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54621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若干收容通道的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收容通道的若干导电端子、具有若干导线且分别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的盖体及隔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其前端的接触部、固持于收容通道的固持部、位于最末端且向下弯折的焊接部及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后部且连接所述固持部与所述焊接部的连接部,所述隔板后表面具有收容所述焊接部的若干第一凹陷部及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间隔的凸台,所述导线卡持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内。(*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方便导线与导电端子相连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SATA连接器由于其高速传输速率而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随着各类连接器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连接器的小型化与生产的快速化。在组装SATA连接器组件中,导电端子与导线必定要相互焊接,由于导线的柔软性与收缩性,在焊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能一次性准确地焊接,而且,由于分别焊接至导电端子的导线数量较多,每根导线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收缩程度不同,会造成焊接点排列不整齐,到导线受到向后的拉力时,某一根导线会脱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若干收容通道的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收容通道的若干导电端子、具有若干导线且分别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的盖体及隔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其前端的接触部、固持于收容通道的固持部、位于最末端且向下弯折的焊接部及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后部且连接所述固持部与所述焊接部的连接部,所述隔板后表面具有收容所述焊接部的若干第一凹陷部及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间隔的凸台,所述导线卡持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导线与导电端子相焊接时,隔板夹持导线令导线与导电端子相互之间的接触更容易且相焊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图2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体1后端并用以固定导电端子2的隔板3、 扣持于绝缘本体1后端的盖体4及具有与导电端子2相连接的导线51的线缆5。绝缘本体1包括纵长延伸的基部12及自所述基部12前端延伸形成的对接部11。3所述对接部11具有自其前表面向后凹陷贯穿绝缘本体1后表面的收容通道111及自其前表面向后延伸且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收容槽112,收容通道111与收容槽112相通。所述基部12较前述对接部11高,该基部12为竖直延伸的挡墙状结构,其具有自其后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凹槽121、位于其顶壁及底壁的若干扣持槽122、自其后表面向内凹陷的半圆槽123及自底壁向上凹陷且用于安装隔板3的一对收容槽124,半圆槽123自凹槽 121延伸至基部12的侧壁,收容槽IM位于凹槽121两侧且与凹槽121相通,收容槽IM底面与凹槽121的底面相平齐。导电端子2为两排并行设置的传输信号的导电端子和传输电源的导电端子,其具有位于前端且弯折延伸的接触部21、位于最末端的向下弯折的焊接部23、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M以及连接固持部M和焊接部23的连接部22。如图2至图3所示,隔板3大致呈长方体,其具有上表面31及与上表面相垂直的后表面32、与后表面32相对的前表面33及下表面34。隔板3包括自后表面32向前凹陷形成且用于收容焊接部23与线缆5的导线51的若干第一凹陷部35、自上表面31向下凹陷形成以收容连接部22的若干第二凹陷部36。第一凹陷部35与第二凹陷部36 —一相对应连通,第一凹陷部35、第二凹陷部36相互之间间隔形成若干凸台37,凸台37的后表面具有靠近下表面34的第一台阶371及相比第一台阶371靠后的第二台阶372,第二台阶372靠近上表面31且高出第一台阶371。隔板3还包括位于其两端且自后表面向前凹陷形成的一对收容部38。盖体4为前端开口的盒状结构,其具有顶壁41、与顶壁41相对的底壁、连接所述顶壁41和底壁的一对侧壁42以及后壁43,顶壁41、底壁、一对侧壁42以及后壁43配合围成收容空间44。顶壁41和底壁前端分别形成向前延伸的前端设有钩子(未标号)的扣持部 411,一个侧壁42前端设有与前述绝缘本体1的半圆槽123相配合以收容线缆5的半圆形配合孔421。如图4组装时,导电端子2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收容通道111、112内,其接触部21 外露出收容通道111,固持部M固持于收容通道111的后端,而连接部22、焊接部23则位于绝缘本体1的凹槽121外。隔板3自绝缘本体1的底壁向上安装至凹槽121内,位于隔板3两端的收容部38收容于收容槽124,收容部38与收容槽IM过盈配合令隔板3不会从绝缘本体1中脱落。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2收容于隔板3的第二凹陷部36内,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2收容于隔板3的第一凹陷部35内,所述线缆5自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一侧延伸而出,所述线缆5的导线51分别卡持于对应的第一凹陷部35内,导线51通过相邻的第二台阶372或第一台阶371与第二台阶372共同卡持,在通过自动化或者手工作业焊接于端子2的焊接部23上。通过卡持作用,焊接可以排列成一排,当拉线缆5时,每条导线51受到的作用力相对平均,就不会因受力不均而某一根导线51脱落,焊接点位于相对于第一台阶371底部的第一凹陷部35内,隔板3较低的第一台阶371不会妨碍导线51与导电端子2相焊接,较高的第一台阶372又能使隔板3更好地卡持导线51。盖体4通过扣持部411扣持于绝缘本体1的若干扣持槽122,所述隔板3、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3等均被盖体4所包覆。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若干收容通道的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收容通道的若干导电端子、具有若干导线且分别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的盖体及隔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其前端的接触部、固持于收容通道的固持部、位于最末端且向下弯折的焊接部及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后部且连接所述固持部与所述焊接部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后表面具有收容所述焊接部的若干第一凹陷部及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间隔的凸台,所述导线卡持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后表面具有靠近其下表面的第一台阶及相比所述第一台阶靠后的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靠近所述凸台的上表面且高出所述第一台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导线的焊接点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台阶底部的第一凹陷部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卡持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台阶之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受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共同卡持。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还包括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以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一一相对应连通。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具有自其后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凹槽。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自底壁向上凹陷且用于安装所述隔板的一对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位于所述凹槽两侧且与所述凹槽相通。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还包括位于其两端且自后表面向前凹陷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若干收容通道的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收容通道的若干导电端子、具有若干导线且分别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的盖体及隔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其前端的接触部、固持于收容通道的固持部、位于最末端且向下弯折的焊接部及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后部且连接所述固持部与所述焊接部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后表面具有收容所述焊接部的若干第一凹陷部及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间隔的凸台,所述导线卡持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苏峰王继国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