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871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光学模块以及线缆,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双绞线组件、光纤组件以及包覆在双绞线组件及光纤组件外面的绝缘外皮,双绞线组件对称布置于光纤组件的两侧,双绞线组件与信号端子对连接,光纤组件与光学模块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用于传输光电信号的线缆连接O
技术介绍
线缆连接器是电子设备间用于传输信号的重要零组件,经过多年的发展,线缆连接器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形成了符合USB,SATA,HDMI,SAS, Displayport等各种传输协议的线缆连接器,上述各种不同的线缆连接器大多通过线缆内的金属导体和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传输信号,然而,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数据的传输速率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大容量、高速数据传输;其次,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增加,对线缆连接器的结构和电气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增加线缆连接器制造成本;再次,为了提高线缆连接器的传输速率,金属端子与线缆的数量/尺寸也有增加/增大的趋势,这导致线缆连接器也随之变大,不符合电子产品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连接界面,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传输光电信号的高速线缆连接器。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光学模块以及线缆,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双绞线组件、光纤组件以及包覆在双绞线组件及光纤组件外面的绝缘外皮,双绞线组件对称布置于光纤组件的两侧,双绞线组件与信号端子对连接,光纤组件与光学模块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信号端子对及光学模块,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信号传输速率,差分信号端子对、光学模块分别置于绝缘本体上下面的凹陷和凹槽内,可减小连接器的尺寸,并方便线缆连接器的制造。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图3是图1又一角度的视4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图5是图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组合图。图6是线缆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图7是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图7所示的线缆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线缆连接器中线缆沿轴向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线缆连接器中线缆沿轴向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线缆连接器中线缆沿轴向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线缆连接器中线缆沿轴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8,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1000包括绝缘本体1,端子模块 2,一对卡扣元件3,金属壳体,绝缘外壳、线缆6A、成型于线缆6前端的应力释放件7、光学模块8以及光学模块固定盖9。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后缘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安装臂部12。 一对收容槽101分别自主体部10上表面后部的两侧及安装臂部12的前部向下凹进。自主体部10后缘的中部向前凹进形成一收容腔102。主体部10上表面的前部设有一凹陷部 104,该凹陷部104与收容腔102相连通。主体部10下面的前部设有一凹槽105。一挡止部1050位于凹槽105的前部的中间位置。一对定位槽103设置在主体部10下面的后部, 该对定位槽103与凹槽105相连通。四条通槽106沿前后方向贯穿主体部10下面的后部。 其中一对通槽106布置于定位槽103之间,另外一对通槽106分别布置在定位槽103的外侧。端子模块2包括第一端子模块21及第二端子模块22。第一端子模块21包括塑胶块211以及与塑胶块21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212。导电端子212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其中接地端子的前端部超出信号端子的前端部。导电端子212具有延伸出塑胶块211前缘的对接部(未标号)以及收容于塑胶块211后部端子槽2112内的尾部(未标号)。第二端子模块22包括塑胶块221以及与塑胶块22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 222。导电端子222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其中接地端子的前端部超出信号端子的前端部。导电端子222具有延伸出塑胶块221前缘的对接部(未标号)以及收容于塑胶块221 后部端子槽2212内的尾部(未标号)。此外,四条狭槽2216设置于塑胶块221下表面的后部,且这些狭槽2216扇开布置。第一端子模块21与第二端子模块22组装在一起,导电端子212、222的对接部成一排,而尾部彼此分开成上下两排。第一、二端子模块21、22组装到绝缘本体1上面,导电端子212、222的对接部延伸入绝缘本体1的凹陷部104内,塑胶块211、221的前部插入到绝缘本体1的收容腔102内,塑胶块211、221的后部夹置于安装臂部12之间。每一卡扣元件3包括连接部30以及与连接部30分别连接的扣臂32及安装部33。 该连接部30自扣臂32及安装部33的后端向外偏置。安装部33插入进安装臂部12末端 124的安装孔内,扣臂32容置于安装臂部12的收容槽101内。连接部30位于安装臂部12 末端124的后方且向外偏离安装臂部12的内表面。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及第三壳体43。第一壳体41包括矩形框体411,其用于收容绝缘本体1的主体部10。框体部411 的上表面的两侧上设有可供扣臂32前端上的倒勾部322穿出的开孔4110,自框体部411上表面向后延伸形成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上面设有固定孔4112,该固定孔4112可与塑胶块211上面的凸块2111相卡合在一起。框体部411的下表面向后延伸形成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设有一对固定孔4114,该对固定孔4114与塑胶块221上面的一对凸块2214 相卡扣。第二壳体42包括大致成U形的主体部421及与该主体部421下表面后缘相连接的筒状卷曲部423。第三壳体43具有大致成U形的主体部431,自该主体部431上表面向后延伸形成尾部433。第二壳体42与第三壳体43可以扣合在一起。绝缘外壳包括第一绝缘外壳51及第二绝缘外壳52。第一绝缘外壳51设有第一收容腔511及位于第一收容腔511后方的第二收容腔512。第一绝缘外壳51的前部设有一矩形开口 5110,该开口 5110与第一收容腔511相连通。第一绝缘外壳51的后部设有半圆形开口 513,该开口 513与第二收容腔512相连通。第一绝缘外壳51形成一弹性按压部 514,该弹性按压部514可沿上下方向浮动并进入第一收容腔511内并触动卡扣元件3扣臂 32上的凸片324。第二绝缘外壳52与第一绝缘外壳51的形状大致相同,设有第一收容腔521及位于第一收容腔521后方的第二收容腔522。第二绝缘外壳52的前部设有一开口 5210,该开口 5210与第一收容腔521相连通。第二绝缘外壳52的后部设有半圆形开口 523,该开口 523与第二收容腔522相连通。请特别参阅图8并结合图1至图7,线缆6A包括四组具有遮蔽结构的双绞线对 (Shielded Twist Pair,STP)组件601A,光纤组件602A,外遮蔽层603A以及绝缘外皮604A。 上述线缆6A为圆形线缆,四组双绞线组件601A分别位于线缆6A截面所定义的圆的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上且距离圆心相同、而光纤组件602A则位于线缆6A的中心位置,即四组双绞线组件601A环绕光纤组件602A外周,且对称排布。外遮蔽层603A包覆在四组双绞线组件 60IA的外周,绝缘外皮604A位于外遮蔽层603A的外面。每一双绞线组件60IA包括一对双绞线61A,邻近双绞线6IA的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光学模块以及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双绞线组件、光纤组件以及包覆在双绞线组件及光纤组件外面的绝缘外皮,双绞线组件对称布置于光纤组件的两侧,双绞线组件与信号端子对连接,光纤组件与光学模块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