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4699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第一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对接面排列的端子槽,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端子槽内,该第一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侧设有一体成型的凸部,对接面对应设有与端子槽连通的凹口,凸部配合于凹口内。凸部与凹口的配合可以抑制电连接器在对接时导电端子发生退离,保证电气连接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防对接时端子退离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各类电子系统中,电连接器在装置与装置、元件与元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连接和信号传递,为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需要的基础组件。过去制造厂商在生产电连接器时,通常会针对电连接器的各个零件进行分离设计,再将各零件组装成一体,如此,不仅能增加各零件模块化的弹性,更能节省设计及制造成本。近年来,随着电子
的进展, 电连接器小型化的过程中,必须针对结构进行改良与强化,以满足电连接器的功能及结构需求,但同时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较为突出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导电端子容易出现向后退离的问题,从而影响到电气连接的性能。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以克服前述之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能防止对接时端子向后退离。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第一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对接面排列的端子槽,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端子槽内,该第一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侧设有一体成型的凸部,对接面对应设有与端子槽连通的凹口,凸部配合于凹口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有如下功效导电端子的凸部与绝缘本体的凹口的配合,可以抑制电连接器在对接时导电端子发生退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本体、导电端子及固定件配合的立体图。图5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可在传输视频信号的同时支持高清音频信号的传输,并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请参照图1、2,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安装于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2及套设于绝缘本体1外侧的遮蔽壳体3、封闭绝缘本体后侧的盖体4及固定第一导电端子的固定件5,其中导电端子2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1及第二导电端子22。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本3体11及第二本体12,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1、22安装于第二本体12,再一起组装在第一本体11上,载有导电端子2的第二本体12凸伸出第一本体11的前端,而形成舌板状的对接部120。绝缘本体1还具有形成于对接部120的对接面121。参阅图2、3、4,第一导电端子21至少一侧设有一体成型的凸部211。本实施例中, 凸部211仅设置于第一导电端子21的一侧,对接部120的对接面121则对应设有与凸部211 配合的凹口 124。藉由凸部211与凹口 IM的配合,可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时,防止第一导电端子21受到对接端的撞击而向后退离,造成电气连接的不稳定。所述第二本体12包括位于前端的水平舌板125及位于后端且跟舌板125垂直的固定部126,绝缘本体1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对接面121排列的端子槽122,端子槽122贯穿对接面121。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1、22自垂直对接面121方向装入相应端子槽122,并收容于端子槽122。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1、22均包括位于对接面121的接触部201、沿接触部201向后垂直弯折而设置在固定部1 的的连接部202及自连接部202 垂直延伸的接脚203,其中第一导电端子21的接脚插设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对应插孔内,而第二导电端子22的接脚则延伸出水平焊接部2031以焊接至印刷电路板。而第一导电端子21进一步在接触部201邻近连接部202的后端的一侧设有上述凸部211,本实施例的凹口 IM沿横向贯穿形成于端子槽之间的间隔肋1221,而使得每个间隔肋1221形成一缺口 1222,凸部211恰好位于缺口 1222内,而向后对齐间隔肋1221。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凸部211抵靠在间隔肋1221上而防止第一导电端子21进一步向后移动。该凸部邻近连接部202,而远离接触部201的前端。缺口 1222沿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凸部211的尺寸大, 使得凸部211位于缺口 1222的后侧,而跟前侧距离一定距离,可防止凸部211与缺口 1222 的壁面发生干涉。在最佳实施例中,所有第一导电端子的凸部211与连接部202之间的距离相同,而部分第一导电端子21的凸部211与接触部201前端的距离不相同。特别参看图 5,所述接触部201前端还设有垂直延伸的弯折部2011,该弯折部2011与端子槽前端设有的深孔127配合。所述固定件5具有定位孔51,第一导电端子接脚203穿设于对应的定位孔 51内。由于接脚203较长,固定件5可防止各接脚203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以上便完成了导电端子2、第二本体12及固定件5的组装(组装图参看图4)。下面介绍第二本体12与第一本体11的配合。参看图2、3,所述第一本体11大致呈方形,其包括贯穿前端面的前腔112及位于后侧的后腔113,载有端子的第二本体12自后端穿过前腔112,形成前述对接部120,而第二本体后端的固定部1 则收容在后腔113内, 结合图5,连接部202恰好位于第二本体的固定部126的内表面,在该固定部的收容在后腔 113内,连接部202恰好被后腔113形成的壁面所限制。参看图2、3,将第二本体12自后向前插入前腔112,直至第二本体12的前端位于前腔112内,而前腔112较后腔113低,固定部1 恰好抵靠在后腔的前内壁面114上,而不能再向前运动。所述第一本体11两侧还设有卡扣槽115,该卡扣槽115与设置于第二本体12两侧的卡扣部123配合,从而阻止第二本体12向后运动。这样就将第二本体12在前后方向上固定,即完成了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的安装。所述遮蔽壳体3自前向后安装到绝缘本体1,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遮蔽部31及第二遮蔽部32,且第二遮蔽部32自第一遮蔽部31向后延伸,两遮蔽部之间设有连接部33。 所述第一遮蔽部31呈框状,其包围对接部120而形成对接腔312,其在顶面撕破出若干弹性4臂313,以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所述第二遮蔽部32则覆盖在第一本体11的顶面跟两侧面,其两侧则设有卡扣孔322,卡扣孔322可与第一本体11两侧设有的凸起116配合。第一本体11前端两侧还设有夹持部119,该夹持部119夹持于第一遮蔽部31外侧,以将绝缘本体1与遮蔽壳体3固定在一起。所述盖体4组装于电连接器100的后端,该盖体4包括基部41、自基部41顶部向内撕破形成的且呈“凸”形的一对扣持部42及自基部两侧垂直向前延伸的固持臂43。所述扣持部42与第一本体11顶部设有的一对扣持槽117配合,而固持臂43则与第一本体11 两侧设有的固持槽118配合,这样就将盖体4固定到绝缘本体1上。综上,即实现了电连接器100的组装。第一本体11设有的定位柱110及第二遮蔽部32设有的定位脚323都是用于将电连接器100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第一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对接面排列的端子槽,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端子槽内,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侧设有一体成型的凸部,对接面对应设有与端子槽连通的凹口,凸部配合于凹口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第一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对接面排列的端子槽,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端子槽内,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侧设有一体成型的凸部,对接面对应设有与端子槽连通的凹口,凸部配合于凹口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槽贯穿对接面,第一导电端子自垂直对接面方向装入端子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对接面的接触部、自接触部延伸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延伸的接脚,所述凸部设置于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临近连接部的后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槽之间形成间隔肋,凹口横向贯穿间隔肋而使得每个间隔肋形成一缺口,凸部恰好位于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