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的汽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04715 阅读:8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调湿蒸汽回转圆筒干燥机的汽室结构,汽室侧板沿圆周方向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内置隔板,且隔板与汽腔侧板的加强拉杆焊接;汽室端板采为整体结构;汽腔内设置六个蒸汽进入流道和六个凝液回水流道,蒸汽进入流道一端通过弯管、法兰与汽轴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与汽腔连接;凝液回水流道通过直管直接与汽轴回水腔焊接,中心管为凝液排出流道,凝液回水流道直接与汽轴回水腔焊接,凝液回水管设置在汽室内圈的最底部,凝液排出流道上设置导水螺带,螺带外圆与汽轴筒体内壁焊接,在中心螺带相焊接;相邻两个螺带腔体对应一个凝液排出口,凝液排出后经导水螺带直接从中心管排出,汽室外圈上设置了排尽口,每个汽腔对应一个排尽口,汽室侧板上汽室端板上设置人孔。在干燥机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六部分汽室结构增加了蒸汽进入和凝液排出的几率,有效的保证凝液的排出和蒸汽的进入。(*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的汽室结构。 现有技术目前工业中常用的蒸汽回转圆筒干燥机的汽室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第一种汽室结构是将干燥机汽室沿圆周方向分为三部分,每部分设置一个蒸汽进 入管和一个凝液回水管,三个蒸汽通入管与汽轴的蒸汽通入总管焊接,三个凝液回水管与 汽轴的凝液回水总管焊接,汽轴回水管道上设置导水螺旋,便于凝液顺利排出,且蒸汽进入 管和凝液回水管均为外置结构,即在汽室与筒体内侧,均与物料汽相接触,且凝液回水管的 设计有旋向要求,结构较复杂。此汽室结构多用于蒸汽压力及温度较低、产量较小,蒸发水 量少,且蒸汽耗量较小的场合。第二种汽室结构是将汽室沿圆周方向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内置一个蒸汽进入管和 一个凝液回水管,蒸汽进入管通过半管与汽轴对接,凝液回水管直接与汽轴回水口对接,此 汽室结构因蒸汽进入管和凝液排出管均在同一汽腔内部,存在蒸汽凝液影响蒸汽顺利进入 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煤调湿原料含水份高,且处理量大,蒸发水量大,蒸汽耗量多的特点,蒸汽回 转圆筒干燥机汽室结构的设计主要考虑蒸汽凝液能够顺畅的排出和蒸汽能够顺利的进入。 本着这一要求,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调湿蒸汽回转圆筒干燥机的汽室结构,汽室汽腔外圈(3)内安装换热管(2),换热管(2)以同心圆方式均匀排列,换热管(2)一端与汽室焊接,另一端用堵头(5)封死;其特征是汽室侧板(1)沿圆周方向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内置隔板(14),且隔板(14)与汽腔侧板(1)的加强拉杆(12)焊接;汽室端板(4)采用整体结构;汽腔内共设置六个蒸汽进入流道(6)和六个凝液回水流道(9),蒸汽进入流道(6)一端通过弯管、法兰与汽轴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与汽腔连接;凝液回水流道(9)通过直管直接与汽轴(7)回水腔焊接,汽轴(7)为夹套结构,中心管(8)为凝液排出流道,凝液回水流道(9)直接与汽轴(7)回水腔焊接,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旭张福行窦岩金宝韩玮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国家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瑞德干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