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5694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包括:外壳、基板、LED光源、灯罩、以及电气连接部分和机构连接部分;所述LED光源连接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灯罩通过与外壳连接盖在所述发光模块的上方;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为高反射面。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提高LED灯具的出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光二极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
技术介绍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可见光的半导体器件。LED最早应用于指示灯、数字和文字的显示。随着白色LED的问世,加之LED 具有工作电压低。耗电少、发光效率高、寿命长的优点,LED在通用照明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LED灯具是一种既节能又环保的发光器件,与传统光源相比,LED灯具比白炽灯省电80 %,比荧光灯省电50 %。为了达到出光的均勻,需要对LED灯具进行配光设计。现有技术中,通常的做法是在LED灯具的出光面使用扩散膜。使用扩散膜可以使得LED灯具的出光均勻,且能消除由于LED是点光源而产生的眩光。但是,扩散膜的出光率一般在70%左右,也就是说只有70%的光能一次通过扩散膜,另外有将近30%的光被反射回LED灯具内腔,经过内腔的反射再回到扩散膜。如此,经过多次反射之后,很多光在LED灯具的内腔和扩散膜中损耗,降低了 LED灯具的出光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能够提高LED灯具的出光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包括外壳、基板、LED光源、灯罩、以及电气连接部分和机构连接部分;所述LED光源连接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与所述外壳相连; 所述灯罩通过与外壳连接盖在所述发光模块的上方;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为高反射面。优选地,所述灯罩与所述基板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灯具内腔;所述灯罩的内表面为所述灯具的出光面;所述灯具内腔的除出光面之外的所有内表面为高反射面。优选地,所述高反射面为粘贴有反光片的面。优选地,所述高反射面为喷涂有反光膜的面。优选地,所述灯罩采用乳白色亚力克材质,表面经过雾化处理。优选地,所述LED光源采用白光LED和红光LED混合出光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具,从LED光源发射出的光束,经灯罩的反射,部分光会被反射回灯具内腔,射向基板的上表面。由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将所述基板的上表面设计为高反射面,使得反射到其上的光束能够被再次反射,返回照射到灯罩上。由此,大大减小了反射回LED灯具内腔的光束的损耗率,提高了 LED灯具的出光效率。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光二二极 f灯具的立体爆炸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光二二极 f灯具的前视剖面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光二二极 f灯具的前视剖面光学原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二的发光二二极 f灯具的前视剖面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二的发光二二极 f灯具的立体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能够提高LED灯具的出光效率。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包括外壳、基板、LED光源、灯罩、以及电气连接部分和机构连接部分;所述LED光源连接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与所述外壳相连; 所述灯罩通过与外壳连接盖在所述发光模块的上方;所述灯罩与所述基板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灯具内腔;所述灯罩的内表面为所述灯具的出光面。其中,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为高反射面。对于LED灯具,从LED光源发射出的光束, 经灯罩的反射,部分光会被反射回灯具内腔,射向基板的上表面。由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为高反射面,使得反射到其上的光束能够被再次反射,返回照射到灯罩上。 由此,大大减小了反射回LED灯具内腔的光束的损耗率,提高了 LED灯具的出光效率。进一步的,可以将所述灯具内腔的除出光面之外的所有内表面均设计为高反射面。由此使得,被灯罩反射回灯具内腔的光束,无论射向所述灯具内腔的哪个内表面(除了出光面、即灯罩的内表面之外),均能够被再次反射,返回照射到灯罩上。在实际应用中,所述LED灯具具有多种形态,较常用的一般为筒形灯具和条形灯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分别以筒形灯具和条形灯具为例进行详细介绍。对于其他形态的LED 灯具,其工作原理与之相同,不再赘述。参照图1和图2,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发光二极管筒形灯具的立体爆炸图和前视剖面图。结合图1和图2,所述LED筒形灯具包括外壳11、基板12、LED光源13、灯罩14、 以及电气连接部分和机构连接部分(图中未示出)。所述LED光源13连接在所述基板12上,形成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通过导热材料焊接在所述外壳11上。所述灯罩14通过与外壳11连接盖在所述发光模块的上方。由图2可知,对于筒形灯具,其基板12是焊接在所述外壳11上的,因此,可以认为所述外壳11与所述基板12是一体的。此时,所述灯罩14与基板12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灯具内腔。所述灯具内腔的内表面包括灯罩14的内表面,所述外壳11的内侧壁(如图2中 111和112所示),以及基板12的上表面121。其中,所述灯罩14的内表面为所述LED筒形灯具的出光面,由LED光源13发出的光需要经所述出光面射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基板12的上表面121为高反射面。此时,从LED光源13发射出的光束,射向出光面(即为灯罩14的内表面),经所述灯罩14的反射,部分光会被反射回灯具内腔,射向基板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2 的上表面121为高反射面,使得射向基板12的光束能够被再次反射,返回照射到出光面上。 由此,大大减小了反射回LED灯具内腔的光束的损耗率,提高了 LED灯具的出光效率。优选地,可以在所述基板12的上表面121上粘贴具有高反射性能的反光片(如图 1中122所示);也可以在所述基板12的上表面121上喷涂具有高反射性能的反光膜。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LED筒形灯具,所述灯具内腔中,除出光面之外的所有的灯具内腔的内表面均为高反射面。如图2所示,所述基板12的上表面121为高反射面,同时所述外壳11的内侧壁 111和112也为高反射面。同样的,可以在所述外壳11的内腔表面111和112上粘贴具有高反射性能的反光片;也可以在所述外壳11的内腔表面111和112上喷涂具有高反射性能的反光膜。参照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发光二极管灯具的前视剖面光学原理图。如图3所示,从LED光源13发出的光束,由于其出射角度不同,部分光束直接照射到灯罩14的内表面,部分光束照射到外壳11的内侧壁111和112上。直接照射到灯罩14的内表面上的光束,经过灯罩14的折射和反射,会部分出射到空气中,部分反射回灯具内腔,反射回灯具内腔的光束照射到基板12的上表面121、以及外壳11的内侧壁111和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基板、LED光源、灯罩、以及电气连接部分和机构连接部分;所述LED光源连接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灯罩通过与外壳连接盖在所述发光模块的上方;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为高反射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基板、LED光源、灯罩、以及电气连接部分和机构连接部分;所述LED光源连接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灯罩通过与外壳连接盖在所述发光模块的上方; 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为高反射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与所述基板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灯具内腔;所述灯罩的内表面为所述灯具的出光面;所述灯具内腔的除出光面之外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万林张从峰韩雪强
申请(专利权)人:艾迪光电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