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晶华专利>正文

辊道窑增压预混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8128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辊道窑增压预混燃烧器,燃烧器由壳体和预混器构成,壳体由壳体壁、固定基座、燃烧室、助燃风连接口构成。预混器安装在壳体内,由连接板,预混室,燃烧板,燃烧板固定螺帽,燃气喷嘴,燃气管,助燃风管,燃气连接口,连接器,预混助燃风连接口构成。燃气进入预混室内空间的路径与助燃风进入预混室内空间的路径成90°夹角,助燃风对燃气形成直角横切混合,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混合的充分程度;因燃烧板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涂覆有特殊材料,燃气进入燃烧室的过程,也是进行完全氧化反应的过程。燃烧是在燃气和助燃风混合程度最大化、由特殊涂层促使燃气完全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燃气的燃烧率也达到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瓷砖辊道窑的燃气燃烧装置,尤其是通过对燃气实施增压预混的技术手段后,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技术介绍
目前辊道窑使用的一种预混燃气燃烧器,由预混室、燃气管、燃烧室、蜂窝状燃烧板、燃烧板固定螺帽、燃气喷嘴、助燃风通道构成。它让燃气和空气在进入燃烧室之前实现两次混合。但由于设计上的缺陷,一方面助燃风属被动进入预混室,无法根据燃气流量控制助燃风进入预混室的合理流量;另一方面,燃气、空气在预混室进行减压预混,使得燃气和助燃风对燃烧室火焰的推力减失,火焰短而无法到达窑腔中央,窑腔有温差,产品会出现色差,次品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窑腔温差和助燃风被动进入预混室的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辊道窑增压预混燃烧器。设置引助燃风到预混室的管道,让助燃风主动进入预混室以增压并可控, 同时对预混室实施密闭保压预混,实现了火焰的超长射程。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燃烧器由壳体和预混器构成,壳体由壳体壁、固定基座、燃烧室、助燃风连接口构成。固定基座将燃烧器固定在窑墙侧边,燃烧室经导焰洞通向窑腔, 助燃风连接口与风源管道连接;预混器安装在壳体内,由连接板,预混室,燃烧板,燃烧板固定螺帽,燃气喷嘴,燃气管,助燃风管,燃气连接口,连接器,预混助燃风连接口构成。燃烧板置于预混室和燃烧室之间,由燃烧板固定螺帽将燃烧板固定在预混室左端;预混室与连接板密闭连接,燃气喷嘴连接在燃气管的左端,助燃风管处在预混室内空间的右端中央,燃气管处在助燃风管中间,助燃风管同时与连接板和连接器连接,燃气管右端连接连接器,燃气连接口穿过连接器与气源管道连接,预混助燃风连接口连接风源管道;预混室室周壁与壳体壁之间有夹层空间,预混器连接为一个整体。预混室由圆管锥、柱形体结合构成室周壁,左端为锥形体,右端为柱形体,两端皆为平口。小口端有外螺牙,与燃烧板固定螺帽连接,燃烧板置于小口端平口和燃烧板固定螺帽内,通过螺牙被燃烧板固定螺帽的固定板和预混室小口端平口夹紧贴合;预混室的大口端有内螺牙,与连接板密闭连接,以保进入预混室助燃风和燃气的压力不减失。燃烧板为蜂窝状筛孔结构,由耐高温、烧结后具有巨大比表面积的非金属材料经模塑成型烧制而成,表面涂覆有特殊涂层。燃烧板是预混室的混合气体进入燃烧室的唯一通道,因蜂窝状筛孔和特殊涂层的作用,促使混合气体通过时进行再混合的同时,实现对燃气的完全氧化助燃反应。燃气喷嘴为冠状体,冠口下端有螺牙,与燃气管道连接,冠体壁有横向气孔,为燃气管道的燃气通向预混室的唯一通道。燃烧板固定螺帽的外圆面有半齿斜槽降温风道,一端设固定板,另一端有内壁螺牙。经助燃风连接口进入预混室与壳体壁之间夹层空间的助燃风,向燃烧室移动和通过斜槽降温风道进入燃烧室的过程,带走预混室壁和燃烧板固定螺帽的温度,对预混器进行降温保护的同时,对燃烧室的火焰实施二次助燃和推动。因降温风道是斜槽设计,风道便弓I导通过的助燃风旋转移动,推动燃烧室火焰以旋转的方式通过导焰洞。旋转的火焰在导焰洞形成饱和态,为窑墙传递温度后再进入窑堂。由预混助燃风连接口接入的助燃风,经连接器、助燃风管被引导到预混室内空间的燃气喷嘴附近;气源管道的燃气通过燃气管被输送到燃气喷嘴,经横向气孔进入预混室内空间。燃气进入预混室内空间的路径与助燃风进入预混室内空间的路径成90°夹角,助燃风对燃气进行横切推移的同时,形成直角横切混合,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混合的充分程度; 混合气体经蜂窝状燃烧板进入燃烧室的过程,因蜂窝状筛孔的作用,实现再混合。因燃烧板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同时涂覆有具备对燃气完全氧化助燃功能的特殊材料,燃气进入燃烧室的过程,也是大面积与特殊涂层接触、进行完全氧化反应的过程。燃烧是在燃气和助燃风混合程度最大化、由特殊涂层促使燃气完全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燃气的燃烧率也达到最大化。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助燃风对燃气进行横切推移和经燃烧板的蜂窝状筛孔的再混合,达到混合程度最大化的基础上,再经完全氧化的助燃反应,燃气的燃烧充分度达到最大化和废气排放的最小化;燃烧板固定螺帽引导助燃风推动火焰旋转,满足了窑腔内温度均勻分布的技术要求;助燃风主动进入预混室和密闭保压预混,实现了火焰的超长射程。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是燃烧板固定螺帽侧剖面示意图;图3是燃烧板固定螺帽上视示意图;图4是预混室侧剖面示意图;图5是燃气喷嘴侧剖面示意图。图中1、壳体壁,2、固定基座,3、燃烧室,4、助燃风连接口,5、连接板,6、预混室,7、 燃烧板,8、燃烧板固定螺帽,9、燃气喷嘴,10、燃气管,11、助燃风管,12、燃气连接口,13、连接器,14、预混助燃风连接口,15、斜槽助燃风通道,16、固定板,17、内壁螺牙,18、喷嘴燃气孔,19、预混室外螺牙,20、预混室内螺牙。具体实施方案在图1的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由壳体和预混器构成。壳体由壳体壁1、固定基座2,燃烧室3,助燃风连接口 4构成。固定基座2将燃烧器固定在窑墙侧边,燃烧室3经导焰洞通向窑腔,助燃风连接口 4与风源管道连接;预混器安装在壳体内,由连接板5,预混室6,燃烧板7,燃烧板固定螺帽8,燃气喷嘴9,燃气管10,助燃风管11,燃气连接口 12,连接器13,预混助燃风连接口 14构成。燃烧板7置于预混室6和燃烧室3之间,由燃烧板固定螺帽8将燃烧板7固定在预混室6左端;预混室6与连接板5密闭连接,燃气喷嘴9连接在燃气管10 的左端,助燃风管11处在预混室6内空间的右端中央,燃气管10处在助燃风管11中间,助燃风管11和燃气管10穿过连接板5与连接器13连接,燃气连接口 12穿过连接器13与气源管道连接;预混助燃风连接口 14连接风源管道,连接板5由连接器13和助燃风管11夹紧,预混室室周壁与壳体壁之间有夹层空间,预混器连接为一个整体。在图2、3的实施例中,燃烧板固定螺帽8外圆面有斜槽助燃风通道15,斜槽为半齿。燃烧板固定螺帽8的一端设固定板16,另一端有内壁螺牙17。进入燃烧器壳体内的助燃风经预混室6外壁,向燃烧室3方向移动,进入燃烧室3前必须经过燃烧板固定螺帽8的斜槽助燃风通道15。助燃风通过时,一方面带走预混室6外壁和燃烧板固定螺帽8的表面温度,起到对密闭罩式预混室6的降温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助燃风受斜槽的引导,以旋转的方式进入燃烧室3,推动火焰旋转的同时,对部分未及燃烧的燃气进行助燃。旋转的火焰在导焰洞形成饱和态,为窑墙传递温度后再进入窑堂。在图4的实施例中,预混室6由圆管锥、柱形体结合构成室周壁,左端为锥形体,右端为柱形体,两端皆为平口。小口端有外螺牙19,用于连接燃烧板固定螺帽8 ;预混室6的大口端有内螺牙20,用于与连接板5密闭连接。在图5的实施例中,燃气喷嘴9为冠状体,冠口下端有螺牙,用于连接燃气管10,冠体壁有横向气孔18,为燃气管的燃气通向预混室6的唯一通道。风源管道的一路助燃风通过连接器13、助燃风管11,被引导到预混室6内空间的燃气喷嘴9附近;气源管道的燃气通过燃气管10被输送到燃气喷嘴9,经横向气孔18进入预混室6内空间。燃气进入预混室6内空间的路径与预混助燃风进入预混室6内空间的路径成90°夹角,助燃风对燃气进行横切推移的同时,形成直角横切混合,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混合的充分程度;混合气体经蜂窝状燃烧板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辊道窑增压预混燃烧器,由壳体和预混器构成,其特征是:壳体由壳体壁、固定基座、燃烧室、助燃风连接口构成,固定基座将燃烧器固定在窑墙侧边,燃烧室经导焰洞通向窑腔,助燃风连接口与风源管道连接;预混器安装在壳体内,由连接板、预混室、燃烧板、燃烧板固定螺帽、燃气喷嘴、燃气管、助燃风管、燃气连接口、连接器、预混助燃风连接口构成,燃烧板置于预混室和燃烧室之间,由燃烧板固定螺帽将燃烧板固定在预混室左端,预混室与连接板密闭连接,燃气喷嘴连接在燃气管的左端,助燃风管处在预混室内空间的右端中央,燃气管处在助燃风管中间,助燃风管同时与连接板和连接器连接,燃气管右端连接连接器,燃气连接口与气源管道连接,预混助燃风连接口连接风源管道;预混室室周壁与壳体壁之间有夹层空间,预混器连接为一个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晶华
申请(专利权)人:王晶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