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开关转接装置,具有一中心板与两呈对称的面板,中心板周边围设有一绝缘框,在绝缘框的中间处设有栅栏状的一导电件,导电件有一绝缘连接部与绝缘框相接,导电件可以是导电金属或导电橡胶或导电银浆,且导电件顶底两侧突出于绝缘框,中心板顶面的一侧设有多个顶突起,亦于中心板底面的另一侧设有多个底突起,面板端面等同中心板端面,使面板一侧设有多个凹槽,各该凹槽的位置亦相对于中心板的各该突起,面板的另外两侧分别等间隔设有一对突块,让作为底的面板的突块与作为顶的面板的突块形成错位嵌接状,面板以突块上的小突柱嵌扣于中心板的小槽孔处,让薄膜开关的接线电路板、软性电路板接于中心板的一侧,透过导电件达到导电的效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引于薄膜开关或软性电路板的转接装置。
技术介绍
习知的软性电路板与薄膜开关之间,惯用的技术为,在软性电路板一侧的周边印刷有银浆制成的条状线路,另外以一电线作为连接,电线一端扣接有一夹扣的一端,夹扣经由另一端扣接在软性电路板上,此种夹扣其有相当的宽度,利用另一端的四个耳状突起,穿过软性电路板上对应设置的定位孔后,往外扳动或往内扳动耳状突起,产生夹持软性电路板,并以夹扣产生对条状线路的电性导接,由于两种材质间的特异性,常发生夹扣整个脱离接触,产生接触不良或错位现象;又因,目前线路一直在缩小化,条状线路的间距(Pitch) 越来越小,已达到十分之一时,若要减半成1. 2mm,在夹扣的制造上更难解决;另外,若利用针脚型的连接器,同样会有间隙的问题,其间的差异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到导接的效率不好;纵合上述,此些习知结构,无法因应实际的需求,为了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物品,创作人乃进行研发,以解决习知使用上易产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开关转接装置,产制出接触脚位能有任意搭接的连接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间距(Pitch,指电路板上线路的两者距离),都能藉用本技术的导电件达到相对应的接触,更重要的是,脱开对软性电路的焊接或打洞的夹接动作,直接从结构达到接合的功用,具有组装省时省工的方便性,成本的经济性,使用上完全接触的安全性,并因此能降低阻抗,提高品质上的可靠性;当整体胶封后具有极佳的防水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薄膜开关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中心板与两呈对称的面板,中心板周边围设有一绝缘框,在绝缘框的中间处设有栅栏状的一实现导电效果的导电件,导电件有一绝缘连接部与绝缘框相接,且导电件顶底两侧突出于绝缘框,中心板顶面的一侧设有多个顶突起,亦于中心板底面的另一侧设有多个底突起, 各面板端面等同中心板端面,各面板一侧设有多个凹槽,各该凹槽的位置亦相对于中心板的各该顶突起或底突起,各面板的另外两侧分别等间隔设有一对突块,作为底的面板的突块与作为顶的面板的突块形成错位嵌接状,薄膜开关的接线电路板和软性电路板分别接于中心板的两侧。其中,导电件是导电金属或导电橡胶或导电银浆。其中,面板以突块上的一小突柱嵌扣于中心板的一小槽孔处。其中,导电件与绝缘框一体制成。其中,在中心板与接线电路板、软性电路板间在面板与接线电路板、软性电路板间都设有一相粘合的胶层。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运用三明治状或双层的夹合设计,让薄膜电路板由顶的面板与中心板间穿入导接,也可让软性电路板由底的面板与中心板间穿入导接,本技术的长宽大小皆能随电路需要进行变化,无论电路板上的接点在何处,都能透过导电件进行导接,而导电件的制成,可以缩小至0. Imm或更小,如此便能解决脚位的对接问题或斜接的问题,而且本技术的组接,就是面板对中心板的扣接动作,省时省力,且适用性广, 让电路板间不再只有一个接触点,可以有二个点以上甚至是条状表面或整个平面的同时间接触,确保电性接触,所以能提供很好的实用性。为使审查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兹举一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相信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与优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 图1 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 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 为本技术中作为顶的面板与中间板的组合立体图。图4 为本技术中作为底的面板与中间板的组合立体图。图5 为本技术的中间板的朝前后向的纵切的剖视图。(显示中心板、两面板间相接组合后能各接有一电路板)。图6 为本技术的中间板的朝左右向的横切的剖视图。(显示中心板、两面板间相接组成后能各接有一电路板)。图7 为本技术的面板的侧视图。图8 ;为本技术的中间板的朝前后向的纵切的剖视图。(显示中心板与上方一面板间组接有一对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8所示,为本技术一种薄膜开关转接装置,具有一中心板1与两呈对称的面板2,中心板1周边围设有一绝缘框11,在绝缘框11的中间处设有栅栏状的一导电件12,导电件12可以是导电金属或导电橡胶或导电银浆,导电件12有一绝缘连接部 16 (其材质与绝缘框不同)与绝缘框11相接,且导电件12顶底两侧突出于绝缘框11,且导电件12系与绝缘框11 一体制成,中心板1顶面的一侧设有多个顶突起13,亦于中心板底面的另一侧设有多个底突起14,面板2端面等同中心板端面,使面板2 —侧设有多个凹槽21, 各该凹槽21的位置亦相对于中心板的各该顶突起13或底突起14,为让顶突起13、底突起 14嵌卡于对应的凹槽21中,这是作为定位用,面板2的另外两侧分别等间隔设有一对突块 22,让作为底的面板2的突块22与作为顶的面板2的突块22形成错位嵌接状,如图1所示, 面板2以突块22上的一小突柱23(如图7所示)嵌扣于中心板1的一小槽孔15(如图2) 处,这是作为扣接面板2至中心板1上;让薄膜开关的接线电路板3与软性电路板4接于中心板1的同一侧,透过导电件12达到导电的效用(如图8所示);让薄膜开关的接线电路板3上的导电线路5与软性电路板4分别接于中心板1的两侧,透过导电件12达到导电的效用(如图5所示)。在中心板1与接线电路板3、软性电路板4间,在面板2与接线电路板3、软性电路板4间都设有一胶层(未表示,但可由图6看到其间的间隙能涂布一层胶) 相粘合,如此不但达到固定的功用,而且起了让整体达到防水的作用。综上所述的结构,本技术运用三明治状的夹合设计,让接线电路板3由顶的面板2与中心板1间穿入导接(类似图3),也让软性电路板4由底的面板2与中心板1间穿入导接,(类似图4)本技术的长宽大小皆能随电路需要进行变化,无论电路板上的导电线路5的接点在何处,都能透过导电件12进行导接,而导电件的制成,可以缩小至0. Imm 或更小,如此便能解决脚位的对接问题,而且本技术的组接,就是一对面板对中心板的扣接动作,省时省力,且适用性广,让电路板间不再只有一个接触 点,可以有二个点以上或面的同时接触,确保电性接触,才是最主要的诉求,所以能提供很好的使用性,为一完全与习知不同的机构。以上所述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图式,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所有范围应以下述的专利范围为准,凡专利范围的精神与其类似变化的实施例与近似结构,皆应包含于本技术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膜开关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中心板与两呈对称的面板,中心板周边围设有一绝缘框,在绝缘框的中间处设有栅栏状的一实现导电效果的导电件,导电件有一绝缘连接部与绝缘框相接,且导电件顶底两侧突出于绝缘框,中心板顶面的一侧设有多个顶突起,亦于中心板底面的另一侧设有多个底突起,各面板端面等同中心板端面,各面板一侧设有多个凹槽,各该凹槽的位置亦相对于中心板的各该顶突起或底突起,各面板的另外两侧分别等间隔设有一对突块,作为底的面板的突块与作为顶的面板的突块形成错位嵌接状,薄膜开关的接线电路板和软性电路板分别接于中心板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开关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中心板与两呈对称的面板,中心板周边围设有一绝缘框,在绝缘框的中间处设有栅栏状的一实现导电效果的导电件,导电件有一绝缘连接部与绝缘框相接,且导电件顶底两侧突出于绝缘框,中心板顶面的一侧设有多个顶突起,亦于中心板底面的另一侧设有多个底突起,各面板端面等同中心板端面,各面板一侧设有多个凹槽,各该凹槽的位置亦相对于中心板的各该顶突起或底突起,各面板的另外两侧分别等间隔设有一对突块,作为底的面板的突块与作为顶的面板的突块形成错位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义盛,
申请(专利权)人:陈美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