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及包括其的热水器。该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包括:加热筒,包括端盖、与端盖相对的底壁、连接端盖和底壁的侧壁、以及内腔;加热管,设置在加热筒的侧壁里;进水管,第一端伸入内腔中,第二端伸出内腔;以及出水管,第一端伸入内腔中,第二端伸出内腔。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速热组件,避免了和筒外的冷水对流,从而减少了速热热量的分散;而且水流在发热筒内流经的时间长,被加热时间长,使热水输出率大大提高;热水管设置在加热筒的侧壁里,避免了与水的直接接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热管因为结垢而使用寿命缩短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卫浴用加热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水器用的速热组件及包括其的热水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水器主要分为储水式热水器、即热式热水器和速热式热水器。储水式热水器的优点主要是功率小,对线路要求不高,价格便宜;即热式热水器小巧,省电,加热速度快,但是极大的功率对线路要求极高,特别是在北方较冷的地区的冬天使用时功率太大,普通城乡家庭的线路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而速热式热水器综合了储水式和即热式热水器的优点,可以小容量储水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即热。市场上已经有的速热式热水器主要是通过在出水管附近盘绕电加热管,使流进出水管的水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快速加热。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出水管进水口附近的热水与周围的冷水之间没有隔开,可以对流换热,导致被电热管迅速加热的水被冷却,使热水输出率降低。而且,现有的热水器,无论是哪种形式加热的热水器,其加热管通常与水直接接触,由于自来水的硬度比较高,在加热时很容易在加热管的管壁上附着较厚的水垢,严重的影响加热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速热组件及包括其的热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水器热水输出率低及加热管由于附着水垢而使用寿命降低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该速热组件包括加热筒,该加热筒包括端盖、与端盖相对的底壁、连接端盖和底壁的侧壁、以及内腔;加热管,设置在加热筒的侧壁中;进水管,第一端伸入内腔中,第二端与伸出内腔;以及出水管,第一端伸入内腔中,第二端伸出内腔。进一步地,加热管注塑在加热筒的侧壁中。进一步地,侧壁具有由内侧壁和外侧壁形成的中空层,加热管设置在该中空层中。进一步地,加热筒的侧壁内还设置有感温探头孔,感温探头孔朝向内腔的方向为盲端孔,感温探头设置在感温探头孔内。进一步地,内腔具有梯形截面。进一步地,加热管为U型或螺旋形。进一步地,进水管的第一端穿过端盖伸入内腔内,出水管的第一端穿过底壁伸入内腔内,且出水管第一端以向端盖延伸超过进水管的第一端预定距离。进一步地,出水管第一端延伸至邻近端盖的位置,进水管的第一端延伸至邻近底壁的位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速热热水器,包括上述速热组件,该速热组件设置在速热热水器的内胆中。进一步地,速热组件的底部与内胆之间螺纹连接,并且底壁与内胆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应用本技术的速热组件,一方面,水在流出的过程中被发热筒聚在一起,集中加热,避免了和筒外的冷水对流,从而减少了速热热量的分散;而且水流在发热筒内流经的时间长,被加热时间长,使热水输出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热水管设置在加热筒的侧壁里, 避免了与水的直接接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热管因为结垢而使用寿命缩短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的横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图2的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速热组件中的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热水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该热水器上安装有本技术的速热组件,并示出了速热组件中水的流向。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的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包括如图1所示的加热筒10,加热筒10可以为圆筒或类似圆筒形。如图2和3所示,加热筒10包括端盖70、与端盖70相对的底壁 15、连接端盖70和底壁15的侧壁13、以及内腔17 ;加热管20设置在加热筒10的侧壁13 里,在具体实施时,加热管20可以通过浇铸的方式浇铸在侧壁13里,也可以将侧壁13设置成具有由内侧壁和外侧壁形成的中空层,加热管设置在该中空层中。如图3所示,进水管50的第一端穿过端盖70伸入内腔17内,第二端伸出内腔17 ; 出水管30第一端伸入内腔17内,第二端穿过底壁15伸出内腔17,且出水管30第一端以向端盖70延伸超过进水管50的第一端预定距离。该“预定距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由于该预定距离越大,水流在加热筒10内的流经路径也就越长,水流被加热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加热管加热效率就越高。优选地,出水管30第一端延伸至邻近端盖 70位置,进水管50的第一端延伸至邻近底壁15位置。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进水管的第一端和出水管的第一端进伸入加热筒内腔较短的长度。本技术采用筒形发热结构,把水集中在发热筒内加热,水流经时被加热时间长,而且不和筒外冷水对流散热,热水输出率高。另外,加热管20浇铸在加热筒10的侧壁13里,这样对加热管20是有保护作用的,因为加热管20不与水直接接触,防止生锈或生垢,提高加热管加热效率,延长电热管的寿命。如图3所示,加热筒10的侧壁13形成的内腔17具有梯形纵截面,便于浇铸该发热筒10后从浇铸的沙子中抽出。为增加加热管20的散热面积,加热管20可以设置成U型、螺旋形或其他的弯折形状,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加热管20可以是U型。包括上述速热组件的速热热水器,该速热组件设置在速热热水器的内胆中。速热组件的底部与内胆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中的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包括加热筒 10,加热筒10可以为圆筒或类似圆筒形。加热管浇铸在加热筒10的侧壁13里,但从图5 的剖视方向中看不到加热管。进水管50可以采用不锈钢管,端盖70采用塑料件或金属件, 若端盖70为塑料件,进水管50与端盖70通过过盈配合或者注塑在一起,如果端盖70为金属件,可以将进水管50与之铆接或焊接在一起。加热筒10的侧壁13还可以设置有感温探头孔60,感温探头孔60内设置感温探头 80。其中,感温探头孔60朝向内腔17的方向为盲端孔,温探头80用来测量发热筒壁温,感知加热管20的温度,防止加热管20温度过高以致烧坏。感温探头孔60可以设置在加热筒 10侧壁的任意方便测量的位置。一种热水器,包括上述速热组件,如图5所示该速热组件设置在速热热水器的内胆90中。速热组件的底部与内胆9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速热组件与内胆90的螺纹连接处还可以设置有密封圈40。发热筒10、出水管30和进水管50组装完成后,再整体与内胆螺纹连接,装配方便,生产效率高。使用时,内胆中的水通过进水管50的第一端流入加热筒 10的底部,在向上流入出水管30的过程中被加热筒10侧壁13迅速加热,然后从出水管30 下端流出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筒(10),包括端盖(70)、与所述端盖(70)相对的底壁(1 、连接所述端盖(70)和底壁(15)的侧壁(13)、以及内腔(17);加热管(20),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热水器的速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筒(10),包括端盖(70)、与所述端盖(70)相对的底壁(15)、连接所述端盖(70)和底壁(15)的侧壁(13)、以及内腔(17);加热管(20),设置在所述加热筒(10)的侧壁(13)中;进水管(50),第一端伸入所述内腔(17)中,第二端伸出所述内腔(17);以及出水管(30),第一端伸入所述内腔(17)中,第二端伸出所述内腔(1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彤,杨勇,覃德华,丁泺火,谭畅,陈嘉亮,胡小帝,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