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81270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导光板结构(35)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3),导光板结构设于侧光式背光模块内,包括一本体部(351)、至少一外侧部(353)及至少一容置空间(352)。本体部为板状结构,包括一出光面(351B)、一底面(351C)及至少一入光面(351A),入光面位于本体部侧边,出光面及底面分别位于本体部的相对应两面。外侧部设置于本体部周边,且外侧部包括一延伸部位(3532)及一反射面(3531),延伸部位与本体部相接,反射面位于入光面周边。容置空间位于反射面与入光面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光能量的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克服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的结合定位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导光板结构与背光模块,特别关于一种具有简化结构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被液晶显示器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释放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器,另外,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已有显着地降低,这也是液晶显示器逐渐成为电视或计算机屏幕市场主流的原因。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包括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两大部分,而背光模块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一个背光源,以供液晶面板使用。在小尺寸屏幕的产品或者笔记本电脑中,为了减轻重量、降低厚度,一般均采用侧光式背光模块。请参阅图1,图1为一种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1包括有二个光学膜片11、一个导光板结构 15、一个反射膜片12、二个灯源13及二个灯罩14。其中,上下两个光学膜片11可分别为增亮膜与扩散膜。一般而言,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称“增亮膜”或和“扩散膜”为光学膜片11, 增亮膜与扩散膜的数量可视实际上的功能需求而增减,在本图中仅作示意性的表示。灯源 13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且两个灯源13分别设置于导光板结构15的左右两侧边,两个灯罩14则分别位于两个灯源13的周边,用以反射每一个灯源13射出的光线。灯源13射出的光线可由导光板结构15的侧边进入导光板结构 15的内部,之后再由导光板结构15的上方射出,经过两个光学膜片11后,离开侧光式背光模块1。反射膜片12的目的在于将往下射出而离开导光板结构15的光线反射,使该光线再度进入导光板结构15内,重新利用,提升光能量的利用率。在这种背光模块的结构中,因为灯源13位于整体结构的两个侧边,因此通称“侧边入光式”,或者简称“侧光式”。请参阅图2,图2为另一种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2的灯源23采用发光二极管灯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然而,上述的现有结构中,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组件过多,制造组装费时,材料成本较高。并且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有结合定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灯罩及反射膜片无法使光线完全被利用,仍会产生相当大的漏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传统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光能量利用率过低、漏光状况严重的问题。本技术另一目的在于解决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组件过多,制造组装费时,材料成本较高的缺点。本技术又一目的在于克服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的结合定位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结构,其包括有一个本体部、至少一个外侧部及至少一个容置空间。本体部为板状结构,且包括有一个出光面、一个底面及至少一个入光面,入光面位于本体部侧边,出光面及底面分别位于本体部的相对应两面。外侧部设置于本体部周边,且外侧部包括一个延伸部位及一个反射面,延伸部位与本体部相接,反射面位于入光面周边。容置空间位于反射面与入光面之间。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反射面的截面呈弧状。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延伸部位连接于本体部的入光面或底面之处。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本体部上设置有多个微结构,该些微结构位于本体部的出光面、入光面或底面。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微结构的截面呈三角锯齿状或圆弧状。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微结构为凸出或凹入的结构。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该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光学膜片、至少一个灯源及一个上述的导光板结构。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结构的出光面侧,灯源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光学膜片为扩散膜或增亮膜。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灯源为发光二极管灯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或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侧光式背光模块还包括有一个反射膜片,反射膜片设置于导光板结构的底面外侧。本技术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可解决传统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光能量利用率过低、漏光状况严重的问题,同时解决组件过多,制造组装费时,材料成本较高的缺点,还可克服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的结合定位问题。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技术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之图式,对本技术详加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局部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2、3、4、5 侧光式背光模块11、31、41、51 光学膜片12、32、52 反射膜片13、23、33、43、53 灯源14 灯罩15 :35、45、55 导光板结构4351、451、551 本体部351A、451A、551A 入光面;351B、451B、551B 出光面351C、451C、551C 底面352、452、552 容置空间353、453、553 外侧部3531,4531,5531 反射面;3532、4532、5532 延伸部位3533 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3包括有二个光学膜片31、一个导光板结构35、二个灯源33及一个反射膜片32。导光板结构35包括有一个本体部351、两个外侧部353及两个容置空间352。本体部351为板状结构,包括有一个出光面351B、一个底面351C及两个入光面351A,两个入光面351A分别位于本体部351左右两个侧边,出光面351B位于本体部351的上面,底面351C位于本体部351的下面,出光面351B及底面351C分别位于本体部351的相对应两面。两个外侧部353均设置于本体部351的周边。每一个外侧部353均包括有一个延伸部位3532及一个反射面3531,延伸部位3532位于外侧部353的下半部,延伸相接于本体部351的入光面351A下方,因此延伸部位3532位于灯源33的下方之处。反射面3531位于入光面351A周边,反射面3531的截面呈弧状。每一个容置空间352均位于一个反射面3531与一个入光面35IA之间,反射面3531与入光面35IA不相接触,容置空间 352为反射面3531与入光面351A之间的空间。光学膜片31设置于导光板结构35的出光面351B —侧,两个灯源33分别设置于本体部351左右两个外侧的容置空间352内,反射膜片32设置于导光板结构35的底面351C 外侧。一般而言,在较佳的实施例中,上下的两个光学膜片31可以分别是增亮膜与扩散膜, 且增亮膜与扩散膜的数量均可视实际功能上的需求而增减。扩散膜的目的在于将光线扩散、混光,消除局部区域的亮度的明暗相间状况,增亮膜的目的在于将没有方向性的光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导光板结构(35,45,55),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结构(35,45,55)包括:一本体部(351,451,551),该本体部(351,451,551)为板状结构,且包括有一出光面(351B,451B,551B)、一底面(351C,451C,551C)及至少一入光面(351A,451A,551A),该入光面(351A,451A,551A)位于该本体部(351,451,551)侧边,该出光面(351B,451B,551B)及该底面(351C,451C,551C)分别位于该本体部(351,451,551)的相对应两面;至少一外侧部(353,453,553),所述外侧部(353,453,553)设置于该本体部(351,451,551)周边,且所述外侧部(353,453,553)包括有一延伸部位(3532,4532,5532)及一反射面(3531,4531,5531),该延伸部位(3532,4532,5532)与该本体部(351,451,551)相接,该反射面(3531,4531,5531)位于该入光面(351A,451A,551A)周边;以及至少一容置空间(352,452,552),所述容置空间(352,452,552)位于所述反射面(3531,4531,5531)与该入光面(351A,451A,551A)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导光板结构(35,45,55),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结构(35,45,55)包括一本体部(351,451,551),该本体部(351,451,551)为板状结构,且包括有一出光面 (35让,4518,5518)、一底面(351(,451(,5510 及至少一入光面(351A,451A,551A),该入光面(351A,451A,551A)位于该本体部(351,451,551)侧边,该出光面(3518,4518,55让)及该底面(351C,451C,551C)分别位于该本体部(351,451,551)的相对应两面;至少一外侧部(353,453,553),所述外侧部(353,453,553)设置于该本体部(351,451, 551)周边,且所述外侧部(353,453,553)包括有一延伸部位(3532,4532,5532)及一反射面 (;3531,4531,5531),该延伸部位(3532,4532,5532)与该本体部(351,451,551)相接,该反射面(3531,4531,5531)位于该入光面(351A,451A,551A)周边;以及至少一容置空间(352,452,552),所述容置空间(352,452,552)位于所述反射面 (3531,4531,5531)与该入光面(351A,451A,551A)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45,55),其中,所述反射面(3531,4531,5531)的截面呈弧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45,55),其中,所述延伸部位(3532,4532,5532)连接于该本体部(3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忠志王铭禧
申请(专利权)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H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