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模块及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76391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导光模块及背光模块。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光模块,其包含: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及相邻于该出光面的第一侧表面;框架,包含第一壁,该导光板设置于该框架上以使该第一侧表面对应于该第一壁;以及第一反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壁上并对应于该第一侧表面以使自该导光板经该第一侧表面射出的光线被该第一反光结构反射以再经该第一侧表面进入该导光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产生面光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模块及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导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于导光板侧边具有反光结构的导光模块及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于一般侧光式背光模块架构中,光线自导光板的一侧边进入,再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由于光线的直进特性,于导光板相对于前述光线进入的侧边的另一侧边处易产生漏光,造成浪费光线并使得自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的强度相对于进入光线的强度明显减弱。 因此,目前多采用配合导光板截面轮廓的长条状反光片或反光条粘贴于前述易产生漏光的侧边,以反射光线,增加自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的强度。但随着液晶屏幕设计走向厚度薄型化的趋势,导光板厚度也设计的越来越薄,故反光条粘贴不易,极易造成反光条粘贴偏移,使得漏光无法有效抑制、仍有光线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模块,其包含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及相邻于该出光面的第一侧表面;框架,包含第一壁,该导光板设置于该框架上以使该第一侧表面对应于该第一壁;以及第一反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壁上并对应于该第一侧表面以使自该导光板经该第一侧表面射出的光线被该第一反光结构反射以再经该第一侧表面进入该导光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壁为肋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反光结构为反光片,贴附于该第一壁上。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反光片的宽度大于该导光板的厚度。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导光板具有入光面,该第一侧表面相对于该入光面。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导光模块包含第二反光结构,该导光板具有相邻于该入光面的第二侧表面,该框架包含第二壁,该第二反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壁上并对应于该第二侧表面以使自该导光板经该第二侧表面射出的光线被该第二反光结构反射以再经该第二侧表面进入该导光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相邻于该出光面的侧表面;光源,用以发射光线自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框架,包含一壁,该导光板设置于该框架上以使该侧表面对应于该壁;以及反光结构,设置于该壁上并对应于该侧表面以使自该导光板经该侧表面射出的部分的该光线被该反光结构反射以再经该侧表面进入该导光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壁为肋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反光结构为反光片,贴附于该壁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侧表面相对于该入光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模块及其背光模块利用该框架的结构面设置该反光结构,该反光结构无需贴附于该导光板的侧表面,解决先前技术中在薄的导光板侧表面上贴附反光片的困难;此外,由于该反光结构的尺寸不必受限于该导光板的截面轮廓,故该反光结构的轮廓可设计大于该侧表面的轮廓以能有效涵盖该导光板的侧表面,有效反射自该导光板经侧表面射出的光线,避免先前技术中因反光条粘贴易偏移而仍引起的漏光现象。附图说明图1 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导光模块沿割面线X-X的局部剖面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导光模块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模块1的示意图,图 2为图1中导光模块1沿割面线X-X的局部剖面图。导光模块1包含导光板12、框架14及反光结构16。导光板12具有出光面122及相邻于出光面122的一侧表面124。框架14包含一壁,于本实施例中,该壁为肋板142。导光板12设置于框架14上以使侧表面124对应于肋板142。反光结构16设置于肋板142上并对应于侧表面124,使得自导光板12经侧表面124射出的光线Ll、L2及L3 (以虚线箭头表示)能被反光结构16反射以再经侧表面124 进入导光板12。藉此,自侧表面124射出的光线能再被利用,进而提升导光模块1的出光率。于先前技术中,因反光片需裁切至与导光板的侧表面截面相当,故当导光板厚度较薄时,反光片即难以精确地粘贴于侧表面上。反之,由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反光结构16并非直接贴附于侧表面124上,而是设置于肋板142,故当导光板12厚度较薄时,反光结构16仍能藉由设置于肋板142而轻松地发挥其反射功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模块1利用与导光板12厚度无直接相关的肋板142,其壁面可相对大于导光板12的侧表面124面积,故反光结构16能轻易地正对侧表面124设置于肋板142上。于本实施例中,反光结构16为一反光片,以背胶粘贴于肋板142上,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例如直接于肋板142上涂布反光物质以形成反光结构16。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反光结构16的宽度明显大于导光板12的厚度,故反光结构16能完整涵盖侧表面124,有效反射自导光板12经侧表面124射出的光线,避免前述于先前技术中因反光条粘贴偏移而仍引起的漏光现象。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于实作上,反光片的宽度约等于导光板12的厚度。 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反光结构16与侧表面124间存有间隙,有助于导光板12组装至框架14,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例如将导光板12放置于框架14上后再往反光结构16 靠拢,即可减小或消除间隙,此可增加被反光结构16反射经由侧表面124进入导光板12的比率。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因框架14上靠近侧表面124的壁结构为肋板142,故反光结构 16设置于其上,但于实作上,若肋板142不存在,则反射结构16可设置于侧壁144。同样地, 位于侧壁144上的反射结构16亦能发挥前述反射功能;此时,导光板12可设计以使侧表面 124更靠近位于侧壁144上的反射结构16以增进被反光结构16反射经由侧表面124进入导光板12 的比率。再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导光模块1为一侧光式导光模块1,导光板12具有入光面126,相邻于出光面122,用以供光线进入导光板12中。侧表面124相对于入光面 126,因光线直进的性质,经由入光面126进入导光板12的光线易自入光面126的相对表面,即侧表面124溢出导光板12,因此设置于导光板12侧表面124侧的反光结构16可产生较高的光线回收效率,进而增加自出光面122射出光线的强度。请参阅图3,其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导光模块2的示意图。导光模块2与导光模块1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的处在于导光模块2尚包含分别设置于框架14的其他侧壁146、148上的反光结构18、20。反光结构18、20分别对着导光板12相邻于入光面126的侧表面128、130。同样地,反光结构18、20能反射自导光板12经侧表面128、130射出的光线L4、L5(以虚线箭头表示)以再经侧表面128、130进入导光板12。虽侧表面128、130非相对于入光面126,经侧表面128、130溢出导光板12的光线强度小于经侧表面124溢出导光板12的光线强度,但反光结构18、20的反射作用仍能增加光线利用率,进而增加自出光面122射出光线的强度。关于反光结构18、20与侧表面128、130的其他说明,可参阅前述反光结构16与侧表面124的相关说明,不再赘述;又,关于导光模块2各部件的其他说明, 亦可参阅前述导光模块1的相关说明,亦不再赘述。请参阅图4,其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3包含前述导光模块2,并于导光板12入光面126侧包含光源32,用以发射光线自入光面126进入导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及相邻于该出光面的第一侧表面;框架,包含第一壁,该导光板设置于该框架上以使该第一侧表面对应于该第一壁;以及第一反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壁上并对应于该第一侧表面以使自该导光板经该第一侧表面射出的光线被该第一反光结构反射以再经该第一侧表面进入该导光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逸杰郭益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