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及其机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4363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机及其机壳。所述手机机壳的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受话器单体的受话器腔体,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受话器腔体的后腔相邻且相通的延伸腔体,且所述壳体在所述延伸腔体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向所述壳体外表面的通孔,所述受话器腔体的后腔经由所述延伸腔体及所述通孔与外部空间连通。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增加了延伸腔体,并在其上设置有通向机壳外表面的通孔,使得受话器单体振膜的两边气压相同,保证了受话器单体振动的自由和强度,受话音量大,从而可以降低受话器的输入功率,起到对受话器单体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还可以优化通话接收音质,特别是低频部分,使通话接收音质更悦耳。(*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手机及其机壳
技术介绍
现有的超薄型直板式手机或翻盖式手机,受话器是安装在相对较薄的壳体上。在 这种情况下,手机壳体能留给受话器后腔的高度空间非常有限。如果受话器的后腔为一个 较小的密闭腔体空间,其工作时振膜会受到内部后腔的压强作用而导致振幅减弱,最终导 致受话声音音量偏小。虽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输入功率的方式来提高受话器的音量, 但增加输入功率会导致受话失真及受话器烧坏等问题,且受话器的低频响应会较差。现有技术有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前后均通气的受话器单体组件。例如有 一款Motorola “明”系列手机,其受话器设置在上翻盖上,由于受话器在比较薄的透明上翻 盖上无法做到有后腔体的设计,故其采用前后均通气的受话器单体组件,而将受话器单体 组件镶嵌在壳体上。该方案存在受话器单体组件裸露在外面,容易受到外力而损坏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手机的受话器后腔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当手机机壳较薄时,因 受话器后腔的空间小而导致受话声音音量偏小、音质差的缺陷,提供一种手机的机壳,其具 有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机的机壳,其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受话器单体的受话器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受话器腔体的后腔(41a)相邻且相通的延伸腔体(41b),且所述壳体在所述延伸腔体(41b)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向所述壳体外表面(12b)的通孔(42),所述受话器腔体的后腔(41a)经由所述延伸腔体(41b)及所述通孔(42)与外部空间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机的机壳,其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受话器单体的受话器腔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受话器腔体的后腔(41a)相邻且相通的延伸腔体Glb),且所 述壳体在所述延伸腔体Glb)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向所述壳体外表面(12b)的通孔(42),所述受话器腔体的后腔(41a)经由所述延伸腔体(41b)及所述通孔02)与外部空间 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腔体(41b)是设置在所述 后腔(41a)的一侧的单独的腔体,在所述单独的腔体部位,设置有一个所述通孔0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腔体(41b)包括第一延伸 腔体Glbl)和第二延伸腔体(4让2),分别设置在所述后腔(41a)相对的两侧边,其中所述 第一延伸腔体Glbl)和第二延伸腔体01 )部位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通孔0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腔体(41b)包括第一延伸 腔体Glbl)和第二延伸腔体(4让2),均设置在所述后腔(41a)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延伸 腔体Glbl)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凯航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