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19485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1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该导光板包括本体和多个微调结构区。本体包括入光面及与入光面连接的光学面。微调结构区间隔地设置在光学面的靠近入光面的位置处。每一个微调结构区包括第一微结构区和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第一微结构区包括多个第一条状结构,并且每一个第一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入光面。第一微结构区和第二微结构区沿着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排列,并且第一微结构区比第二微结构区更靠近入光面。第二微结构区包括多个第二条状结构,并且每一个第二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入光面。第二微结构区与第一微结构区不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光组件及其应用,并且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板及其在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上的应用。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中,通常会将多个发光二极管用作光源。然而,由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出光角度有限,导致导光板的与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出现暗带,从而造成出光不均匀。随着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技术日渐成熟,发光二极管的辉度也逐渐增加,如此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发光二极管的使用数量。然而,当发光二极管的使用数量减少时,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间隔会增加,也会产生导光板出现暗带以及亮度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可改善发光二极管导致的在导光板上出现暗带或亮度不均的问题,进而提升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外观品质和出光均匀度。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本体和多个微调结构区。本体包括入光面和与入光面连接的光学面。微调结构区间隔地设置在光学面的靠近入光面的位置处。每一个微调结构区包括第一微结构区和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第一微结构区包括多个第一条状结构,并且每一个第一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入光面。第一微结构区和第二微结构区沿着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排列,并且第一微结构区比第二微结构区更靠近入光面。其中,第二微结构区包括多个第二条状结构,并且每一个第二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入光面。而且,第二微结构区与第一微结构区不同。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第一条状结构的棱线与光学面之间的距离与每一个第二条状结构的棱线与光学面之间的距离不同。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当第一条状结构和第二条状结构为凸出结构时,每一个第一条状结构的高度比每一个第二条状结构的高度高。依据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当第一条状结构和第二条状结构为凹陷结构时,每一个第一条状结构的深度比每一个第二条状结构的深度深。依据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的两个相邻的第一条状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两个相邻的第二条状结构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不相同。依据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的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依据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当上述的光学面为反射面时,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点状结构,该多个点状结构设置在光学面的未设置微调结构区的位置处。而且,较靠近入光面的两个相邻的点状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较远离入光面的两个相邻的点状结构之间的距离。依据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当上述的光学面为出光面时,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三条状结构,该多个第三条状结构设置在光学面的未设置微调结构区的位置处。依据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第三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并且与每一个第一条状结构和每一个第二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不相同。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还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前述的导光板。光源包括电路板和多个发光二极管,并且这些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电路板上。其中,导光板的微调结构区的位置分别与发光二极管的位置交错。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又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邻近导光板的本体的出光侧设置。由上述可知,本技术通过在导光板的与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微调结构区的方式来集中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由此,能够通过微调结构区混合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光线,进而提高导光板的在对应于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位置处的辉度,以提高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此外,本技术利用微调结构区中的第一微结构区和第二微结构区的不同的结构变化,来根据相对于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来引导光线,以降低导光板的亮暗对比程度,进而使出光更均匀。附图说明为了更加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在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图1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图3示出图1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图1的A部分的另一个角度并省略光源的放大示意图;图5A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侧视图;图5B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侧视图;图5C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侧视图;图6A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侧视图;图6B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侧视图;图6C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侧视图;图7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图8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仰视图;以及图9示出依照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及图2,其分别示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和局部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200和光源300。光源300包括电路板320和设置在电路板320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340。光源300设置在导光板200的一侧,可产生发射到导光板200的光线。如图1及图2所示,导光板200包括本体220和多个微调结构区240。微调结构区240的位置分别与发光二极管340的位置交错。也就是说,微调结构区240位于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340之间。由此,通过微调结构区240可集中并混合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340之间的光线,进而提高导光板在对应于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340之间的位置处的辉度,以提高整个背光模组100的出光均匀度。请同时参照图2至图4,其中图3示出图1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图1的A部分的另一个角度并省略光源的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本体220包括入光面222、光学面224和反射面226。其中,光学面224为出光面,并且光学面224和反射面226分别与入光面222的相对的两侧连接。如图2所示,微调结构区240间隔地设置在光学面224的靠近入光面222的位置处。请继续参照图2至图4,每一个微调结构区240包括第一微结构区242和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244。第一微结构区242和第二微结构区244沿着远离入光面222的方向排列,并且第一微结构区242比第二微结构区244更靠近入光面2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242包括多个第一条状结构242a,并且每一个第一条状结构242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其包括:本体,其包括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连接的光学面;以及多个微调结构区,其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光学面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位置处,其中所述多个微调结构区中的每一者包括:第一微结构区,其包括多个第一条状结构,并且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所述第一微结构区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沿着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排列,并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区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更靠近所述入光面,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包括多个第二条状结构,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结构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与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区不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包括:
本体,其包括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连接的光学面;以及
多个微调结构区,其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光学面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位置处,其中所述
多个微调结构区中的每一者包括:
第一微结构区,其包括多个第一条状结构,并且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者的
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所述第一微结构区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沿着远离所
述入光面的方向排列,并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区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更靠近所述入
光面,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包括多个第二条状结构,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结构中
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与所述多个第一
微结构区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者的棱线与所
述光学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多个第二条状结构中的每一者的棱线与所述光学面之间的距
离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当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和所述多个第二条状
结构为凸出结构时,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者的高度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结构中
的每一者的高度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当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和所述多个第二条状
结构为凹陷结构时,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者的深度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结构中
的每一者的深度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茂森李俊贤张育玮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