两分别连接在接地带线两端的第二辐射单元,该两第一辐射单元和该两第二辐射单元的结构均相同,且两第一辐射单元呈左右对称设置,两第二辐射单元呈左右对称并分别与两第一辐射单元呈上下对称设置。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向天线的振子的四个辐射单元的结构均相同,四个辐射单元呈左右上下对称设置,从而可以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向天线的增益。(*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全向天线
技术介绍
天线对空间不同方向具有不同的辐射或接收能力,这就是天线的方向性。根据方向性的不同,天线有全向和定向两种。全向天线,即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360°都均勻辐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无方向性,在垂直方向图上表现为有一定宽度的波束,一般情况下波瓣宽度越小,增益越大。全向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一般应用与郊县大区制的站型,覆盖范围大。因此,全向天线除了不圆度外,增益是衡量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增益越大,全向天线信号的传输距离越远,全向天线的覆盖范围大越大。因此,如何提高全向天线的增益成为本
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增益的全向天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向天线,包括外罩和设置于外罩内的振子带板,振子带板具有一载板及多个贴附在载板上的呈上下排列的振子,每一振子具有一左右设置的馈入带线、一与馈入带线并列设置的接地带线、两分别连接在馈入带线两端的第一辐射单元及两分别连接在接地带线两端的第二辐射单元,该两第一辐射单元和该两第二辐射单元的结构均相同,且两第一辐射单元呈左右对称设置,两第二辐射单元呈左右对称并分别与两第一辐射单元呈上下对称设置。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振子带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相邻的两个振子带板呈平面正交的上下排列设置。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馈入带线和第一辐射单元设置于载板的一表面,所述接地带线和第二辐射单元设置于载板的另一表面。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振子带板的每两个振子组成一组,该两个振子的馈入带线的中部连接有一上下延伸的馈入移相带,该两个振子的接地带线的中部连接有一上下延伸的接地移相带。作为进一步改进,该全向天线的每一组振子的馈入移相带和接地移相带预置下倾的与一馈线连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辐射单元和第二辐射单元均具有一连接片和一从连接片末端延伸形成的辐射片,该连接片垂直连接在馈入带线或接地带线的一端,且连接片的两侧缘呈宽度逐渐变宽的弧形。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辐射片呈方形,该辐射片的末端缘上开设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开槽而形成多个辐射臂。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辐射片之两边缘的辐射臂的末端靠近中间的辐射臂处开设有缺口。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辐射单元与其上下对称的第二辐射单元的外侧设有一呈三角形的契板。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契板的外侧缘与辐射片的外侧缘处于同一直线上,该契板的契角靠近馈入带线和接地带线的相应一端。由于,本技术全向天线的振子的两第一辐射单元的结构相同并呈左右对称设置,两第二辐射单元的结构均与第一辐射单元的结构相同,且两第二辐射单元呈左右对称并分别与两第一辐射单元呈上下对称设置,从而可以提高本技术全向天线的增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全向天线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全向天线的振子带板的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全向天线的第一振子带板的正面视图。图4为图2所示全向天线的第一振子带板的反面视图。图5为图2所示全向天线的两个振子组成一组的平面图。图6为图1所示全向天线的仿真驻波比曲线图。图7为图1所示全向天线在1880MHz仿真的垂直面方向图。图8为图1所示全向天线在2220MHz仿真的垂直面方向图。图9为图1所示全向天线在2575MHz仿真的垂直面方向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目的及效果,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2,其揭示了本技术全向天线的一具体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全向天线包括外罩1和设置于外罩1内的振子带板。在本实施例中,振子带板的数量为两块,其分别定义为第一振子带板20和第二振子带板30,第一振子带板20和第二振子带板30的结构相同。第一振子带板20与第二振子带板30呈平面正交的上下排列设置,第一振子带板20的上端通过弹簧40弹性的固定在外罩1的上端,第一振子带板20的下端固定在第二振子带板30的上端,第二振子带板30的下端固定在外罩1的下端。由于第一振子带板20和第二振子带板30的结构相同,现仅对第一振子带板20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3至图5,第一振子带板20具有一呈长方板状的载板210及多个贴附在载板210上的呈上下排列的振子220。振子220具有一左右延伸设置的馈入带线221、一与馈入带线221并列平行设置的接地带线222、两分别连接在馈入带线221两端的第一辐射单元223及两分别连接在接地带线222两端的第二辐射单元224。馈入带线221和两第一辐射单元223设置于载板210的一表面上,接地带线222和两第二辐射单元2M设置于载板210的另一表面上。该两第一辐射单元223的结构相同并呈左右对称设置,该两第二辐射单元224的结构均与第一辐射单元223的结构相同,且该两第二辐射单元2M呈左右对称并分别与两第一辐射单元223呈上下对称设置。第一辐射单元223具有一连接片225和一辐射片226。连接片225垂直连接在馈入带线221的一端,且其两侧缘呈宽度逐渐变宽的弧形,以避免信号电流从馈入带线221流向连接片225时产生电容效应和信号反射,从而可以增加带宽和减小驻波比。辐射片2 呈方形,其从连接片225的末端延伸而成。该辐射片2 的末端缘开设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开槽以形成多个辐射臂227,且两边缘的辐射臂227的末端靠近中间的辐射臂227处开设有缺口 228,通过开槽以形成多个辐射臂227和在两边缘的辐射臂227 的末端开设有缺口 2 以增加本技术全向天线的带宽。此外,第一辐射单元223和与其上下对称的第二辐射单元224的外侧设有一大致呈三角形的契板229,该契板229的外侧缘与辐射片226的外侧缘大致处于同一直线上,契板229的契角靠近馈入带线221和接地带线222的相应一端,通过该契板2 可以进一拓展本技术全向天线的带宽。在本实施例中,每两个振子220组成一组,该两个振子220的馈入带线221的中部连接有一上下延伸的馈入移相带230,该两个振子220的接地带线222的中部连接有一上下延伸的接地移相带对0。馈入移相带230和接地移相带240平行设置并分别设置于载板210的两表面上而形成平行双线结构。该馈入移相带230与馈线的信号线连接(图中未示),该接地移相带240与馈线的接地线(即屏蔽层)连接,通过此种信号馈入方式,可以减小馈线对本技术全向天线不圆度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设置馈线的信号线和馈入移相带230的连接位置不同可以实现预置制本技术全向天线的下倾角。在本实施例中,全向天线的下倾角预置为12°。另外,馈线可以为线缆或线路板,馈线为线路板时,将线路板垂直第一振子带板20 设置,以减小线路板对本技术全向天线不圆度的影响。由于,本技术全向天线的振子220的两第一辐射单元223的结构相同并呈左右对称设置,两第二辐射单元的结构均与第一辐射单元223的结构相同,且两第二辐射单元2M呈左右对称并分别与两第一辐射单元223呈上下对称设置,从而提高了本技术全向天线增益。本技术全向天线的仿真数据如表一和图6至图10所示。表一权利要求1.一种全向天线,其特征是包括外罩(1)和设置于外罩(1)内的振子带板,振子带板具有一载板(210)及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向天线,其特征是:包括外罩(1)和设置于外罩(1)内的振子带板,振子带板具有一载板(210)及多个贴附在载板(210)上的呈上下排列的振子(220),每一振子(220)具有一左右设置的馈入带线(221)、一与馈入带线(221)并列设置的接地带线(222)、两分别连接在馈入带线(221)两端的第一辐射单元(223)及两分别连接在接地带线(222)两端的第二辐射单元(224),该两第一辐射单元(223)和该两第二辐射单元(224)的结构均相同,且两第一辐射单元(223)呈左右对称设置,两第二辐射单元(224)呈左右对称并分别与两第一辐射单元(223)呈上下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燕生蒋红义吴志强刘先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晖速天线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