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93247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板,其包括相对的底面与出光面,分别与底面及出光面相接的入光侧,以及分别与底面、出光面及入光侧相接的侧面;入光侧上具有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包括多个入光几何结构,每个入光几何结构包括集光部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光部,两个折光部分别从集光部两端延伸而出从而在该两个折光部之间围成用于收容光源的凹陷,且每两个相邻入光几何结构之间形成有槽口。上述导光板可降低光源光束角,提升背光模组实现分区扫描时的能量利用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包括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包括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液晶显示器得到的广泛应用。由于液晶层本身并不发光,因此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中会使用到背光源。背光源一般包括光源及导光板。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或侧面。也就是说底面或侧面作为导光板的入光侧。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发光二极管等点光源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冷阴极荧光灯而应用于背光源。在传统的液晶显示器中,只要接通电源,即使显示的画面是一幅全黑的图片,背光源也在工作。由于液晶层的透光率极低,要使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达到足以完美显示画面的程度,背光源的亮度就要非常高,这意味着在显示一幅画面时,对于不需要进行高亮度显示的区域来说,其高亮度的光源完全被浪费了。随着液晶显示面板尺寸的不断增大,为了达到节省和提高动态对比度的目的,出现了一种分区调整背光亮度的方法。即将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划分为若干个区域,通过对每个区域内的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每个背光源的亮度单独进行控制。这种设计方式要求每个区域内的光线分布单独可控。在侧导光型液晶显示器中,为实现背光源分区扫描的方式,不外乎使用导光板分割或使用发光面V形槽等形式几何结构的导光板,前者需追加扩散板,以勻化分割处造成的亮斑,致使厚度增加且光效降低,后者则易因几何结构受损造成材料成本增加。且扫描方式实施时,因为发光二极管发光角度大,仍有相当多的光行进至无效区外,无法完全充分利用光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光源光束角、提升背光模组实现分区扫描时的能量利用效率进而提升显示装置亮度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上述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导光板,其包括相对的底面与出光面,分别与底面及出光面相接的入光侧,以及分别与底面、出光面及入光侧相接的侧面;入光侧上具有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包括多个入光几何结构,每个入光几何结构包括集光部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光部,两个折光部分别从集光部两端延伸而出从而在该两个折光部之间围成可收容光源的凹陷,且每两个相邻入光几何结构之间形成有槽口。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折光部具有面向凹陷的折射面及面向槽口并与折射面相对的全反射面,折射面设置成将来自该光源的光线折射向全反射面,全反射面设置成将来自折射面的光线全反射至与侧面及出光面大体平行的方向。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全反射面与出光面垂直。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全反射面在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投影为抛物线、椭圆线、或者多段线。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导光板包括两个相对的侧面,多个入光几何结构以等间距方式分布于两个侧面之间。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凹陷及槽口贯穿出光面与底面。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槽口在侧面上投影的长度大于凹陷在侧面上的投影的长度。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集光部具有顶面,顶面为凸向光源的凸面且顶面即为凹陷的底壁面。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及多个光源。导光板包括相对的底面与出光面,分别与该底面及该出光面相接的入光侧,以及分别与该底面、该出光面及该入光侧相接的侧面;入光侧上具有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包括多个入光几何结构,每个入光几何结构包括集光部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光部,两个折光部分别从集光部两端延伸而出从而在该两个折光部之间围成可收容光源的凹陷,且每两个相邻的入光微结构之间形成有槽口。多个光源与多个入光几何结构一一对应设置。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背光模组及显示层,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多个光源。导光板,其包括相对的底面与出光面,分别与该底面及该出光面相接的入光侧,以及分别与该底面、该出光面及该入光侧相接的侧面;入光侧上具有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包括多个入光几何结构,每个入光几何结构包括集光部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光部,两个折光部分别从集光部两端延伸而出从而在该两个折光部之间围成可收容光源的凹陷,且每两个相邻的入光微结构之间形成有槽口。多个光源与多个入光几何结构一一对应设置。显示层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上述背光模组中,通过将集光部的顶面设置为凸面,可使光源发射出的小角度(相对于其光轴)光线更进一部集中。而折光部将更多大角度光线折射至全反射面,而全反射面透过几何结构设计,使之与到达的大多数光线角度超越临界角,以促使光线进行全反射,并缩减整体光束角。上述背光模组的光线更集中于光源的前方,有助于提升背光扫描分区驱动时的能量表现,使分区扫描时,该区亮度得以相对提升。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2所示的导光板的局部光路示意图。图4为图1的背光模组的光束角-相对光强分布示意图。图5为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实现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1,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10及多个光源20。光源20例如可为发光二极管。导光板10例如为矩形平板,其可由高透光率、折射率的透明材料例如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 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酸(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聚苯乙烯 (Polystyrene、PS)等制成。导光板10包括底面101、与底面101相对且平行的出光面102、 分别与底面101及出光面102相接的入光侧103、及三个侧面104。其中两个侧面104分别与底面101、出光面102及入光侧103相接。以下如未特别注明则侧面104是指与底面101、 出光面102及入光侧103相接的侧面104。入光侧103上具有入光几何结构阵列11。入光几何结构阵列11包括多个入光几何结构12。多个的入光几何结构12例如可以连续设置或者以等间距方式分布于两个侧面 104之间。请一并参考图2,每个入光几何结构12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折光部121及位于两折光部121之间的集光部122。每个入光几何结构12的两个折光部121分别从集光部122 的两端向远离导光板10主体的方向延伸而出,两个折光部121和集光部122共同围成可收容光源20的凹陷125。每两个相邻的入光几何结构12之间形成有槽口 14。凹陷125与槽口 14例如可贯穿底面101与出光面102。凹陷125在出光面102上的投影大体上呈U形,集光部122的顶面126即为凹陷 125的底壁面。顶面1 例如可为向光源20凸出的凸面,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由于集光部122的顶面126向光源20方向凸出,如此,集光部122相当于一个凸镜,可对光源20 发出的光线起汇聚作用。顶面126的具体轮廓可根据具体的光线汇聚要求设计。例如,请参考图2,集光部122的顶面1 可将光源20发出的光束汇聚折射成大体平行于侧面104 的平行光束。槽口 14在出光面102上的投影大体上呈类似V形,但此类似V型的两个边为抛物线、椭圆线、或者多段线。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板,其包括相对的底面与出光面,分别与该底面及该出光面相接的入光侧,以及分别与该底面、该出光面及该入光侧相接的侧面;其特征在于,该入光侧上具有入光几何结构阵列,该入光几何结构阵列包括多个入光几何结构,每个入光几何结构包括集光部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光部,两个折光部分别从集光部两端延伸而出从而在该两个折光部之间围成可收容光源的凹陷,且每两个相邻的入光几何结构之间形成有槽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文保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