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72671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16,36),导光板结构(16,36)包括一本体部(161)、一出光面(16B,26B)、一底面(16C,26C)及至少一入光面(16A,26A,46A,56A),该入光面(16A,26A,46A,56A)位于本体部(161)侧边,出光面(16B,26B)及底面(16C,26C)位于本体部(161)的相对应两面,本体部(161)包括多个内雕结构(162,262,362,462,562,662),邻近入光面(16A,26A,46A,56A)设置。导光板结构没有生产批量的限制,且制造成本低廉,还可消除明暗相间的“Hot?Spot现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导光板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地被液晶显示器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所释放出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器,另外,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已有显著地降低,这也是液晶显示器逐渐成为电视或计算机屏幕市场的主流的原因。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包括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两大部分,而在小尺寸屏幕的产品或者笔记型计算机中,基于减轻重量、降低厚度的考虑,一般而言均以“侧光式背光模块” 作为主要的应用。在侧光式背光模块中,灯源与导光板的结构与配置,则是最为重要的议题;因为,导光板在传播、引导灯源所射出的光线行进时,并无法完全消除明暗相间的状况, 因此容易造成俗称的“Hot Spot现象”,严重影响使用者观看影像时的视觉感受。传统上,为了降低Hot Spot现象的缺点,业者不是透过导光板表面上的微结构,就是通过外加的光学膜片(例如俗称的扩散膜)来达到混光、扩散光线的目的。然而,不同轮廓的微结构之导光板,就需要开发不同的模具,因此并不适合小批量的生产。而外加的光学膜片则需额外付出高达整个背光模块的30%以上的购买成本,并不十分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解决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缺点,使侧光式背光模块适合小批量生产,并使导光板结构本身即可达到光线扩散、混光之效果。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导光板结构包括有一本体部、一出光面、一底面及至少一入光面,本体部为板状结构,入光面位于本体部侧边,出光面及底面分别位于本体部的相对应两面,本体部包括有多个内雕结构,这些内雕结构位于本体部之内,且邻近入光面设置。如上所述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其中,内雕结构呈长轴状,内雕结构的轴向平行出光面、底面或入光面,或者,内雕结构的轴向垂直出光面、底面或入光面。如上所述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其中,内雕结构呈长轴状,多个内雕结构的轴向互呈平行设置。如上所述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其中,内雕结构呈长轴状,多个内雕结构并排于一平面上。如上所述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其中,内雕结构的截面呈U型或V型。如上所述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其中,多个内雕结构定义为一结构群组,多个结构群组呈周期性地重复排列设置,当导光板结构安装于一背光模块时,每一灯源均与一结构群组相对应,结构群组内的多个内雕结构呈放射状排列或互呈平行状排列。本技术所述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无需开模,所以没有生产批量的限制;且,激光内雕的成本低廉,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再搭配采用较低等级的扩散膜, 即可达到高阶产品的扩散功效,消除明暗相间的“Hot Spot现象”。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技术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之图式,对本技术详加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使用于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应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 侧光式背光模块11 增亮膜12 扩散膜13 反射膜片14、24、34、44、54、64 灯源15 灯罩16、36 导光板结构16AJ6A、46A、56A 入光面16BJ6B:出光面16CJ6C:底面161 本体部162、洸2、362、462、562、662 内雕结构360、460、560、660 结构群组。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使用于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应用示意图。如图1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1包括有一增亮膜11、一扩散膜12、一导光板结构16、一反射膜片13、两灯源14及两灯罩15。该导光板结构16包括有一本体部161、一出光面16B、一底面16C及两入光面16A (图中只示意性的标识了其中一个)。本体部161为板状结构,入光面16A位于本体部161的左右两侧边,出光面16B及底面16C分别位于本体部161的上下相对应两面。增亮膜11、扩散膜12、导光板结构16及反射膜片13由上至下依序排列。两灯源14及两灯罩15分别设置于导光板结构16的左右两外侧边,也就是说,每一灯源14和灯罩15均相对应于一入光面16A,使灯源14所射出的光线可直接由入光面 16A入射至该导光板结构16的本体部161之内。当两灯源14分别射出光线时,光线由导光板结构16的左右两外侧边进入至导光板结构16的内部,然后由本体部161对光线传递、导引,光线即可由出光面16B射出,再利用扩散膜12的混光、增亮膜11对光线的收敛聚焦,即可使侧光式背光模块1具有较佳的亮度均勻度,并在出光视角上具有较大的光强度。此外, 反射膜片13用以将射出导光板结构16下方的光线反射,使其再度进入本体部161之内, 进而提升光能量的利用率,以避免光损耗过大。在本实施例中,灯源14是冷阴极荧光灯管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0为了改善目前明暗相间的“Hot Spot现象”,或者为了使光线扩散的效能提升,本技术在本体部16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内雕结构162,这些内雕结构162位于本体部161 之内,且邻近入光面16A设置。如图1所示,内雕结构162呈长轴状,且内雕结构162的轴向平行于出光面16B与底面16C,且同时垂直入光面16A。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立体图。其中,多个内雕结构162的轴向平行设置,且并排于一平面上。从入光面16A观查,每一内雕结构162的截面均呈U型,且该内雕结构162的U型开口朝向出光面16B(即图2的上方)。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内雕结构162的U型开口亦可朝向底面16C(即朝向图2的下方),或者一上一下地交错设置。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的俯视图。其中,多个内雕结构162并排陈列且邻近灯源14而设置,因此,灯源14所射出的光线进入该本体部161时,即可立刻被内雕结构162 破坏其行进路线,进而产生混光、光学扩散的效果,因此传统导光板结构容易发生的明暗相间的“Hot Spot现象”,即不复存在。在较佳实施例中,内雕结构162透过激光内雕的方式, 而在本体部161内产生极为细微的孔洞,故而内雕结构162仅会产生改变光线行进路线的效果,并不会吸收光线的能量。因此,本技术的导光板结构16即可利用激光内雕的方式,而在本体部161内产生多个内雕结构162,以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再来,因为激光内雕无需开模,所以没有生产批量的限制;且激光内雕的成本低廉,具有激光内雕的导光板结构 16再搭配采用较低等级的扩散膜12,即可达到高阶产品的扩散功效。若设计得当,激光内雕的效果够好,甚至可完全省略扩散膜12的设置,进一步降低侧光式背光模块1的制造成本,非常实用且方便。本技术还有其它实施例。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激光内雕之导光板结构,所述导光板结构(16,36)包括有一本体部(161)、一出光面(16B,26B)、一底面(16C,26C)及至少一入光面(16A,26A,46A,56A),所述本体部(161)为板状结构,所述入光面(16A,26A,46A,56A)位于所述本体部(161)侧边,所述出光面(16B,26B)及所述底面(16C,26C)分别位于所述本体部(161)的相对应两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61)包括有多个内雕结构(162,262,362,462,562,662),所述些内雕结构(162,262,362,462,562,662)位于所述本体部(161)之内,且邻近所述入光面(16A,26A,46A,56A)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忠志王铭禧
申请(专利权)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H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