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08486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其包含一滑动板以及一推顶单元。滑动板设有具弧形轨迹的一第一导轨。推顶单元呈现L形状,其一端设有一第一连接杆,且容置于第一导轨,另一端设有一旋转件,并于邻近L形状转折处设有一枢轴,其中旋转件设置于容置电源模组的容置槽的底部。当滑动板受外力沿一方向移动时,带动第一连接杆沿第一导轨的轨迹下降,使旋转件以枢轴为中心旋转向上顶出,进而达到顶出电源模组的目的。上述顶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可避免因原件磨损而导致的顶出功能失效,并且可降低顶出时所需的操作力。(*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顶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推顶单元的顶 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使用电源模组的电子装置,其取出电源模组的方式各有不同。部份是 仅于电源模组外部与壳体分界线处设置约为指头大小的凹槽,使固定电源模组用的锁具解 锁后,方便使用者取出电源模组。另有于电源模组至少一侧设置具斜度的导块,再于组装电 源模组的槽部壁上,相对此导块的位置设置一拨杆,此拨杆连接外部的一操作处。当操作以 一方向直线移动时,拨杆随之进行同方向的直线移动。当拨杆以直线进行的方式扫掠到导 块时,因导块具有斜度,故电源模组将随着导块位置越较拨杆低,越被拨杆向上顶出。藉由 拨杆、导块以及操作处以形成的顶出机构中,其顶出的行程,导块的斜度以及拨杆直线移动 的距离形成三角函数关系。即,操作处在有限的空间的直线移动下,导块的斜度必须越大才 得以顶出电源模组,但也同时代表操作处的施力必须大于顶出力才可以顶出电源模组,且 此种机构容易因导块斜度的磨损而使顶出功能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出装置及其 电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操作费力且容易失效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顶出装置,其包含一滑动板以及一推顶单元。滑 动板可沿一方向滑动,且设有具弧形轨迹的一第一导轨。推顶单元一端设有一第一连接杆, 另一端设有一旋转件。第一连接杆设于第一导轨内,当滑动板滑动时,第一连接杆沿着第一 导轨的弧形轨迹下降移动导轨。其中,顶出装置还包含一操作部,用以受外力时带动滑动板沿一方向滑动。其中,推顶单元呈现L形状,且于邻近L形状转折处设置有一枢轴。其中,旋转件具有一顶出部,且此顶出部远离枢轴的一端向上延伸有一斜面,用以 顶出物品。其中,第一连接杆凸出推顶单元的一端还包含一防脱部,用以防止第一连接杆滑 出第一导轨。根据本技术的目的,再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一主机本体、一顶出装置、 一输入模组、一显示器、一处理模组以及一电源模组。其中,主机本体包含一壳体。顶出装 置包含一滑动板以及一推顶单元,且滑动板以及推顶单元置于壳体内。且滑动板设有具弧 形轨迹的一第一导轨。推顶单元一端设有一第一连接杆,另一端设有一旋转件。第一连接 杆设于第一导轨内,当滑动板滑动时,第一连接杆沿着第一导轨的弧形轨迹移动。输入模组 设置于壳体上,用以提供一输入讯号。显示器连接壳体,用以显示一画面。处理模组设置于 壳体内,且电性连接输入模组以及显示器,以处理此输入讯号以及控制显示器的显示画面。3其中,壳体包含一容置槽以及一第一开口。容置槽用以容置电源模组,第一开口设 置于容置槽的底部,旋转件藉由此第一开口连通容置槽,并接触电源模组。其中,推顶单元呈现L形状,且于邻近L形状转折处设置有一枢轴。其中,顶出装置还包含一操作部以及一固定片。而壳体还包含一第二开口。操作 部设置于壳体外,并穿过第二开口连接滑动板,用以受力时带动滑动板。固定片设置于顶出 部下方,用以固定枢轴于壳体。其中,顶出部远离枢轴的一端向上延伸有一斜面,电源模组接触斜面最高处,并下 压顶出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顶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其可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1)此顶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藉此由连接杆与导轨的搭配使用,可避免因原件磨 损而导致的顶出功能失效。(2)此顶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通过L形状推顶单元的两端各设置连接杆跟旋转件 的结构,再利用力矩原理可降低顶出时所需的操作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组装于壳体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组装于壳体的前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组装于壳体的后视示意图;图6a为本技术的退出电源模组的示意图;以及图6b为本技术的装置电源模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顶出装置; 2 滑动板21 第一导轨;211 第一限位处;212 第二限位处;22 第二连接杆;23:操作图标;3:推顶单元;31:第一连接杆;311:第一连接部;312 第二连接部;32 顶出部;321 斜面;33:枢轴;34:旋转件; 35:防脱部;4:容置槽;41:第一开口;40:电源模组; 5:壳体;51:第二开口; 52:侧壁;53 第二导轨; M 操作孔;531:第三定位处;6:操作部;以及8:固定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技术的顶出装置及其电子装置的实施例,为 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请参阅图1以及图2,其为第一实施例示意图以及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组装 于壳体示意图。图中,顶出装置1包含一滑动板2以及一推顶单元3。滑动板2可沿一方向 直线移动,并具有弧度轨迹的一第一导轨21。第一导轨21具有一第一限位处211以及一第 二限位处212,其中,第一限位处211高于第二限位处212。推顶单元3呈现L形状,其一端 设置有一第一连接杆31,此第一连接杆31穿入第一导轨21内,并沿着第一导轨21的轨迹 移动。推顶单元3的另一端设有一旋转件34,其包含一顶出部32以及一斜面321。推顶单 元3并于邻近L形状弯折处设有一枢轴33。当滑动板2沿一方向移动进行开启时,第一滑 轨21限制第一连接杆31由第一限位处211移动至第二限位处212,藉此第一连接杆31带 动旋转件;34移动,并以枢轴33为中心旋转,使旋转件34向上顶出。其中,滑动板2上可设 置一操作图标23,其透过壳体5上的一操作孔M展示于外。且操作孔M的大小,需为可 使操作者容易拉动滑动板2的大小。操作孔M的设置位置只要能够配合滑动板2的配置, 且为适合使用者操作之处即可。于本实施例中,将操作孔M设置于壳体5外侧壁上(如图 2所示),而电源模组40 (图中未示出)设置于壳体5下方。当滑动板2拉动后,顶出装置 1呈顶出状态(如图1所示),电源模组40可由壳体5下方退出。但实际实施时,并不限于 此。藉此设置,操作者可直接拉动滑动板2以操作顶出装置1。于本实施例中,操作图标23 可为凸起状或是凹陷状的任何标示图案。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5。其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的 第二实施例组装于壳体的前视示意图以及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组装于壳体的后视示 意图。图3中,第一连接杆31除了直接设置于推顶单元3的一端外,还可如图所示,通过一 第一连接部311连结推顶单元3的一端。当关闭时第一连接杆31会移动至第一限位处211 处,而开启时第一连接杆31会移动第二限位处212处。于本实施例中,以开启状态表示。另 外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31凸出推顶单元3的一端还设有一防脱部35,用以防止第一连 接杆31滑出第一导轨21。再者,本实施例中还包含一操作部6,该操作部6可直接设置于 滑动板2上,或是如本实施例所示,透过一第二连接部312间接连接滑动板2。藉由操作部 6的设置,可使操作者更容易拉动滑动板2,进而操作顶出装置1。在本实施例中,顶出部32 还具有向上延伸的一斜面321。其中滑动板2还可包含一第二连接杆22,其余部分与第一 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如图3以及图4所示,此实施例中,壳体5相对于设置滑动板2之处具有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滑动板及一推顶单元,所述滑动板具有弧形轨迹的一第一导轨;所述推顶单元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连接杆,而另一端设有一旋转件,所述第一连接杆沿着所述第一导轨的弧形轨迹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立群
申请(专利权)人:精英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