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玩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008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用简易迅速的作业进行伴随着前轮的位置调节的、缓冲体的位置调节。该行驶玩具,备有:一对的车轮支承体(33L、33R),支承车轮(22L、22R),使其可旋转;一对的转动支承部(35L、35R、36L、36R),设置在车体(90)左右的两侧部上,以沿着前后方向的支承轴(34L、34R)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对各车轮支承体进行支承;各车轮支承体在转动支承部的轴线外侧对车轮进行支承,并且备有缓冲体(38L、38R),所述缓冲体相对于各车轮支承体中比转动支承部的轴线更靠上的部位,产生沿着远离车体的方向的弹性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备有车轮的缓冲结构的行驶玩具
技术介绍
以往的行驶玩具备有可上下摆动的一对悬架臂,在车体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用其前端部来分别支承左右的行驶轮;左右减震器,由螺旋弹簧构成,可在上下方向上伸缩且其下端部连结在各悬架臂上;中间减震器,经由可转动地支承在车体上的分叉连杆体,将左右减震器的上端部彼此连结起来(参照例如日本特开昭62-275488号公报)。根据上述构成,以往的行驶玩具其行程为左右减震器的伸缩行程与中间减震器的伸缩行程两者的合计行程,利用该较长的行程可以得到更高的缓冲效果。然而,对于行驶车辆的玩具,有时会相对于备有车轮或驱动轮的车体而准备多个不同设计的车体盖用以更换。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车体盖不同而使轴距的长度产生差异,要进行前轮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节。可是,在上述以往的缓冲结构中,采用的构成是将上下的减震器连结在支承车轮的支承轴上,进而经由连杆体将其与左右减震器连结起来,该构成很复杂。因此,在以往的缓冲结构中,为了在前轮的位置调整时与该调整对应而需要再次组装,该工序非常烦杂,事实上是不可能进行前轮的位置调整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行驶轮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发生变更时,车轮的缓冲结构也可容易地与之对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该行驶玩具,备有左右一对的车轮支承体,支承车轮,使其可旋转;左右一对的转动支承部,设置在车体左右的两侧部上,对各车轮支承体进行支承,使其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各车轮支承体在转动支承部的轴线外侧对车轮进行支承,并且备有缓冲体,所述缓冲体相对于各车轮支承体中比转动支承部的轴线更靠上的部位,产生沿着远离车体的方向的弹性力。在上述行驶玩具中,设于车体侧部的车轮支承体能够以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车轮支承体在转动支承部的轴线外侧(车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对车轮进行支承,所以若车轮接地,则通过行驶玩具的自重使车轮支承体以其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车轮支承体的上部接近车体一侧。另一方面,因为缓冲体加装在车轮支承体的上部与车体之间,所以缓冲体的弹性力经由车轮支承体而向地面一侧反压车轮,可以得到对车体的缓冲效果。如上所述,因为是将缓冲体配置成介于车轮支承体的上部与车体之间的结构,所以与以往的结构不同,没有将减震器或连杆体连结在各部上,若将缓冲体至少安装在车轮支承体一侧或车体一侧的任一个上,则可以实现其功能。因此,即使进行前轮的移动调整,缓冲体也无需烦杂的组装作业,可容易地与该调整对应。根据该构成,因为是将缓冲体配置成介于车轮支承体的上部与车体之间的结构,所以若将缓冲体至少安装在车轮支承体一侧或车体一侧的任一个上,则可利用相互间产生的弹性力来对车轮赋予缓冲效果。因此,与以往的结构不同,没有将减震器或连杆体连结在各部上,即使进行前轮的移动调整,缓冲体也无需烦杂的组装作业,可容易地与该调整对应。因此,可以在车体上搭载轴距不同的各种车体盖,乐于用不同设计的车体盖来行驶,可以提高行驶玩具的趣味性。进而,如上所述,在车体的左右,由车轮支承体支承左右的车轮,使其能够以沿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在上述构成的情况下,接地的左右车轮相互倾斜,从前方看去呈ハ字状。因此,特别是将上述车轮的支承结构应用于转向轮的情况下,在不施加转向操作等外力的状态下,可以将左右的车轮维持在直行状态,从而提高行驶稳定性。此外,优选地,在前述行驶玩具中,缓冲体以可沿前后方向进行移动调节的方式设置在前述车体上。上述行驶玩具在进行车轮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位置调节时,为了与之对应,相对于车体进行缓冲体的前后方向位置调节。根据该构成,因为缓冲体在车体一侧以可沿前后方向进行位置调节的方式被支承,所以即使在进行了车轮的前后位置调节的情况下,也仅通过使缓冲体滑动的操作就可结束缓冲体的位置调节,从而与车轮的前后位置调节相对应,这样就可以实现伴随车轮位置变更的、缓冲体的位置调整作业的简易化、迅速化。此外,优选地,在前述行驶玩具中,缓冲体是沿前后方向设置在车体上的长条的弹性体。在上述行驶玩具中,即使在进行车轮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位置调节的情况下,因为缓冲体在前后方向上较长,所以车轮支承体的上部与缓冲体的一部分依然处于对置的状态,其结果,缓冲体的弹性力经由车轮支承体而向地面一侧反压车轮,可以得到对车体的缓冲效果。根据该构成,因为缓冲体是沿前后方向设置在车体上的长条的弹性体,所以在缓冲体的长度所及的范围内进行车轮的前后位置调节时,不用进行缓冲体的调节作业就可维持其相对于车轮的缓冲效果,可以实现伴随车轮位置变更的、缓冲体的位置调整作业的消除或飞跃性的简易化、迅速化。此外,优选地,在前述行驶玩具中,缓冲体由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在车体上的多个弹性体构成。在上述行驶玩具中,即使在进行车轮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位置调节的情况下,因为多个缓冲体沿前后方向排列,所以车轮支承体的上部与其它缓冲体处于对置状态,其结果,缓冲体的弹性力经由车轮支承体而向地面一侧反压车轮,可以得到对车体的缓冲效果。根据该构成,因为多个缓冲体沿前后方向设置在车体上,所以在多个缓冲体的长度所及的范围内进行车轮的前后位置调节时,不用进行缓冲体的调节作业就可维持其相对于车轮的缓冲效果,可以实现伴随车轮位置变更的、缓冲体的位置调整作业的消除或飞跃性的简易化、迅速化。此外,优选地,在前述行驶玩具中,缓冲体设置在各车轮支承体上。在上述行驶玩具中,即使在进行了车轮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位置调节的情况下,因为缓冲体设置在各车轮支承体上,所以车轮支承体的上部经由缓冲体而与车体抵接。其结果,缓冲体的弹性力经由车轮支承体而向地面一侧反压车轮,可以得到对车体的缓冲效果。根据该构成,因为缓冲体设置在车轮支承体上,所以在进行车轮的前后位置调节的情况下,车轮及车轮支承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不用进行缓冲体的调节作业就可维持其相对于车轮的缓冲效果,可以实现伴随车轮位置变更的、缓冲体的位置调整作业的消除或飞跃性的简易化、迅速化。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可以更加完全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由这些说明和附图限定。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行驶玩具的、直线前进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行驶玩具的、左转弯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行驶玩具的、转向轮移动调节到前方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支承左侧前轮的前轮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行驶玩具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悬架部件和车轮支承体的卡合状态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7是表示悬架部件的位置调节的说明图。图8A及图8B是表示转向用直流马达及离合器机构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行驶用直流马达及行驶机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行驶机构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12是表示电源开关的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图1~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行驶玩具100的俯视图,图1表示直线前进状态,图2表示左转弯状态,图3表示转向轮移动调节到前方之后的状态。在下面的说明中,设直线前进时的前后方向为Y轴方向,左右方向为X轴方向,上下方向为Z轴方向,这些轴互相正交。如图1~图3所示,行驶玩具100备有作为驱动轮的左右后轮21L、21R;作为转向轮的左右前轮22L、22R;分别对各前轮22L、22R进行支承的前轮支承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驶玩具,备有:左右一对的车轮支承体,分别支承左右的车轮,使其可以旋转;左右一对的转动支承部,设置在车体左右的两侧部上,对前述各车轮支承体进行支承,使其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前述各车轮支承体在前述转动支承部的轴线外侧对前述车轮进行支承,    并且该行驶玩具备有缓冲体,所述缓冲体相对于前述各车轮支承体中比前述转动支承部的轴线更靠上的部位,产生沿着远离前述车体的方向的弹性力。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10-13 299102/041.一种行驶玩具,备有左右一对的车轮支承体,分别支承左右的车轮,使其可以旋转;左右一对的转动支承部,设置在车体左右的两侧部上,对前述各车轮支承体进行支承,使其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前述各车轮支承体在前述转动支承部的轴线外侧对前述车轮进行支承,并且该行驶玩具备有缓冲体,所述缓冲体相对于前述各车轮支承体中比前述转动支承部的轴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门义夫中山贤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多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