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2585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组合在一起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基座及自基座一端延伸的舌板,所述基座设有与第二本体对接的对接面,所述基座还设有自对接面向垂直于舌板延伸方向的方向凹陷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并在收容空间内沿舌板延伸方向滑移以与第一本体相卡固。如此设置,可使电连接器组装简单方便,且使用性能稳定。(*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进行高频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9年3月4日公告的中国技术专利第CN 201204275Y号所揭示的一种USB 3. OA型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与第一导电端子包覆成型的第一本体以及与第二导电端子包覆成型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二本体内的第二固定部以及延伸出第二本体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延伸以收容第二接触部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凹槽,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于凹槽内的凸块。组装时,先将所述第一本体的基部与第二本体沿第一本体厚度方向相向安装在一起,再将组合后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安装入遮蔽壳体内。因所述第二本体的凸块仅仅是镶接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凹槽内,从而容易沿各方向偏移,使得基座与第二本体之间无法相互可靠定位而不利于遮蔽壳体的安装,并且在遮蔽壳体安装的过程中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容易相互移动错位,以致影响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 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组合在一起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基座及自基座一端延伸的舌板,所述基座设有与第二本体对接的对接面,所述基座还设有自对接面向垂直于舌板延伸方向的方向凹陷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并在收容空间内沿舌板延伸方向滑移以与第一本体相卡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本体上设置收容第二本体的收容空间,使得所述第二本体首先沿第一本体的厚度方向安装至第一本体的收容空间内,通过第二本体在收容空间内沿舌板延伸方向滑移与第一本体相卡固,从而使得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沿第一本体的高度方向可靠定位,再将组合后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收容于所述遮蔽壳体内,进而保证了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稳定的组装在一起,使得电连接器使用性能稳定,并且方便组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本体沿第一本体厚度方向安装至第一本体上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第二本体沿舌板延伸方向滑动至与第一本体卡合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图6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是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以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进行插接的USB 3. OA型插座连接器。该对接连接器可以是标准的USB 3. OA型插头连接器(未图示),也可以是标准的USB2. OA型插头连接器(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遮盖于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2以及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3。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本体11及与第一本体11扣持在一起的第二本体12。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第一端子组31及第二端子组32,所述第一端子组31镶埋成型于第一本体11内,所述第二端子组32镶埋成型于第二本体12内。所述第一本体11设有基座111及自基座111 一端向前延伸的舌板112。所述基座111设有沿第一本体11厚度方向与第二本体12对接的对接面113、自对接面113向垂直于舌板112延伸方向的方向凹陷以收容第二本体12的收容空间114、位于收容空间114上下两侧且面向收容空间114的顶壁115及底壁116、连接顶壁115与底壁116并将所述基座111与舌板 112分隔的前壁117以及与前壁117相对应的后壁118。所述顶壁115与所述底壁116相平行。所述顶壁115设有自顶壁115凹陷并与所述收容空间114相连通的凹槽1151。所述底壁116中间断开设有缺口 1161。所述前壁117中部间隔断开设置有用以分隔第二端子组 32的凸块1171。所述第一本体11还设有自基座111底壁116向前延伸的平台1162,所述平台1162与所述前壁117下端之间形成用以将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遮蔽壳体2固持在一起的凹陷部1172。所述收容空间114向后贯穿所述后壁118。所述舌板112设有与所述对接面113相平行的左侧面1121。所述第一端子组31 设有外露于舌板112左侧面1121前端的第一对接部311及垂直延伸出底壁116的第一焊接部312。所述第一对接部311呈平板状贴靠于舌板112上,并且沿舌板112前端边缘上下呈一排设置。所述舌板112上还设有若干位于第一对接部311后端的端子收容槽1122用以收容第二端子组32。所述收容槽1122靠近第一对接部311的一端延伸入舌板112内形成空腔(未图示)。重点参阅图6至图7所示,所述第二本体12设有与第一本体11的对接面113对接的接合面121、分别与第一本体11的底壁116和顶壁115相对应的底面122和顶面123 以及抵持于所述前壁117上的前端面124。所述第二本体12还设有自顶面123向上突出以与所述第一本体11上的凹槽1151相扣持的凸条126以及自底面122向下突出并收容于缺口 1161内的凸台127。所述凸台127设有与所述底壁116相平齐的下表面1271。所述第一本体11上的缺口 1161沿舌板112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台127沿舌板112延伸方向的长度,以使所述凸台127可沿舌板112延伸方向在缺口 1161内移动。所述第二端子组32设有延伸出第二本体12前端面124的第二对接部321及垂直延伸出下表面1271的第二焊接部322。请结合图4所示,安装时先将所述第二本体12沿第一本体11厚度方向安装入第一本体11的收容空间114内。所述第二本体12部分位于所述顶壁115与底壁116之间,所述第二本体12後端向后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114外。所述凸台127收容于缺口 1161内, 且所述凸台127向后抵持在所述缺口 1161后端的后壁118上以防止第二本体12沿前后方向脱离第一本体11。此时所述第二对接部321间隔设置于两两相邻的凸块1171之间且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22内。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接着将所述第二本体12沿舌板112延伸方向在顶壁115与底壁116之间向前滑动,直至所述凸条126与所述凹槽1151相卡扣,所述前端面IM抵顶于所述前壁117上,所述第二对接部321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22内,且所述第二对接部321的末端3210直接进入所述收容槽1122沿舌板112延伸方向突伸入舌板112的空腔 (未图示)内,从而避免需要利用人工手动将所述第二对接部321的末端3210收容于空腔内,进而使得整个流程实现自动化组装。请参阅图2、图6及图7所示,所述遮蔽壳体2遮盖于绝缘本体1上从而将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沿第一本体11厚度方向固定在一起。所述遮蔽壳体2与舌板112之间形成用以收容对接插头(未图示)的收容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组合在一起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基座及自基座一端延伸的舌板,所述基座设有与第二本体对接的对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设有自对接面向垂直于舌板延伸方向的方向凹陷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并在收容空间内沿舌板延伸方向滑移以与第一本体相卡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组合在一起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基座及自基座一端延伸的舌板,所述基座设有与第二本体对接的对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设有自对接面向垂直于舌板延伸方向的方向凹陷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并在收容空间内沿舌板延伸方向滑移以与第一本体相卡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位于收容空间上下两侧且面向收容空间的顶壁与底壁,所述顶壁与底壁相平行,所述第二本体沿第一本体厚度方向安装于收容空间内且位于顶壁与底壁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设有自顶壁凹陷并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的凹槽,所述第二本体设有与所述顶壁相对应的顶面及自顶面向上突伸以与所述凹槽相扣持的凸条。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中间断开设有缺口,所述第二本体与底壁相对应设有底面及自底面向下突出并收容于缺口内的凸台,所述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江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