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MOS电压倍增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06750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CMOS电压倍增电路,它包括第一CMOS开关模块、第二CMOS开关模块、第一、第二储能电容和一输出电容,所述第一CMOS开关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七PMOS管以及第一至第四NMOS管,所述第二CMOS开关模块包括第八至第十四PMOS管以及第五至第八NMOS管。本发明专利技术PMOS管和NMOS管具有相反的开关工作特性,并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在互补的两相时钟信号控制下通过控制PMOS管或NMOS管的开启/关断对第一、第二储能电容进行充放电,从而在输出端产生稳定的两倍于输入参考电压的电压,达到在减少电路成本和功耗的前提下,满足电路性能需要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尤其涉及一种CMOS电压倍增电路
技术介绍
在电源管理电路及一些低电压应用环境中,为了减少电路的成本和功耗,电源电 压都比较低。但有时电路需要较高的电压才能达到一定的性能,因此,如何在一个较低的电 源电压环境下产生一个高于电源电压且两倍于输入参考电压的电压,是当今业内人士急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CMOS电压倍增电路,以 实现在较低的电源电压环境下,产生两倍于输入参考电压的电压,从而在减少电路成本和 功耗的前提下,满足电路性能需要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CMOS电压倍增电路,它包括第一 CMOS开关模块、第二 CMOS开 关模块、第一、第二储能电容和一输出电容,所述第一 CMOS开关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七PMOS管以及第一至第四NMOS管,其中, 所述第一至第四NMOS管的源极相连至地,所述第一 NMOS管和第一 PMOS管的漏极和栅极分 别相连,该第一 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 PMOS管的漏极连接,并接收一外部参考电压,该 第二 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连接,该第二、第三PMOS管的源极相连,该第 三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 P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 NMOS管和第四PMOS管的栅极 相连,并接收第一时钟信号,该第二 NMOS管和第五PMOS管的漏极相连,该第五PMOS管的源 极和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连接,其栅极与所述第一 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PMOS 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相连至一外部电源;所述第三NMOS管和第六PMOS管 的栅极相连至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极,它们的漏极相连至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该第四 N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漏极连接,该第七PMOS管的源极输出一倍增电压;所述第二 CMOS开关模块包括第八至第十四PMOS管以及第五至第八NMOS管,其 中,所述第五至第八NMOS管的源极相连至地,所述第五NMOS管和第八PMOS管的漏极相连 至所述第十二 PMOS管的栅极,它们的栅极相连至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PMOS 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九PMOS管的漏极连接,并接收所述外部参考电压,该第九PMOS管的栅极 与所述第十PMOS管的漏极相连至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该第九、第十PMOS管的源极相 连,该第十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八P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和第十一 PMOS 管的栅极相连,并接收第二时钟信号,该第六NMOS管和第十二 PMOS管的漏极相连,该第 十二 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十一 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一 P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 十三PMOS管的源极相连至所述外部电源;所述第七NMOS管和第十三PMOS管的栅极相连至 所述第十二 PMOS管的漏极,它们的漏极相连至所述第一 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NMOS管 的栅极与所述第七NMOS管的漏极连接,其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第十四PMOS管的漏极以及3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漏极连接, 其源极与该第七PMOS管的源极连接,并输出所述倍增电压;所述第一储能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 PMOS管的漏极和第二 PMOS管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二储能电容连接在所述第八PMOS管的漏极和第九PMOS管的源极之间;所述输出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在上述的CMOS电压倍增电路中,所述第一时钟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的电平互补。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通过设计对称的第一、第二 CMOS开关模 块,利用CMOS器件中PMOS管和NMOS管相反的开关工作特性,并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 变的特性,在互补的两相时钟信号控制下通过控制PMOS管或NMOS管的开启/关断对第一、 第二储能电容进行充放电,从而在输出端产生稳定的两倍于输入参考电压的电压,使得在 减少电路成本和功耗的前提下,满足电路性能需要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可应用于电源管理电路, 也可应用于低电源电压电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CMOS电压倍增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各关键节点的输入、输出电压信号的波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即一种CMOS电压倍增电路,它包括第一 CMOS开关模块、第二 CMOS开关模块、第一、第二储能电容Cl、C2和一输出电容Co。第一 CMOS开关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七PMOS管Pl至P7以及第一至第四NMOS管附 至N4,其中,第一至第四NMOS管m至N4的源极相连至地GND ;第一 NMOS管附和第一 PMOS管Pl的漏极和栅极分别相连,第一 PMOS管Pl的源 极和第二 PMOS管P2的漏极连接,并接收一外部参考电压Vref ;第二 PMOS管P2的栅极与第三PMOS管P3的漏极连接,第二、第三PMOS管P2、P3 的源极相连,第三PMOS管P3的栅极与第一 PMOS管Pl的栅极连接;第二 NMOS管N2和第四PMOS管P4的栅极相连,并接收第一时钟信号CLK,第二 匪OS管N2和第五PMOS管P5的漏极相连;第五PMOS管P5的源极和第四PMOS管P4的漏极连接,其栅极与第一 PMOS管Pl 的漏极连接;第四PMOS管P4的源极与第六PMOS管P6的源极相连至一外部电源VDD ;第三NMOS管N3和第六PMOS管P6的栅极相连至第五PMOS管P5的漏极,它们的 漏极相连至第四NMOS管N4的栅极;第四NMOS管N4的漏极与第七PMOS管P7的漏极连接,第七PMOS管P7的源极输 出一倍增电压Vout。第二 CMOS开关模块包括第八至第十四PMOS管P1’至P7,以及第五至第八NMOS 管Ni,至N4,,其中,第五至第八NMOS管ΝΓ至N4,的源极相连至地GND ;第五NMOS管ΝΓ和第八PMOS管P1,的漏极相连至第十二 PMOS管P5,的栅极,它 们的栅极相连至第四NMOS管N4的栅极,第八PMOS管ΡΓ的源极和第九PMOS管P2’的漏 极连接,并接收外部参考电压Vref;第九PMOS管P2’的栅极与第十PMOS管P3’的漏极相连至第四NMOS管N4的漏极, 第九、第十PMOS管P2’、P3’的源极相连,第十PMOS管P3’的栅极与第八PMOS管P1’的栅 极连接;第六NMOS管N2’和第i^一 PMOS管P4’的栅极相连,并接收第二时钟信号CLKN,第 六NMOS管N2’和第十二 PMOS管P5’的漏极相连;第十二 PMOS管P5,的源极和第i^一 PMOS管P4,的漏极连接,第i^一 PMOS管P4’ 的源极与第十三PMOS管P6’的源极相连至外部电源VDD ;第七NMOS管N3’和第十三PMOS管P6’的栅极相连至第十二 PMOS管P5’的漏极, 它们的漏极相连至第一 PMOS管Pl的栅极;第八NMOS管N4’的栅极与第七NMOS管N3’的漏极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三、第 十四PMOS管P3、P14的漏极以及第七PMOS管P7的栅极连接;第十四PMOS管P7’的栅极与第七PMOS管P7的漏极连接,其源极与该第七PMOS 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CMOS电压倍增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第一CMOS开关模块、第二CMOS开关模块、第一、第二储能电容和一输出电容,所述第一CMOS开关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七PMOS管以及第一至第四NMOS管,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NMOS管的源极相连至地,所述第一NMOS管和第一PMOS管的漏极和栅极分别相连,该第一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并接收一外部参考电压,该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连接,该第二、第三PMOS管的源极相连,该第三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和第四PMOS管的栅极相连,并接收第一时钟信号,该第二NMOS管和第五PMOS管的漏极相连,该第五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连接,其栅极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相连至一外部电源;所述第三NMOS管和第六PMOS管的栅极相连至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极,它们的漏极相连至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该第四N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漏极连接,该第七PMOS管的源极输出一倍增电压;所述第二CMOS开关模块包括第八至第十四PMOS管以及第五至第八NMOS管,其中,所述第五至第八NMOS管的源极相连至地,所述第五NMOS管和第八PMOS管的漏极相连至所述第十二PMOS管的栅极,它们的栅极相连至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九PMOS管的漏极连接,并接收所述外部参考电压,该第九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PMOS管的漏极相连至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该第九、第十PMOS管的源极相连,该第十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八P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和第十一PMOS管的栅极相连,并接收第二时钟信号,该第六NMOS管和第十二PMOS管的漏极相连,该第十二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十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一P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三PMOS管的源极相连至所述外部电源;所述第七NMOS管和第十三PMOS管的栅极相连至所述第十二PMOS管的漏极,它们的漏极相连至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N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七NMOS管的漏极连接,其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第十四PMOS管的漏极以及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四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漏极连接,其源极与该第七PMOS管的源极连接,并输出所述倍增电压;所述第一储能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和第二PMOS管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二储能电容连接在所述第八PMOS管的漏极和第九PMOS管的源极之间;所述输出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园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