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多腔迷路耗散式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8041 阅读:3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段多腔迷路耗散式消声器,在壳体两侧端分别安装有前、后端盖,前端盖下部、后端盖上部分别开端口,由前、中、后隔板将壳体空腔分割为第一、二、三、四腔室,进气芯管一侧套装有进气外壳管,其一端端口与前端盖开有端口相对接,固定在前、中、后隔板上,并贯穿第一、二、三腔室截止第四腔室,排气芯管一侧套有进气外壳管固定在前隔板、中隔板、后隔板,并起始于第一腔室穿过第二、三、四腔室截止于后端盖,其端口与后端盖端口相吻合,排气芯管和进气芯管之间有第一芯管固定在前隔板和中隔板上,靠近于进气芯管的后隔板上固定有第二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消减发动机整个转速范围内的排气噪声。(*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消声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分段多腔迷路耗散式消声器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车辆也随之增多,伴随交通发展的同时,汽 车噪声污染也被人们广泛认识。针对汽车噪声的主要来源发动机,结构合理的排气消声器 是降低整车车外噪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现有的消声器结构一般包括进气管、壳体、排 气管等。消声器的种类很多,但究其消声机理,又可以把它们分为六种主要的类型,即阻性 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微穿孔板消声器、小孔消声器和有源消声器。现在 应用最多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就是通过让废气逐级经多孔的挡板削压和吸声材料的吸附, 最后排出到大气中的方式来实现吸声效果。而单一的消声筒的体积和质量又受到汽车车体 的限制,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设 计合理,能够有效地消减发动机整个转速范围内的排气噪声的分段多腔迷路耗散式消声ο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壳体两侧端分别安装有前 端盖、后端盖,前端盖下部、后端盖上部分别开端口,由前隔板、中隔板、后隔板将壳体空腔 分割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四腔室,进气芯管一侧套装有进气外壳管,其一端 端口与前端盖开有端口相对接,固定在前隔板、中隔板、后隔板上,并贯穿第一腔室、第二腔 室、第三腔室截止第四腔室,排气芯管一侧套有进气外壳管固定在前隔板、中隔板、后隔板, 并起始于第一腔室穿过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四腔室截止于后端盖,其端口与后端盖端口 相吻合,排气芯管和进气芯管之间有第一芯管固定在前隔板和中隔板上,靠近于进气芯管 的后隔板上固定有第二芯管。本技术的优点是1、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消减发动机整个转速范围内的排气噪声;2、本技术由于分段连接消声器,降低了高温高压气流对主消声器的冲击,延 长了主消声器的使用寿命。由于迷路的调节作用,使得发动机在高转速下的背压较低,从而 保证了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进气芯管、进气外壳管、吸声层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吸声层、排气外壳管、排气芯管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进气芯管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次消声器芯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由图1-图6可知,本技术在壳体3两侧端分别安装有前端盖2、后端盖7,前 端盖2下部、后端盖7上部分别开端口,由前隔板4、中隔板5、后隔板6将壳体3空腔分割 为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M、第四腔室25,进气芯管11 一侧套装有进气外壳 管12,其一端端口与前端盖2开有端口相对接,固定在前隔板4、中隔板5、后隔板6上,并贯 穿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M截止第四腔室25,排气芯管15 —侧套有进气外壳 管12固定在前隔板4、中隔板5、后隔板6,并起始于第一腔室22穿过第二腔室23、第三腔 室对、第四腔室25截止于后端盖7,其端口与后端盖7端口相吻合,排气芯管15和进气芯 管11之间有第一芯管9固定在前隔板4和中隔板5上,靠近于进气芯管11的后隔板6上 固定有第二芯管10。所述的进气芯管11前后两段部位分别设有孔径不一的多个圆孔20。所述的进气外壳管12与进气芯管11的管壁上装有吸声层13。所述的排气芯管15与排气外壳管14相接部位的管壁上装有吸声层13,排气芯管 15后段部位管壁上开有多个圆孔20。所述的次消声器中次消声器芯管17中间部分开有相同孔径的多个圆孔21。本技术主消声器前端盖2、进气芯管组件1、排气芯管组件8、第一芯管9、第二 芯管10、前隔板4、中隔板5、后隔板6、后端盖7、壳体3。所述的壳体3 —端为进气口,与前 端盖2翻边压紧相连接,并保证其气密性。其中前端盖2与所述的进气芯管组件1相连接, 形成其进气口。所述的壳体3另一端为排气口,与后端盖7翻边压紧相连接,并保证其气密 性。其中后端盖7与所述的排气芯管组件8相连接,形成其排气口。中间部分为扩张室,由 前隔板4、中隔板5、后隔板6分为四个腔,其主要用于消减汽车发动机排气噪声。所述的主消声器进气芯管组件1是由进气芯管11、进气外壳管12、吸声层13组 成。进气芯管组件1起始于前端盖2,其端孔为进气口,贯穿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 三腔室对,截止于第四腔室25。所述的进气芯管11上分布有三处孔径不同的穿孔带,其中 第一处穿孔带外面焊接有进气外壳管12,进气外壳管12与进气芯管11之间安装有吸声层 13,如玻璃丝绵。此处处于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M穿孔带处于第三腔室24。所述的主消声器排气芯管组件8是由排气芯管15、排气外壳管14、吸声层13组 成。排气芯管组件8起始于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M、第四腔室25,截止于后 端盖7,其端孔为排气口。所述的排气芯管15上分布有两处孔径不同的穿孔带,其中第一处 穿孔带处于第二腔室23,第二处穿孔带外面焊接有排气外壳管14,排气外壳管14与排气芯 管15之间安装有吸声层13,如玻璃丝绵。所述的主消声器进气芯管组件1 一直延伸到第四腔室25,这样就使来自于发动机 的排气噪声的高频噪声在第一腔室22被吸收,其余部分继续向下游传播,并在第三腔室M 内产生迷路,即一部分噪声通过管壁上的穿孔进入第三腔室24,另一部分进入第四腔室M 产生共振。所述的第二芯管10固定于后隔板6之上,起始于第三腔室M,截止于第四腔室25。从而使第四腔室25的气体通过第二芯管10返入第三腔室M。在第三腔室M内两路 声波进行相消干涉,从而抵消了大部分中低频噪声。所述的第一芯管9,管壁上有穿孔带, 此处处于第二腔室23。固定于前隔板4和中隔板5之上,起始于第一腔室22,截止于第三 腔室23。从而使第三腔室23的气体通过第一芯管9进入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气流 与声波经过第一芯管9的穿孔带在第二腔室23产生迷路。第二腔室23、第三腔的气体的 一部分进入第一腔,之后返回进入排气芯管15,同时在第二腔室23的气体通过排气芯管15 上的穿孔与从第一腔室22进入的气体相遇,两路声波产生干涉,干涉的结果使中低频噪声 进一步降低,最后由排气芯管组件8的吸声层13将来自于发动机的高频噪声和消声器内产 生的气流再生噪声吸收,从而实现了低频到高频良好的消声效果。 本技术次消声器前端盖16、次消声器芯管17、次消声器壳体18、次消声器后 端盖19。所述的次消声器壳体18 —端为进气口,与次消声器前端盖16翻边压紧相连接,并 保证其气密性。其中次消声器前端盖16与所述的次消声器芯管17相连接,形成其进气口。 所述的次消声器壳体18另一端为排气口,与次消声器后端盖19翻边压紧相连接,并保证其 气密性。其中次消声器后端盖19与所述的次消声器芯管17相连接,形成其排气口。其主 要用于消减汽车发动机排气低频噪声。同时,由于迷路的调节作用,使得发动机尾气经过次 消声器和主消声器分级消压,保证了在高转速下背压较低,从而保证了发动机的动力性和 经济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段多腔迷路耗散式消声器,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3)两侧端分别安装有前端盖(2)、后端盖(7),前端盖(2)下部、后端盖(7)上部分别开端口,由前隔板(4)、中隔板(5)、后隔板(6)将壳体(3)空腔分割为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24)、第四腔室(25),进气芯管(11)一侧套装有进气外壳管(12),其一端端口与前端盖(2)开有端口相对接,固定在前隔板(4)、中隔板(5)、后隔板(6)上,并贯穿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24)截止第四腔室(25),排气芯管(15)一侧套有进气外壳管(12)固定在前隔板(4)、中隔板(5)、后隔板(6),并起始于第一腔室(22)穿过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24)、第四腔室(25)截止于后端盖(7),其端口与后端盖(7)端口相吻合,排气芯管(15)和进气芯管(11)之间有第一芯管(9)固定在前隔板(4)和中隔板(5)上,靠近于进气芯管(11)的后隔板(6)上固定有第二芯管(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段多腔迷路耗散式消声器,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C3)两侧端分别安 装有前端盖O)、后端盖(7),前端盖( 下部、后端盖(7)上部分别开端口,由前隔板G)、 中隔板(5)、后隔板(6)将壳体(3)空腔分割为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 (M)、第四腔室(25),进气芯管(11) 一侧套装有进气外壳管(12),其一端端口与前端盖(2) 开有端口相对接,固定在前隔板G)、中隔板(5)、后隔板(6)上,并贯穿第一腔室(22)、第 二腔室(23)、第三腔室04)截止第四腔室(25),排气芯管(1 一侧套有进气外壳管(12) 固定在前隔板G)、中隔板(5)、后隔板(6),并起始于第一腔室02)穿过第二腔室(23)、第 三腔室(M)、第四腔室0 截止于后端盖(7),其端口与后端盖(7)端口相吻合,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卜范滨王书来张守泉季振林王岩杰姜烈芬栾浩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艾瑞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