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18105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器外壳,在壳体(10)的其中一个相向对壁开口上端面上设有下凹插片卡口(15),在壳体(10)的另一个相向对壳壁内侧壁(11)上设有凸出定位块(12),凸出定位块(12)上设有凹向内壁(11)的弧形凹槽(13)。下凹插片卡口15和凹槽13各自对称分布在壳体10的相向对壁中心位置处。既可以采用导电插片卡装在下凹插片卡口上,充分利用电容器内壳空间尺寸;又可将与电容器内芯连接的导电引针电极或导电线从弧形凹槽处导向引出至电容器外壳外,而下凹卡口可以作为环氧灌封的定量控制基础线,根据实际需求情况灵活使用同样的电容器外壳满足不同的产品使用需求。(*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容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封装电容器中内芯的外壳。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容器中,结构通常包括壳体、导电片和填充料,电容器芯子设于壳体的内 腔中,导电片的端脚与电容器芯子端面的喷金层相焊接,壳体内腔、电容器芯子和导电片的 端脚之间设置有环氧树脂的填充料,上述结构的电容器通常存在着将导电片的端脚与电 容器芯子两侧的喷金层焊接时,难以保证两导电片的上端水平高度相互平行,给芯子固定 带来困难;同时在固定芯子时,一般通过人工加装垫块来保持两侧精度间距及保持两导电 片的垂直、凭操作人员的经验及目测和手工调节等人为因素保证,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也不利于生产产品质量的保证控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缺陷。公告日为2008年4月16日的授权专利号ZL200720051743. 7公开了一种便于安装 的电容器,包括壳体、电容器芯子、导电插片和填充料,电容器芯子设于壳体的内腔,所述壳 体内腔的两侧分别设有定位槽,导电插片的插脚插接在定位槽上并与电容器芯子电连接, 壳体内腔、电容器芯子和导电插片插脚之间设置有填充料,该结构的电容器,由于在壳体的 内侧设置有定位槽,导电插片的插脚直接插入定位槽内定位,即可保证两导片的上端水平 高度相同及相互平行,方便了芯子的固定。不过此结构因定位槽设置在仍存在着壳体底部, 导致需要将导电插片设计更长的引电脚,且占用了较多的壳体内部空间,使得电容器产品 本身体积加大,并且同时给环氧的灌封使用量提加了用料量,不利于生产成本的控制等缺 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电容器外壳在进行安装导电片时候难以保证两导电片的 上端水平高度相互平行,给芯子固定带来困难;同时在固定芯子时,难以保证导电片的垂直 安装,操作麻烦,安装质量差等现状而提供的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操作效率高的电容 器外壳。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容器外壳,包 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其中一个相向对壁开口上端面上设有下凹插片卡口,在壳体 的另一个相向对壳壁内侧壁上设有凸出定位块,凸出定位块上设有凹向内壁的凹槽。配合 卡口设计的电容器的导电插片在与电容器内芯焊接后可以轻松的卡装在下凹卡口上,不会 松脱,同时定位简单、快捷,安装后的电容器导电插片平行性及垂直性高,再经过环氧灌封 后,使得更加牢固的固定在电容器外壳上;并且能充分的利用电容器内壳空间尺寸,不会因 为导电插片的装入而占用较多的电容器外壳内空间尺寸;使得操作更加生产方便、快捷。另 外也还可以将与电容器内芯连接的导电引针电极或导电线从凹槽处导向引出至电容器外 壳外,根据实际需求情况灵活使用同样的电容器外壳满足不同的产品使用需求。作为优选,所述的凹槽为弧形。既可方便灌封环氧又可以用来导向固定电缆线引出ο作为优选,所述的下凹插片卡口在壳体的两对壁中心位置处。整体协调一致,既达 到良好的电绝缘隔离又可以保持电容器本身的整体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的凸出定位块其从壳体开口上端面处向下的总高度为2…6mm。在 起到固定导向作用的基础上,不占用电容器外壳的内部空间尺寸,保证电容器外壳本身的 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作为优选,所述的凹槽在壳体的两对壁中心位置处。整体协调一致,既达到良好的 电绝缘隔离又可以,保持电容器本身的整体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的下凹插片卡口两侧在壳体内侧壁上设有凸出定位条。定位固定 导电插片,提高卡装的导电插片的平行性和垂直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配合卡口设计的电容器的导电插片在与电容器内芯焊 接后可以轻松的卡装在下凹卡口上,不会松脱,同时定位简单、快捷,安装后的电容器导电 插片平行性及垂直性高,再经过环氧灌封后,使得更加牢固的固定在电容器外壳上;并且能 充分的利用电容器内壳空间尺寸,不会因为导电插片的装入而占用较多的电容器外壳内空 间尺寸;使得操作更加生产方便、快捷。另外也还可以将与电容器内芯连接的导电引针电极 或导电线从凹槽处导向引出至电容器外壳外,此时下凹卡口可以作为环氧灌封的定量控制 基础线,根据实际需求情况灵活使用同样的电容器外壳满足不同的产品使用需求。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容器外壳从开口方向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是本技术电容器外壳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图1的仰视图。图4是图1的中加设有凸出定位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电容器外壳,包括壳体10,在壳体10的其中一个相向 对壁开口上端面上开有下凹插片卡口 15 (见图3),下凹插片卡口 15下凹高度为1.2mm,在 壳体10的另一个相向对壳壁内侧壁11上连接有凸出定位块12,在凸出定位块12上开有凹 向内壁11的弧形凹槽13。下凹插片卡口 15和凹槽13各自对称分布在壳体10的相向对壁 中心位置处。凸出定位块12其从壳体开口上端面处向下的总高度为3mm (见图2)。实施例2:下凹插片卡口 15两侧在壳体内侧壁上连接有凸出定位条16(见图4),定位条的 突出厚度与导电插片的插脚厚度相同,其他同实施例1相同。使用时,将配合卡口设计的电容器的导电插片在与电容器内芯焊接后可以轻松的 卡装在下凹插片卡口 15上,不会松脱,再经过环氧灌封后,使得更加牢固的固定在电容器 外壳上;而当需要使用导电引针电极或导电线作为导电连接时,也还可以将与电容器内芯 连接的导电引针电极或导电线从凹槽13处导向引出至电容器外壳外,根据实际需求情况 灵活使用同样的电容器外壳满足不同的产品使用需求。权利要求1.一种电容器外壳,包括壳体(10),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的其中一个相向对壁开 口上端面上设有下凹插片卡口(15),在壳体(10)的另一个相向对壳壁内侧壁(11)上设有 凸出定位块(12),凸出定位块(12)上设有凹向内壁(11)的凹槽(13)。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13)为弧形。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凹插片卡口(15)在壳体 (10)的两对壁中心位置处。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出定位块(12)从壳体开 口上端面处向下的总高度为2⑴6mm。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13)在壳体 (10)的两对壁中心位置处。6.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凹插片卡口(15)两 侧在壳体内侧壁上设有凸出定位条(16)。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器外壳,在壳体(10)的其中一个相向对壁开口上端面上设有下凹插片卡口(15),在壳体(10)的另一个相向对壳壁内侧壁(11)上设有凸出定位块(12),凸出定位块(12)上设有凹向内壁(11)的弧形凹槽(13)。下凹插片卡口15和凹槽13各自对称分布在壳体10的相向对壁中心位置处。既可以采用导电插片卡装在下凹插片卡口上,充分利用电容器内壳空间尺寸;又可将与电容器内芯连接的导电引针电极或导电线从弧形凹槽处导向引出至电容器外壳外,而下凹卡口可以作为环氧灌封的定量控制基础线,根据实际需求情况灵活使用同样的电容器外壳满足不同的产品使用需求。文档编号H01G2/10GK201868249SQ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器外壳,包括壳体(10),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 的其中一个相向对壁开口上端面上设有下凹插片卡口(15),在壳体(10)的另一个相向对壳壁内侧壁(11)上设有凸出定位块(12),凸出定位块(12)上设有凹向内壁(11)的凹槽(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才明贾德星刘宝风陈学燕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新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