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型摄影透镜组,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薄型摄影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且其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该薄型摄影透镜组另设置一光圈,该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15<|V1-V2|<48;-0.43<f/f2<0;-1.50<R3/f<-0.40;0.9<SL/TTL<1.1;藉由上述的透镜组配置方式,能有效缩小镜头体积、修正系统像差与像散,更能获得较高的解像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摄影透镜组,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二片式的薄型摄影透镜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薄型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增加,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摄影镜头目前不外乎采用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的感光组件,其画素尺寸得以小型化,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同时具备良好成像质量与薄型的光学系统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传统的薄型摄像光学透镜组为考虑像差的补正,多以三片式透镜结构为主,其中最普遍的为正负正Triplet型式,如美国专利第US7145736号。但当镜头尺寸不断往轻薄化缩小时,系统成像空间也跟着紧缩,因此使得三片透镜的置入变得困难,且在有限的空间里,镜片的厚度亦需跟着缩小,将使得塑料成型制作的镜片的材质均勻度不良。为了能有效缩短镜头总长度且兼顾镜片制作上的良率,可使摄像镜头仅含两片透镜。而为了修正像差,一般会采用前置光圈的形式,如美国专利说明书US7436604公开了一种由两片透镜构成的薄型摄像光学镜组,但其第二透镜形状采用双凹透镜,对于像差与像散的修正,其效果不如新月形透镜来的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薄型摄影透镜组,其能有效缩小镜头体积、修正系统像差与像散,获得较高的解像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薄型摄影透镜组由两片构成,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该薄型摄影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两片,且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薄型摄影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 R3,此外,该薄型摄影透镜组另设置一光圈,该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5 < |V1-V2 < 48 ;-0. 43 < f/f2 < 0 ;-1. 50 < R3/f < -0. 40 ;0. 9 < SL/TTL < 1. 1 ;藉由上述的镜头组配置方式,能有效缩小镜头体积、修正系统像差与像散,更能获得较高的解像力。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薄型摄影透镜组,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该第一透镜为塑料;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该第二透镜为塑料;该薄型摄影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两片,且所述第一透镜的 色散系数为VI,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薄型化摄影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i,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CT2,满足下列关系式15 < V1-V2 < 48「O. 43 < f/f2 < O ;N2 > Nl ;0. 4<Bf/CT2 < 2. 0。其中当所述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时,则且能提供系统所需的部分屈折力,有助于缩短该系统的总长度。当所述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时,则其能有效修正系统像差,有助于提高成像品质。当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时,则其有助于修正系统像散。当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时,则其有利于修正系统的高阶像差。当15< V1-V2 < 48时,有利于系统色差的修正;较佳地,满足23 < V1-V2<45 ;最佳地,满足 30 < V1-V2 <42。当-0. 43 < f/f2 < 0时,所述第二透镜的屈折力较为合适,能有效修正系统像差; 较佳地,满足-0. 27 < f/f2 < 0。当-1. 50 < R3/f < -0. 40时,则能加强所述第二透镜修正像差的效果;较佳地,满足-1. 20 < R3/f < -0. 50。当0. 9 < SL/TTL < 1. 1时,则有利于该薄型摄影透镜组在远心与广角特性取得良好的平衡。本技术薄型摄影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分别为Rl与R2,当两者满足0 < R1/R2 < 0. 8关系式时,则能有效修正系统球差;较佳地, 满足 0. 40 < R1/R2 < 0. 60。本技术薄型摄影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当两者满足0. 25 < CT1/CT2 < 0. 95关系式时,则该第一、二透镜厚度大小较为合适,能降低该第一、二透镜制造与组装上的困难度;较佳地,满足0. 40 < CT1/CT2<0. 76。本技术薄型摄影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i,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当两者满足N2 > Nl关系式时,该第一、二透镜折射率则较为合适,有利于缩短系统总长度且保有良好的成像质量;较佳地,满足0. 04 < N2-N1 < 0. 18。本技术薄型摄影透镜组中,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当两者满足0. 4 < Bf/CT2 < 2. 0关系式时,则第二透镜与电子感光组件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其他组件;较佳地,满足0. 95 < Bf/CT2<1. 65。本技术薄型摄影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另于该成像面设置一电子感光组件,该电子感光组件有效画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当两者满足TTL/ImgH < 1. 95关系式时,则有利于维持薄型摄影透镜组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本技术的薄型摄影透镜组,其具有两片透镜,能有效缩小镜头体积;同时,借由调整本技术镜头组镜片材质的选择以及曲率的配置,其能够有效修正系统像差与像散,获得较高的解像力。附图与附表说明以下结合附图、附表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A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示意图;图IB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像差曲线图;图2A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示意图2B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像差曲线图;图3A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像差曲线图;图4A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像差曲线图;图5A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像差曲线图;图6A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示意图;图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型摄影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该薄型摄影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两片,且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薄型摄影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此外,该薄型摄影透镜组另设置一光圈,该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15<|V1-V2|<48;-0.43<f/f2<0;-1.50<R3/f<-0.40;0.9<SL/TTL<1.1。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东益,蔡宗翰,黄歆璇,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