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越专利>正文

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46565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用于矿井井下或隧道中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安装及移动,该站点包括:用于安装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空间结构,该空间结构是由布置段和位于布置段一端连接布置段与巷道的匝道段组成;并且在该空间结构中设置有用于移动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轨道、单轨吊或道路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抗爆炸冲击能力,减小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在井下放置对巷道通风和运输的影响,尤其使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在布置区域能够灵活方便地移入和移出,有利于矿山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快速建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山安全
,特别是涉及一种矿井井下或隧道中用于安装及移动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布置站点。
技术介绍
目前,在矿井井下或隧道中使用的可移动救生舱的体积较大,如果将可移动救生舱直接放置在井下巷道中,当爆炸事故发生时,则会造成爆炸的冲击波直接正面冲击可移动救生舱,对可移动救生舱的安全使用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在正常生产时,直接放置在井下巷道中的可移动救生舱会占据巷道的大部分横截面积,这也会使井下巷道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另外即使采用简单的拓宽巷道侧帮的方式为可移动救生舱提供布置空间,也需要将舱体吊装至指定位置并且需要二次组装,而当舱体需要移动时又必须再次拆解、吊装、运输后再重新组装,相当费工费力,使得可移动救生舱失去了灵活方便的作用; 同时由于舱体移动所需的时间漫长,又会使相关区域长时间失去避险保护;而多次的反复拆装还会使可移动救生舱的气密性无法得到保证,并且使可移动救生舱的使用寿命大为缩减。以上的这些问题都会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可移动救生舱在矿井井下或隧道中的布置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 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从矿井和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简单易行,快速方便的原则,创设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可移动救生舱在在矿井井下或隧道中的布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通过单端式站点的空间结构及相关装置能够使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布置在矿井井下或隧道的巷道断面以外的空间,以避免安装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后对巷道的使用和通风的影响,同时还可有效减小爆炸冲击波沿巷道轴线方向对可移动救生舱或舱列的直接冲击,并且能够方便地将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在巷道和安装地点之间直接进行整体的移入或移出,而且其布置空间安全可靠,移动方法简单易行,非常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包括位于巷道的一侧由该巷道拓宽侧帮形成的用于布置安装该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一布置段;以及位于该布置段的一端由该巷道拓宽侧帮形成的连通该布置段与该巷道的用于运输该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两匝道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中所述的布置段是平行于该巷道。前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中在所述的布置段与该巷道之间设置有排成柱列对顶板进行支护的支护装置。前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中所述的支护装置为单体液压支柱。前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中在所述的布置段的该巷道拓宽侧帮的帮壁与该巷道另一侧的侧壁之间设置有π型支架或者采用全锚支护。前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中在所述的布置段、所述的匝道段和该巷道内铺设有轨道,或者在所述的布置段、所述的匝道段和该巷道内设置有单轨吊。前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中在所述的匝道段与该巷道连接处的轨道或该单轨吊上设置有道岔装置。前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中所述的匝道段内铺设的道路与该巷道内的铺设的运输道路在该匝道段与该巷道的连接处平滑分叉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创设了一种专门用于安装及移动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 该站点通过其空间结构及相关的装置避免了安装可移动救生舱或舱列后对矿井井下或隧道的巷道的使用和通风的影响,有效地减小了爆炸冲击波沿巷道轴线方向对可移动救生舱或舱列的直接冲击,而且能够方便并整体地将可移动救生舱或舱列在巷道和安装地点之间直接进行移入或移出,同时该单端式救生舱站点的结构安全可靠,移动方法简单易行。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用于矿井井下或隧道中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安装及移动,该站点包括用于安装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空间结构,该空间结构是由布置段和位于布置段一端连接布置段与巷道的匝道段组成;并且在该空间结构中设置有用于移动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轨道、单轨吊或道路系统。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抗爆炸冲击能力,减小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在井下放置对巷道通风和运输的影响,尤其使可移动救生舱及可移动救生舱舱列在布置区域能够灵活方便地移入和移出,有利于矿山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快速建设。本专利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图IA-图IB是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使用轨道运输布置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图2A-图2B是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使用单轨吊运输布置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图3A-图;3B是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使用无轨胶轮车运输布置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图4A是显示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从两端移入图IA-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图4B是显示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从两端移入图2A-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图4C是显示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从两端移入图3A-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图5A是显示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从两端移出图IA-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图5B是显示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从两端移出图2A-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图5C是显示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从两端移出图3A-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的示意图。1 单端式站点11 布置段12 匝道段2 巷道3 可移动救生舱4 可移动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位于巷道的一侧由该巷道拓宽侧帮形成的用于布置安装该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一布置段;以及位于该布置段的一端由该巷道拓宽侧帮形成的连通该布置段与该巷道的用于运输该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两匝道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位于巷道的一侧由该巷道拓宽侧帮形成的用于布置安装该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一布置段;以及位于该布置段的一端由该巷道拓宽侧帮形成的连通该布置段与该巷道的用于运输该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两匝道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布置段是平行于该巷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的布置段与该巷道之间设置有排成柱列对顶板进行支护的支护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布置可移动救生舱或可移动救生舱舱列的单端式站点,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支护装置为单体液压支柱。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越
申请(专利权)人:武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