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然及合成聚合物加强异味吸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8745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诸如一次性尿布及训练裤、卫生巾及棉塞、失禁用品及医用敷料之类制品的异味,可通过在合成聚合物中采用内添加剂,对天然聚合物采用外添加剂而得到减轻。通过表面活性剂的采用,特别是在合成聚合物的情况下,效果将进一步加强。纤网、纤维及薄膜可用作所述制品的成分,并能有效地吸收臭气,例如氨、三乙胺、吲哚及粪臭素这样一些通常存在于诸如汗液、月经、尿液及粪便中物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放在散发臭味环境中的器物、组合物及结构以及此种组合物及结构对臭气吸收能力的加强。例子包括,诸如一次性尿布、卫生巾、失禁用品、腋下垫之类用于吸收汗液、尿液、粪便或其他身体流出物的产品用的非织造纤网及组成部分。背景旨在用来吸收人及动物排泄物的产品在设计上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例如,诸如一次性尿布及训练裤、卫生巾及棉塞、失禁用品及医用敷料之类制品的结构,随着弹性件、挡液侧边(或沿口)等保持废物并防止泄漏要素的加入,而变得日趋复杂。有关这类产品中的如一次性尿布,例如可参见美国专利4,846,823,授予Enloe以及4,846,825,授予Enloe等人。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上述设计的成功,导致较大数量废物截留在产品中以期减少更换频率,从而带来更加严重的挑战有待应对。加之,随着对改善产品舒适的要求导致对其透气性提出要求,控制异味就变得更具挑战性。大多数来自体液的异味包含与生物功能有关的细菌衍生成分及降解产物。据发现,最常见的体液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还原硫组分,例如硫化氢、二甲基二硫化物及二甲基三硫化物,乃至其他异味源,例如异戊酸。另一类组分是胺类,例如氨、三乙胺、吲哚及3一甲基吲哚(粪臭素)。为防止此种异味生成或者为吸收已生成异味的努力常常涉及抗菌处理。已建议采用添加剂,如活性炭、沸石、金属如铜、金属氧化物、水合氧化铝、矿物质如holmite、laconite、高岭土及改性分子筛等,乃至利用酸/碱相互作用来中和各种生成异味的组分。尽管做了这些努力,目前依然需要一种不依靠复杂结构或材料改良来控制此类异味以达到所需效果的方法。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涉及如下发现某些化合物,例如三甘油酯及聚糖苷(polyglycoside)能够提高诸如天然存在的聚合物,如聚氨基葡糖或藻酸盐,以及表面活性剂处理的合成聚合物之类的组合物及基材的异味吸收性能。所获得的器物、组合物及材料具有高得多的异味吸收效率,尤其是涉及生物废物的。在暴露于身体流出物的场合,例如在一次性尿布及训练裤、卫生巾及棉塞、失禁用品及医用敷料中,本专利技术用于处理非织造布以及其他结构的应用形式特别有效。例子包括,以烷基聚糖苷处理聚氨基葡糖以及将烷基聚糖苷加入到合成聚合物熔体中,以提供异味吸收与可湿性的组合。对于硫化氢、二甲基二硫化物、二甲基三硫化物、异戊酸、氨、三乙胺、吲哚及3-甲基吲哚中至少1种的原始吸收(能力)至少为约1%,尤其是至少约34%,更尤其是至少约44%的基材,由于采用了本专利技术,处理后基材对这些异味中至少1种的吸收能力可至少提高约50%,尤其是至少约100%,更尤其是至少约500%。实施方案详述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非织造布或纤网”是指其结构系由单根纤维或丝交叉铺置构成的纤网,而它们不是像针织物或机织物中那样按照规则或可辨认方式排列的。非织造布或纤网一向采用多种方法成形,如熔喷法、纺粘法及粘合-梳理纤网法。非织造布的基重(单位面积重量)通常以每平方码材料的盎司数(osy)或每平方米的克数(gsm)表示;有用的纤维直径通常表示为μm数。(注要从osy数值换算为gsm值,可用33.91乘上osy的数值)。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微纤维”是指平均直径不大于约75μm,如平均直径为约0.5μm~约50μm的小直径纤维,或者更具体地说,微纤维可具有约2μm~约40μm的平均直径。另一种经常使用的纤维直径表示法是旦数,其定义为每9000米纤维的克数,且可根据以μm表示的纤维直径取平方,乘上以g/cc为单位的密度,再乘上0.00707计算出来。旦数越低,表明纤维越细;旦数越高,表明纤维越粗或越重。例如,已知聚丙烯纤维直径为15μm,要换算为旦数,可取平方,乘上0.89 g/cc,再乘上0.00707。于是,15μm的聚丙烯纤维的旦数为约1.42(152×0.89×0.00707=1.415)。在美国以外,常用的度量单位是“特(tex)”,其定义是每千米纤维的克数。特数可按旦数/9来计算。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纺粘纤维”是指一类小直径纤维,其成形方法包括将熔融热塑性材料从纺丝板的多个纤细,通常为圆形的纺丝孔中挤出为丝束,随后,挤出丝束的直径,借助例如以下文献中的方法迅速拉细授予Appel等人的美国专利4,340,563及授予Dorschner等人的美国专利3,692,618、授予Matsuki等人的美国专利3,802,817、授予Kinney的美国专利3,338,992及3,341,394、授予Har tman的美国专利3,502,763、授予Levy的美国专利3,502,538、授予Dobo等人的美国专利3,542,615,在此均全文收入本文作为参考。纺粘纤维,当沉积到收集表面上并接受单独粘合步骤以获得整体性,例如下面所规定的热点粘合时,通常是不发粘的。纺粘纤维经过骤冷后,通常为连续状且平均直径大于7μm,尤其约10~20μm。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聚合物”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均聚物;共聚物,如嵌段、接枝、无规及交替共聚物、三元共聚物等;以及上述的共混物及各种变换形式。而且,除非另行具体限定,术语“聚合物”应涵盖该材料所有可能的分子几何构型。这些构型包括但不限于,全同立构、间同立构及无规的对称构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单组分”纤维是指仅使用一种聚合物由一台或多台挤出机制成的纤维。这意思并不排除由一种聚合物制成,但其中加入了少量添加剂以便达到着色、抗静电(性能)、润滑、亲水等效果的纤维。这些添加剂,如用于着色的二氧化钛,用量通常小于5wt%,更典型地约2wt%。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共轭纤维”是指由至少2种聚合物经各自的挤出机挤出,但在一起纺丝形成同一根的纤维。共轭纤维有时也叫做多组分或双组分纤维。所使用的聚合物通常彼此不同,虽然共轭纤维也可以是单组分纤维。这些聚合物在共轭纤维断面上排列在各自位置基本固定、彼此界限鲜明的区内,并沿共轭纤维的全长连续地延伸。此类共轭纤维的构型(断面排列)可以是,例如皮/芯排列,其中一种聚合物被另一种聚合物包围着,或者可以是并列排列的,或者是“海-岛”排列的。共轭纤维公开在授予Kaneko等人的美国专利5,108,820、授予Strack等人的美国专利5,336,552及授予Pike等人的美国专利5,382,400中,在此均全文收作参考。就双组分纤维而言,聚合物存在的比例可以是75/25、50/50、25/75或任何其他希望的比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双成分纤维”是指由至少2种聚合物从同一挤出机以共混物形式挤出形成的纤维。术语“共混物”的定义可见诸于下文。双成分纤维所包含的各种聚合物成分不是沿纤维的整个横断面面积排列在位置相对固定、彼此界限鲜明的区内,而且,各种聚合物通常也不是沿着纤维的整个长度呈连续状,而是,往往形成随机开始并随机结束的微丝(原纤)或原生原纤。双成分纤维有时也被称之为多成分纤维。这一大类纤维在例如授予Gessner的美国专利5,108,827中有所讨论。双组分及双成分纤维还在教科书《聚合物共混物及复合物》,John A.Manson及LeslieH.Sperling主编,版权1976归Plenum Press所有,Plenum出版公司(纽约)的一个分部,IBSN 0-306-30831-2,PP.273~27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减轻臭味的器物,它包含,一种基材,以及所述基材表面或内部包含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三甘油酯和/或聚糖苷,以及其中所述基材和/或所述组合物包含天然存在的聚合物或合成聚合物,它们在没有所述三甘油酯和/或聚糖苷的情况下也具有 异味减轻性能,然而通过与所述三甘油酯和/或聚糖苷的组合使用此种作用可得到改善。

【技术特征摘要】
US 1998-5-29 09/087686;US 1998-8-21 09/1381571减轻臭味的器物,它包含,一种基材,以及所述基材表面或内部包含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三甘油酯和/或聚糖苷,以及其中所述基材和/或所述组合物包含天然存在的聚合物或合成聚合物,它们在没有所述三甘油酯和/或聚糖苷的情况下也具有异味减轻性能,然而通过与所述三甘油酯和/或聚糖苷的组合使用此种作用可得到改善。2.权利要求1的器物,其中所述基材选自聚氨基葡糖及藻酸盐,而所述组合物包含烷基聚糖苷。3.权利要求2的器物,其中所述基材包含聚氨基葡糖。4.权利要求2的器物,其中所述基材包含藻酸盐。5.权利要求1的器物,其中所述基材采取非织造纤网形式。6.权利要求1的器物,其中所述改善在至少约50%的范围。7.权利要求6的器物,其中所述改善在至少约100%的范围。8.权利要求7的器物,其中所述改善在至少约500%的范围。9.权利要求1的器物,其中所述基材选自聚氨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LC波尼RA波尔德尔斯RC迪罗奇奥ES克普纳A雅希尔欧伊
申请(专利权)人: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