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4876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插头组件(1)及托盘(2);插头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接口(11)、主体部(12)、及充电接口(14);车载充电器还包括,用于连接主体部的末端及托盘的连接件(3),连接件包括铰接部(31)及枢接部(32),铰接部与托盘铰接,使托盘相对插头组件在竖直方向转动;枢接部与主体部的末端可转动的枢接,使托盘相对插头组件在水平方向转动。电子产品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载充电器进行充电时有专用的位置来安放,方便使用;同时托盘相对插头组件既可竖直转动又可水平转动,适应车内狭窄的空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充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便携式的电子产品如手机、MP3、导航仪等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汽车更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的充电通常是采用专门配置的充电器连通交流电源充电,这种充电必须是在室内或其它的地点固定的场合,因此对手机的充电场地有一定的限制。但是,电子产品也常常会在行进的途中电量告急,此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充电场所,因此人们设计了可以利用汽车上的蓄电池给电子产品充电的车载充电器。公告号为CN201708223U的中国专利《一种车载充电器》公开了一种能在行车时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的车载充电器,但是该车载充电器没有专用的位置放置正在充电的电子产品,给使用者带来麻烦。并且车内空间狭小,可供电子产品放置的位置不多,如果放置不当,电子产品会在在行进的车辆内滑动,不仅损坏电子产品也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在利用车载充电器充电时电子产品放置不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方便电子产品放置,适应车内狭窄空间,安全可靠的车载充电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插头组件、及用于放置待充电电器的托盘;所述插头组件包括用于与车载电源电连接的电源接口、主体部、及用于连接待充电电器的充电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主体部、及充电接口依次连接;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用于连接主体部的末端及托盘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铰接部及枢接部,所述铰接部与托盘铰接,所述枢接部与主体部的末端枢接。优选地,所述托盘的底面设有支承座,所述支承座上开设有第一铰接孔,所述铰接部上开设有第二铰接孔,在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里穿设有可将支承座和连接件铰接的铰轴。优选地,所述铰接部包括两个子铰接件和位于两个子铰接件之间的第一插入槽, 所述第二铰接孔位于所述子铰接件上,所述支承座插入第一插入槽内;在所述子铰接件的边缘设有导齿,在托盘的底面、支承座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导齿配合的导齿轨。优选地,所述支承座包括两个子支承件和位于两个子支承件之间的第二插入槽, 所述第一铰接孔位于所述子支承件上;所述铰接部插入第二插入槽内;在所述铰接部的边缘设有导齿,在托盘的底面、两个子支承件之间设有与所述导齿配合的导齿轨。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呈中空结构,所述连接件的枢接部包括盖设于主体部的末端的盖部,及由盖部中心向下延伸至主体部中空部分的轴部;所述轴部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凸缘,所述主体部的内壁设有与第一凸缘配合的第一凹槽。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呈中空结构,所述连接件的枢接部包括盖设于主体部的末端的盖部,及由盖部中心向下延伸至主体部中空部分的轴部;所述轴部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主体部的内壁设有与第二凹槽配合的第二凸缘。优选地,所述盖部底面外边缘设有限位凸块,所述主体部的端面设有供限位凸块在其内部移动的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有用于止挡限位凸块的止挡件。 优选地,所述充电接口为USB接口,所述USB接口通过连接线电连接到所述主体部。优选地,所述充电接口包括两个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设置于托盘的上表面。优选地,所述托盘包括可拆卸的活动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车载充电器具有以下优点。(1)设有放置电子产品的托盘,以使电子产品在使用车载充电器进行充电时有专用的位置来放置,方便使用者使用。(2)托盘与插头组件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的铰接部与托盘铰接使得托盘相对插头组件可在竖直方向转动,连接件的枢接部与主体部的末端枢接使得托盘相对插头组件可在水平方向转动,适应车内狭窄的空间,当使用空间不足时可调整托盘找到合适的位置放置电子产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车载充电器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车载充电器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车载充电器的托盘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车载充电器的连接件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车载充电器托盘、连接件、插头组件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车载充电器插头组件局部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车载充电器连接件与插头组件连接示意图。图8是图7中A-A剖面局部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车载充电器插头组件示意图。图中标识插头组件1、电源接口 11、正极端子11a、负极端子lib、主体部12、电路板13、充电接口 14、电极端子141、USB接口 142、第一壳体15、第二壳体16、弹簧17、第一凹槽18、环形槽19、止挡件191、托盘2、本体部21、侧壁22、活动端23、支承座24、第一铰接孔241、第二通孔242、导齿轨25、连接件3、铰接部31、第二铰接孔311、导齿312、第一铰接槽313、子铰接件314、枢接部32、盖部321、轴部322、第一凸缘323、限位凸块33、铰轴34、锁紧螺母35、 第一通孔36。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2,本技术的车载充电器包括插头组件1、及用于放置待充电电器的托盘2 ;所述插头组件1包括用于与车载电源电连接的电源接口 11、主体部12、及用于连接待充电电器的充电接口 14,所述电源接口 11、主体部12、及充电接口 14依次连接;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用于连接主体部12的末端及托盘2的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包括铰接部31及枢接部32,所述铰接部31与托盘2铰接,使托盘相对插头组件在竖直方向转动; 所述枢接部32与主体部12的末端枢接,使托盘相对插头组件在水平方向转动。图1和图 2中Z-Y平面表示竖直平面,托盘相对插头组件在竖直方向转动也就是在Z-Y平面内围绕X 轴转动;X-Y平面表示水平平面,X-Y平面与Z-Y平面垂直,托盘相对插头组件在水平方向转动也就是在X-Y平面内围绕Z轴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当托盘转动时,XYZ坐标也跟随转动。 插头组件1大致呈圆柱形,包括从轴向上对称分隔开的第一壳体15及第二壳体 16,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通过焊接或机械连接组装在一起,形成具有中空结构的圆柱形壳体。电源接口 11包括正极端子Ila和负极端子11b,插头组件内设有电路板13,其中电路板13的输入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电连接,电路板的输出与充电接口电连接,电路板可以是PCB板。插头组件1内部设有弹簧17,弹簧17 —端抵接于正极端子11a,另一端固定于电路板13上并与电路板13的输入正极电连接。正极端子Ila贯穿于插头组件1的下端端部, 并通过弹簧17滑动的凸设于插头组件1的端部。负极端子lib大致呈弯曲的片状,优选为多个具有弹性的弹片,该负极端子lib凸设于插头组件1靠近下端的侧面,并与电路板13的输入负极电连接。插头组件与车辆电源电连接就是将插头组件带正极端子的一端插入车辆电源如点烟器插座内,这样正极端子与车辆电源的正极电连接,负极端子与车辆电源的负极电连接。托盘2包括一水平的本体部21、及由本体部21四周向上延伸的侧壁22。电子产品在进行充电时可放置于本体部21上,侧壁22起到保护电子产品的作用,防止高速行驶的车辆在急刹车时造成电子产品的损坏。在一实施例中,本体部21的大小与电子产品相适配, 这样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组件(1)、及用于放置待充电电器的托盘(2);    所述插头组件(1)包括:用于与车载电源电连接的电源接口(11)、主体部(12)、及用于连接待充电电器的充电接口(14),所述电源接口、主体部、及充电接口依次连接;     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用于连接主体部(12)的末端及托盘(2)的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包括铰接部(31)及枢接部(32),所述铰接部(31)与托盘(2)铰接,所述枢接部(32)与主体部(12)的末端枢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国奇沈华勇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