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31613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与所述导电端子相电性连接且具有编织层的线缆,所述线缆连接器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有设置于前述组装好的元件外围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上涂覆有一层电镀层,所述线缆的编织层外设置有一金属环,所述金属环与所述电镀层相电性导通。(*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视频信号的 DVK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型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通常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201667441U号专利所示,其包括有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相电性连接的线缆及遮蔽于所述部分绝缘本体和线缆外围的金属壳体,在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中,通过遮蔽于其外侧的金属壳体降低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然而,如前述线缆连接器组件中揭示的那样,在绝缘本体的外围增加一个金属壳体,必然会提高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程成本,且制程将会变得复杂。因此,确有必要对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通过较为简便的方法达到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接地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与所述导电端子相电性连接且具有编织层的线缆,所述线缆连接器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有设置于前述组装好的元件外围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上涂覆有一层电镀层,所述线缆的编织层外设置有一金属环,所述金属环与所述电镀层相电性导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外壳体的内表面上涂覆电镀层以及在线缆的外围设置与电镀层相电性导通的金属环,进而达到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接地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图4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中的导电端子2、与导电端子2相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3、电性连接于印刷电路板3后方的线缆组件4及设置于前述元件外围的外壳体5。3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为符合DVI标准的连接器组件,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绝缘本体1内组装有若干导电端子2,端子2的尾部向下弯折突露于绝缘本体1的下方且焊接于印刷电路板3上。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绝缘本体1的两侧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固定孔12,该固定孔 12内安装有螺母13。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上且位于导电端子2的折弯段的前方向下突起形成有一对间隔设置的定位柱14,绝缘本体1的外部包围有金属材质的遮蔽件15,其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前部对接端遮蔽以降低电磁干扰。印刷电路板3的前表面向前突起形成有两个其上设置有与定位柱14相配合的定位孔31的突出部30。线缆组件4包括线缆40、设置于线缆40前端外围的金属环41及设置于线缆40的后端外围的应力释放部42。线缆40包括有绝缘外皮400、设置于绝缘外皮400内部的芯线 401及设置于绝缘外皮400和芯线401之间的编织层402,线缆40前端的部分绝缘外皮400 剥除后以露出其中的编织层402。金属环41铆接于编织层402的外围且其包括位于其前端的且包围于前端编织层402外围的管状部410及自管状部410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部411,固定部411可以看成沿上下方向设置的两个形状相同的第一固定部4110和第二固定部4111,其中第一固定部4110的上表面向后且向下翻折延伸形成第一弯折段4112,第二固定部4111的下表面向后且向上翻折延伸形成第二折弯段4113。应力释放部42具有位于其前端的突出部420及位于突出部420后方的且与突出部420相间隔有一段距离的矩形定位部421,固定部411设置于突出部420的前表面上,此时,第一固定部4110上形成的第一折弯段4112和第二固定部4111上形成的第二折弯段4113分别延伸至突出部420和定位部421之间且第一折弯段4112、第二折弯段4113紧贴于突出部420的后表面,该矩形定位部421沿横向方向上较宽,矩形定位部421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形成有一线缆握持部422, 一通孔423自突出部421的前表面向后延伸形成且贯穿至线缆握持部422的后表面,矩形定位部421的两末端位置分别设置有一卡扣块4210,所述卡扣块4210分别设置于定位部 421的横向方向的两末端且呈截面为T形的凸条状。外壳体5由绝缘材料制成,且其包括上壳体51及与上壳体51相配合的下壳体52, 上壳体51和下壳体52的内表面上均涂覆有一层电镀层(未标示)。其中上壳体51内壁的一周均勻分布有若干定位柱511,下壳体52内壁上与定位柱5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若干与定位柱511相卡扣配合的定位孔521,上、下壳体51、52的形状和结构大致相同。上壳体51 和下壳体52的后表面均向前凹陷形成有第一凹陷部512和第二凹陷部522,上壳体51的上壁上向下凸起形成有一与上壳体51的后表面相平行的第一支撑部513,下壳体52的底壁上亦向上凸起形成有一与下壳体52的后表面相平行的第二支撑部523。自上壳体51的后表面的中间位置向上凹陷形成有一第一弧形缺口 514,第一支撑部513上与第一弧形缺口 514 相对的位置凹陷形成有一第二弧形缺口 515,第一弧形缺口 514高于第二弧形缺口 515且与第二弧形缺口 515之间相间隔有一段距离,第一固定部4110设置于第一弧形缺口 514和第二弧形缺口 515之间。自下壳体52的后表面的中间位置向下凹陷形成有一第三弧形缺口 524,第二支撑部523上与第三弧形缺口 5M相对的位置凹陷形成有一第四弧形缺口 525,, 第三弧形缺口 5M低于第四弧形缺口 525且与第四弧形缺口 525之间相间隔有一段距离, 且第二固定部4111设置于第三弧形缺口 5M和第四弧形缺口 525之间。自上壳体51的后4表面上且位于第一弧形缺口 511两侧的位置分别向下凹陷形成有一第一缺口部516,自下壳体52的后表面上且位于第三弧形缺口 521两侧的位置分别向下凹陷形成有一第二缺口部526,卡扣块4210设置于第一缺口部516和第二缺口部526中。 在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中,通过在外壳体5的内表面上涂覆电镀层以及在线缆40的外围设置与电镀层相电性导通的金属环41,进而达到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 100的接地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与所述导电端子相电性连接且具有编织层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有设置于前述组装好的元件外围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上涂覆有一层电镀层, 所述线缆的编织层外设置有一金属环,所述金属环与所述电镀层相电性导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绝缘外皮及设置于绝缘外皮内部的芯线,所述编织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外皮和芯线之间,所述金属环铆接于编织层的外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环包括有位于其前端的且包围于所述编织层外围的管状部及自所述管状部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上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与所述导电端子相电性连接且具有编织层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有设置于前述组装好的元件外围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上涂覆有一层电镀层,所述线缆的编织层外设置有一金属环,所述金属环与所述电镀层相电性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聘胜陈钧祁锋军王青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