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以及包括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8594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管以及包括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管,在换热管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呈螺旋形分布的内螺旋凹槽,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沿换热管的轴向分布的轴向凹槽。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换热器,包括前述的换热管。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管,通过改进原有换热管的结构,形成内管壁上具有内螺旋凹槽,外管壁上具有轴向分布的轴向凹槽的换热强化管,从而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采用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不但节约能源,还可以降低机组的冷媒的灌注量,从而限制了国内普遍应用的R22制冷剂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传热强化与节能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管以及包括 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中国,能源紧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 是积极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以此来解决能源危机;二是提高能源利用率,从最 大限度上利用我们现有的能源。换热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的普遍,如何提高换热能力一直是人们致力研究的课 题。换热管是换热过程中常用的部件,现有的换热管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然而,随着材料科学和机械加工水平的迅速发展,加上制冷行业开始逐步淘汰原 有的CFCs制冷剂而改用环保制冷剂,要求换热管具有更良好的性能并适应环保制冷剂的工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传热性能好的换热管以及包括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管,换热管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呈螺 旋形分布的内螺旋凹槽,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沿换热管的轴向分布的轴向凹槽。进一步地,轴向凹槽是横截面为T形的凹槽。进一步地,轴向凹槽的底面至换热管的外表面的距离为0. 5mm至0. 7mm。进一步地,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还设置有与轴向凹槽相交叉的呈螺旋形分布的外螺 旋凹槽。进一步地,外螺旋凹槽是横截面为T形的凹槽,外螺旋凹槽的底面至换热管的外 表面的距离为0. 5mm至0. 7mm。进一步地,外螺旋凹槽的螺旋角为45度。进一步地,内螺旋凹槽是横截面为矩形的凹槽。进一步地,内螺旋凹槽的螺旋角为45度。进一步地,内螺旋凹槽的深度为0. 4mm至0. 5mm。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前述的换热管。采用本技术的换热管,通过改进原有换热管的结构,形成内管壁上具有内螺 旋凹槽,外管壁上具有轴向分布的轴向凹槽的换热强化管,从而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采用包括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不但节约能源,还可以降低机组的冷媒的灌注量,从而限 制了国内普遍应用的R22制冷剂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 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管的部分剖视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根据本技术的换热管的部分剖视的正视结构示意图的部分放大 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换热管中,换热管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呈螺旋形 分布的内螺旋凹槽10,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沿换热管的轴向分布的轴向凹槽20。在图中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改进原有换热管的结构,形成内管壁上 具有内螺旋凹槽10,外管壁上具有轴向分布的轴向凹槽20的换热强化管,从而提高了换热 管的换热效率。具体地,内螺旋凹槽10在换热管的内管壁上呈螺旋形分布,轴向凹槽20在 换热管的外壁上沿换热管的轴线方向纵向分布。换热管的内管壁和外管壁上都分布有凹 槽,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还设置有与轴向凹槽20相交叉的 呈螺旋形分布的外螺旋凹槽30。外螺旋凹槽30是横截面为T形的凹槽,外螺旋凹槽30的 底面至换热管的外表面的距离为0. 5mm至0. 7mm。外螺旋凹槽30的螺旋角为45度。在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设置外螺旋凹槽30,与外管壁上的轴向凹槽20相交,外螺旋 凹槽30的设置,更加增大了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优化 换热效果,在将外螺旋凹槽30设置为T形槽保证了换热面积的同时,将外螺旋凹槽30的凹 槽底面至换热管外表面的距离限制在0. 5mm至0. 7mm,以确保外螺旋凹槽30周围的侧壁的 强度。优选地,外螺旋凹槽30的螺旋角设置为45度,这样容易加工。优选地,轴向凹槽20是横截面为T形的凹槽。轴向凹槽20的底面至换热管的外 表面的距离为0. 5mm至0. 7mm。如图3和图4所示,轴向凹槽20加工成T形凹槽,与常规的矩形槽相比,增大了换 热面积。轴向凹槽20的槽底距换热管的外表面的距离为0. 5mm至0. 7mm时,能在保证换热 面积的同时确保轴向凹槽20的周围的侧壁的强度。优选地,内螺旋凹槽10是横截面为矩形的凹槽。内螺旋凹槽10的螺旋角为45度。 内螺旋凹槽10的深度为0. 4mm至0. 5mm。如图3所示,内螺旋凹槽10为设置在换热管内壁上的凹槽,由于换热管内壁上的 槽不容易加工,故将内螺旋凹槽10设置为矩形凹槽,以降低加工的难度。虽然内螺旋凹槽 的槽深越深,则换热面积越大,但是为了确保换热管自身的机械强度,内螺旋凹槽10的深 度优选为0. 4mm至0. 5mm,在此范围内的换热面积和换热管强度均能达到较优的值。优选 地,内螺旋凹槽10的螺旋角设置为45度,这样容易加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换热管的加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管内结构的加工通过机械加工,将换热管的内光滑表面加工成螺纹槽,槽深0. 4mm至0. 5mm,螺旋角为45度;2、管外结构的加工管外先加工T形的轴向凹槽,槽深0. 5mm至0. 7mm, T形的轴向 凹槽的宽度可以视要求而定;再加工T形的外螺旋凹槽,外螺旋凹槽的螺旋角为45度,槽深 0. 5mm 至 0. 7mm0本技术的换热管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直的换热管主要用于壳管换热 器,管外可以加各种折流板,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弯的换热管可以用于套管,换热管 的弯度可随套管管外结构而变。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前述的换热管。前述的换热管可用于壳管换热器和套管换热器等需要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上,在 空调器的机组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减小空调换热器的体积,实现空调结构的小型化,这 不仅能够降低空调器的生产成本,也便于空调器成品的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本实施例中的 空调换热器使用了前述的换热管,提高了换热能力,从而降低了空调器机组的耗电量,达到 节约能源的目的。另外,采用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可以降低机组的冷媒的灌注量,从而 限制了国内普遍应用的R22制冷剂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换热管以及包括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效 率,节约了能源,并可以减小空调换热器的体积。另外,采用该换热管的空调换热器,可以降 低空调器机组的冷媒的灌注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呈螺旋形分布的内螺旋凹槽(10),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沿所述换热管的轴向分布的轴向凹槽(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呈螺旋形分布的内螺旋凹 槽(10),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沿所述换热管的轴向分布的轴向凹槽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凹槽00)是横截面为T形的 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凹槽OO)的底面至所述换热 管的外表面的距离为0. 5mm至0. 7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上还设置有与所 述轴向凹槽OO)相交叉的呈螺旋形分布的外螺旋凹槽(3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旋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昌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