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照相机及移动终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04734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为了提供在简易的构造中,将透镜载体往光轴方向的移动及防抖补正移动都可行的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照相机及移动终端装置。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4个磁石17在第1环状线圈19的周向上以90度等间隔配置,设置在第1环状线圈19的对面同时,内周侧磁极相同且至少2个磁石17分别与第2环状线圈16a~16d对向,透镜载体5往光轴方向移动时,第1环状线圈通电流,透镜载体5与光轴相正交的X-Y方向的移动时,在指定第2环状线圈16a~16d上通以一定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照相机及附带有照相功能的移动终瑞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 (专利公开第JP2002-373435号公报),在用于捕光的驱动装置中,披露了一种透镜载体外周面的周向上以90度的间隔设置第1环状线圈和第2环状线圈,并在透镜载体的径向外侧上设置有与各环状线圈相对的磁石,往环状线圈通电后使得透镜载体往光轴方向(对焦方向)及径道方向(X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小型照相机中,只是使透镜载体往光轴方向移动,如果为防止抖动使之往X-Y方向移动时,那么就需要让透镜驱动装置整体向X方向驱动和Y方向驱动的这种马达来使之移动。简单说,小型照相机用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往透镜载体的光轴方向(Z方向)移动及往X-Y方向(防抖补正)的移动,仅仅只要透镜载体移动,这样的功能目前还没有。另外,往透镜载体光轴方向的移动,即便采用专利文献1的技术可以办到,但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里,仅仅只是能往X方向移动,往防抖补正(X-Y方向)光轴相交面的移动则无法做到。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以简易的构造,将透镜载体往光轴方向移动及防抖补正移动都可行的透镜驱动装置、对焦照相机及带有照相功能移动终端装置。为实现所述目的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内周上支撑透镜的透镜载体,内周侧上支撑透镜载体作自由移动的固定体、透镜载体的外周上沿周向卷转的第1环状线圈、第1环状线圈的外周的周向以90度间隔设置至少2个的第2环状线圈、固定体上设置的4个磁石,四个磁石在第1环状线圈的周向以90度间隔设置并设置在第1环状线圈的相对面,各磁石内周侧和外周侧具有不同磁极,同时内周侧磁极相同,且至少2个磁石分别与第2环状线圈对向,透镜载体往光轴方向移动时,第1环状线圈通电流,透镜载体与光轴相正交的X-Y方向的移动时,在指定第2环状线圈上通以一定电流。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第2环状线圈从透镜载体的外周侧来看即侧视为矩形的环,光轴方向前侧边部配置在第1环状线圈的前侧端的前侧,光轴方向后侧边部配置在第1环状线圈的后侧端的后侧,左右侧边部突设在第1环状线圈的半径向外侧,与第2环状线圈相对向位置的磁石配置在第2环状线圈的左右侧边部间。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固定体是环状的环口,环口具有由外周侧壁、位于外周侧壁的内周侧上的内侧壁,内侧壁和外周侧壁相连接的连接部,内侧壁设置有对应磁石的位置,第1环状线圈设置在磁石和内侧壁之间。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环口从前侧看外周侧壁略呈平面四角3形状,磁石及第2环状线圈配置于环口的角部。为实现所述目的的自动对焦照相机,其特点是,包括具有所述的任一特点的透镜驱动装置及在透镜载体的透镜成像侧设置的画像传感器。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带有照相功能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点是,包括一种搭载有所述的自动对焦照相机。所谓移动终端装置是指手机、信息携带终端(PDA)、笔记本电脑等。根据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由于第1环状线圈通电,磁石间便产生推力,通过透镜载体往光轴方向的移动,从而取得对焦移动。另外,任意向第2环状线圈上通电,磁石之间会产生向透镜载体的半径方向的推进力,由此透镜载体将往与光轴正交的X-Y方向移动, 从而可以进行对焦移动及防抖补正移动。S卩,磁石的内周侧的顶端面发出的磁通量,在半径方向的区域与第1环状磁石相交叉。沿透镜载体的周向卷转的第1环状线圈上通电,则按夫螺铭定则,在第1环状线圈上产生向光轴方向的推力。根据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此磁石在光轴方向的推力发生和与光轴相正交的半径方向的推力发生兼起作用,只要具备1个第1环状线圈、至少2个第2环状线圈、4个磁石就能使透镜载体向光轴方向及与光轴相交的半径方向移动,所以构成简单且部品点数少情况下就能实现自动对焦移动及防抖补正移动。由于第2环状前侧边部配置在第1环状线圈的前侧端的前侧,所以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中,从后侧向前侧将透镜载体插入第2环状线圈的左右侧边部间时,第2环状线圈的前侧边部不会有干涉而能插入。在各磁石对应位置上,相对第1环状线圈将环口内周壁称为回逆环口配置,可提高磁通量密度,所以可以提高透镜载体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推进力。磁石及第2环状线圈设置在有一定深度环口角部的空间上,因此,防抖补正功能拥有了,同时做到与无搭载防抖补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相同的尺寸,且做到小型构造。附图说明图1关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2关于图1所示的线圈体分解斜视图。图3关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图6的A-A的断面图。图4中(a)是关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水平截面图,(b)是(a)中所示B部的扩大图。图5关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照相机中,透镜载体与驱动部之间的关系图。图6关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轴测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内容,将参照附加图1 图6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关于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1是一种组装到手机里的自动对焦照相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1的配置是,如图1所示,在内周支撑透镜(无图示)的透镜载体5、 在内周侧能支撑透镜载体5自由移动的作为固定体的环口 3、环口 3光轴方向前侧上设置的框架7及前侧弹簧9、环口 3后侧上设置的底座8及后侧弹簧11。配置在后侧弹簧11与环口 3之间的垫片(绝缘材料)15。如图1、图3所示,线圈体4被固定于透镜载体5的外周。如图1所示,环口 3具有外周侧壁3a和位于外周侧壁3a的内周侧位置上的内侧壁3c,以及内侧壁3c和外周侧壁北相连接的连接部3d。从前侧看,外周侧壁3a略呈四角形,四角的角部北呈倒角形状。内侧壁3c设置在各角部北的对应位置上。内侧壁3c的内侧为便于透镜载体5移动的圆形状开口部。内侧壁3c从前侧看呈圆弧状。环口 3的外周侧壁3a的各角部北上,其内周固定有磁石17。第1环状线圈19配置于磁石17和内侧壁3c上。如图1及图4所示,各磁石17从前侧沿环口 3的倒角角部北的平面看略呈四角形状。其内周面呈沿第1环状线圈19的外周面的圆弧状。如图1所示,透镜载体5略呈圆筒形状,其内侧固定有透镜(无图示)。被固定于透镜载体5外周上的线圈体4是由第1环状线圈19和第2环状线圈16a、16b、16c、16d所构成。第1环状线圈19沿透镜载体5周向全周相卷成圆环状。第1环状线圈19,全体呈带状,外周面在环口 3的角部北所对应位置上与磁石17相对面。进一步,如图3与图4所示,在第1环状线圈19的外周面上,磁石17所对面的位置中,环口 3的内侧壁3c配置在第1环状线圈19的内周侧上。在第1环状线圈19的外周上,4个第2环状线圈16a 16d在周向上等间隔(90 度的间隔)配置。各第2环状线圈16a 16d分别从其侧面看(从第1环状线圈19的外周向来看)呈矩形,构成矩形的环方向上线圈卷转成形。各第2环状线圈16a 16d分别将其前侧边部22朝第1环状线圈19的半径方向内侧弯曲后,重叠固定于第1环状线圈19的前侧端的前方。将后侧边部25在第1环状线圈19的半径方向内侧弯曲后,重叠固定于第1环状线圈19的后侧端后方。第1环状线圈 19的外周面上,左右侧边部MJ6突出设置在半径方向外侧。然后,如图4(a)所示,各磁石17配置于各第2环状线圈16a 16d的左右侧边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周上支撑透镜的透镜载体,内周侧上支撑透镜载体作自由移动的固定体、透镜载体的外周上沿周向卷转的第1环状线圈、第1环状线圈的外周的周向以90度间隔设置至少2个的第2环状线圈、固定体上设置的4个磁石,四个磁石在第1环状线圈的周向以90度间隔设置并设置在第1环状线圈的相对面,各磁石内周侧和外周侧具有不同磁极,同时内周侧磁极相同,且至少2个磁石分别与第2环状线圈对向,透镜载体往光轴方向移动时,第1环状线圈通电流,透镜载体与光轴相正交的X-Y方向的移动时,在指定第2环状线圈上通以一定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5.24 JP 2010-1186311.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周上支撑透镜的透镜载体,内周侧上支撑透镜载体作自由移动的固定体、透镜载体的外周上沿周向卷转的第1环状线圈、第1环状线圈的外周的周向以90度间隔设置至少2个的第2环状线圈、固定体上设置的4个磁石,四个磁石在第1环状线圈的周向以90度间隔设置并设置在第1环状线圈的相对面,各磁石内周侧和外周侧具有不同磁极,同时内周侧磁极相同,且至少2个磁石分别与第2环状线圈对向,透镜载体往光轴方向移动时,第1环状线圈通电流,透镜载体与光轴相正交的X-Y方向的移动时,在指定第2环状线圈上通以一定电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2环状线圈从透镜载体的外周侧来看即侧视为矩形的环,光轴方向前侧边部配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木学
申请(专利权)人: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