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59228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形成插接部的绝缘本体、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及盖板。盖板组设于绝缘本体的插接部并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盖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自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收容平板状第一对接部的若干对接部收容槽。盖板具有前端缘,其部分突伸入对接部收容槽的下方/上方以形成有保护狭槽。第一导电端子的前端缘收容于该保护狭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盖板保护第一导电端子的前端缘不与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碰触,避免静电释放(ESD)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输信号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应用非常广泛,通常来讲,可以分为桌上型电脑用电连接器、笔记本电脑用电连接器、手机用电连接器、消费性电子用电连接器,以及其他应用。USB (Universal Serial Bus)连接器是各种设备中的电连接器常见的一种通用接口。通常,我们提到USB连接器是指符合USB 2.0说明书标准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四根导电端子,分别为一根电源端子、一对传输数据的信号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USB连接器的应用场合为连接周边设备,例如鼠标、键盘、打印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外部存储设备等。然而,USB2. 0仅能满足中低速率的信号传输,对于影音类文件,动辄文档大小达到 1-2GB的情况下,现有USB2. 0的传输速率显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数字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及传输文件的不断增大——甚至超过25GB,快速同步即时传输已经成为必要的性能需求。因此,2007年左右,在htel公司的主导下,由英特尔、惠普(HP)、NEC、NXP半导体以及德州仪器(Texaslnstruments)等公司共同开发出USB3. 0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个人计算机、消费及移动类产品的快速同步即时传输。USB3. 0很好的兼容了现有的USB2. 0,其在现有USB2. 0的基础上增设另外一组导电端子用于高速信号传输。增设的这组导电端子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端子组以及位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组之间的接地端子用来消除高速信号传输的串音干扰。目前,很多公司都在积极研发、制造USB3. 0连接器,然而,由于在原有尺寸已经很紧凑的USB2. 0的框架下又增设了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五根导电端子,如何组装两组导电端子或者制造具有两组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成为业者积极开发的课题。通常,为了节约组配空间,很多生产厂商采用射出成型技术将一组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成型为一体,然后再组装另外一组导电端子。然而,射出成型成本高、技术门槛高,在单价日益降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利于生产厂商提高竞争力和抢占市场。此外,由于电连接器是安装在设有各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其导电端子通常保留在对接端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电性连接。对接时,携带相反电荷的一对对接电连接器之间会产生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现象。事实上,当人与电连接器或导电端子接触时就能够产生ESD。而且,当周围环境的湿度降低50%或以下时,人体积聚的静电荷产生的瞬间电压可超过20000伏。通常情况下,ESD产生的电流很小, 但产生的电压却足以摧毁一些电子装置,尤其是电路板电路元件。因此,当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若产生ESD现象则很容易损坏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ESD保护且易于组装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及盖板。绝缘本体具有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插接部。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突伸出插接部外的非弹性平板状第一对接部、收容于基座及插接部内的第一固持部及自第一固持部延伸并突伸出基座的第一尾部。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收容于插接部后部的弹性第二对接部、固持收容于基座内的第二固持部及自第二主体部延伸并突伸出基座的第二尾部。盖板组设于绝缘本体的插接部并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盖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自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收容平板状第一对接部的若干对接部收容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具有前端缘,其部分突伸入对接部收容槽的下方/上方以形成有保护狭槽,第一导电端子的前端缘收容于该保护狭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接部及第一固持部位于相互平行的不同水平面内,其中第一导电端子具有连接部连接第一对接部及第一固持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的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之方向开设有上述对接部收容槽,盖板的前端缘于对接部收容槽下方延伸形成有保护部,上述保护狭槽形成于该保护部与对接部收容槽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具有相对前端面及后端面,插接部具有与盖板的后端面相对的前端面,盖板/插接部自其后端面/前端面沿对接方向凹设形成有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的若干连接部收容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收容槽开设于盖板的后端面,所述连接部抵靠插接部的前端面并收容于连接部收容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部或者盖板自其前端面或后端面延伸形成有与连接部收容槽间隔设置的若干结合部,盖板或插接部的后端面/前端面凹设形成有干涉收容上述结合部的配合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结合部及配合孔为楔形以增强盖板及绝缘本体间的结合力。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部及盖板分别于各自的前端面及后端面沿对接方向凹设形成有一对对正槽,一对导引突块分别收容于对正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沿相对的方向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盖板于第一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组装于插接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还具有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接地端子,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传输高速信号,另外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接收高速信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盖板的保护狭槽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的前端缘,避免与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壳体之间产生碰触,避免ESD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局部剖视图5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盖板的立体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盖板及导引突块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沿图7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7中B-B线方向的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侧视立体组合图,其中部分结构局部剖视;图11是沿图10中C-C线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其揭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的立体分解图。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的五根第一导电端子3、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的四根第二导电端子4、包覆组设于绝缘本体2外围的壳体5及组设于绝缘本体2前部的盖板7。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符合USB3. 0传输标准并兼容A型USB2. 0 传输界面。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2包括矩形基座21及自该基座 21前表面中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插接部22。自基座21后表面向前延伸开设有矩形收容空间 210。基座21沿对接方向贯通开设有位于上方的一排第一端子收容通道211及位于下方的一排第二端子收容通道212。收容空间210为U形,其每一侧壁2102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扣肋部2101。U形支撑臂214自基座21前表面下方两侧向前延伸,其延伸至插接部22下方中部用来支撑壳体5。插接部22具有位于上方的第一支撑面221及位于下方的第二支撑面222。四根第二端子收容槽224自第二支撑面222向上凹设并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及盖板;绝缘本体具有基座及自基座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插接部;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突伸出插接部外的非弹性平板状第一对接部、收容于基座及插接部内的第一固持部及自第一固持部延伸并突伸出基座的第一尾部;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收容于插接部后部的弹性第二对接部、固持收容于基座内的第二固持部及自第二主体部延伸并突伸出基座的第二尾部;盖板组设于绝缘本体的插接部并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自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收容平板状第一对接部的若干对接部收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戴宏骐张勇刚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