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动矩阵驱动的垂直排列液晶显示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87870 阅读:3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被动矩阵驱动的垂直排列液晶显示屏,它的结构包括透明面板、排列涂层、垂直结构液晶层、偏光片、驱动电路电极、背光片、驱动电路控制板等,其中透明面板、排列涂层、垂直结构液晶层和驱动电路控制板等依次重叠组合连接成为一体,背光片附在此组合外侧,偏光片附在透明面板上,驱动电路控制板与驱动电路电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垂直排列液晶技术方案应用在被动矩阵显示屏上,以实现超高对比度、宽视角、宽温应用等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显示屏特别适合应用到汽车系列的产品当中。(*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信息显示屏
,尤其涉及一种被动矩阵驱动的垂直排列液 晶显不屏。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被动矩阵驱动的显示屏内所含液晶的排列方式为水平排列,而通过技 术手段外加电场后其液晶的排列方式可以由水平排列变化为垂直排列。这种改变液晶的排 列方式的技术已被广泛采用在一般的被动矩阵显示屏上,但此技术缺陷在于其对比度一般 约为100 1或以下,这使得有时候对于在对比度上有较高要求的产品,例如汽车仪表板等 就显得并不实用。造成对比度低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液晶排列,在关态和被动矩阵驱动时的非选状 态下,其液晶分子多以水平方式排列,此排列方式由于延迟量大于零,入射光线经过液晶层 时会被液晶分子改变偏振方向,改变辐度视入射光线之波长而定,即不同波长的入射光经 过液晶分子后会形成不同的偏振方向,改变偏振方向后的入射光在通过第二片偏光片时不 会被完全吸收,即形成暗态之漏光,此暗态漏光即是造成传统液晶排列对比度低的主要原 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备极高对比度、宽视角、 及宽温应用的新型液晶显示屏。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被动矩阵驱动的垂直排列液晶显示屏,包括面偏光片、面透明面板、底透明面 板、面驱动电路电极、底驱动电路电极、面排列涂层、上胶框、下胶框、底排列涂层、垂直结构 液晶层、底偏光片、驱动电路控制板、背光片。面偏光片、面透明面板、面驱动电路电极、面排列涂层依次连接;底排列涂层、底驱 动电路电极、底透明面板、底偏光片依次连接;底驱动电路电极的长度长于面驱动电路电 极,底透明面板的长度长于面透明面板;面透明面板和底透明面板均有透明电极。垂直结构液晶层设于面透明面板、面驱动电路电极、面排列涂层和底排列涂层、底 驱动电路电极、底透明面板之间的空间中,垂直结构液晶层的上下表面分别由上胶框和下 胶框进行封闭;垂直结构液晶层与面排列涂层和底排列涂层形成一夹角(预倾角),以保证 外加电场时液晶分子以一致的方式倾斜,夹角(预倾角)范围为80°至90°。同时垂直结构液晶层垂直于面透明面板和底透明面板,这样,在关态和被动矩阵 驱动时的非选状态下,液晶分子将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式排列,此时垂直结构液晶层的 延迟量为零或接近于零。另外,驱动电路控制板与底驱动电路电极连接,设于底驱动电路电极左侧面的底 部,驱动电路控制板能够用驱动芯片代替。背光片设在底偏光片的右侧,同时也可将背光片设在面偏光片的左侧。底偏光片和面偏光片的吸收轴为正交,由于垂直结构液晶层的延迟量为零(或接近于零),入射光线在通过时液晶分子并不会对偏光状态作任何改变,所以面偏光片和底偏 光片为正交时,可将大部分的入射光线吸收,形成暗态。相对的,在选择状态时,由于液晶分子被电场驱动,偏离垂直状态,延迟量增大,它 可对入射光线的偏光状态作出调整,形成亮态。由于对比度的定义为明态亮度暗态亮度, 所以当暗态亮度极低时,对比度可达到极高至无限大的数值。而且,暗态时液晶分子的垂直(或接近垂直)排列状态,并不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 改变,所以即使在不同温度下,液晶显示屏的对比度仍然可以维持极高的数值,进而实现了 宽温应用。另外,面偏光片和底偏光片可根据需要连接补偿膜,补偿膜为光学补偿膜,或1/4 波长补偿膜等。补偿膜的用途为在入射角为非垂直角时作出光学补偿,补偿膜之分子结构大致为 碟形,可细分为单轴延伸(nx = ny > nz)及双轴延伸(ny > nx > nz)两种。当入射角为 非垂直角时,补偿膜分子之剖面与液晶分子之剖面大致为正交,所以延迟量能相互抵销,形 成暗态,由于入射角为非垂直时仍能维持暗态,故此能实现宽视角的应用。而除了背光源外,本技术也可利用周围光源实现目的,具体为,在底透明面板 左侧加一层半透半反射层,以及在加在两个偏光片上的光学补偿膜基础上再加上下各一层 的1/4波长补偿膜,面偏光片的1/4波长补偿膜与面偏光片的吸收轴成45°角,其作用是 产生圆偏振光,当周围光源通过面偏光片及其1/4波长补偿膜后,即产生圆偏振光,而垂直 排列液晶层不会对圆偏振光产生任何改变,当此圆偏振光反射回原入射方向的1/4补偿膜 时,偏光方式会变回线性方式并与面偏光片的吸收轴平行,即面偏光片会将反射回来之光 线完全吸收,进而形成暗态。至于底偏光片多加的一层1/4波长补偿膜,其光轴要与面偏光片的1/4波长补 偿膜为正交,以及要满足与底偏光片的吸收轴成45°角,当周围环境变暗而需要点亮光源 时,光线经过底偏光片及其1/4波长补偿膜后,也会产生圆偏振光,而此圆偏振光经过垂直 排列液晶层及面偏光片的1/4波长补偿膜后,变回线性偏振光,而被面偏光片吸收,形成暗 态,同样亮态时,液晶以倾斜方式排列,背光经底偏光片及其1/4波长补偿膜形成的圆偏振 光,经过垂直排列液晶层(此时为倾斜排列)及面偏光片的1/4波长补偿膜,将不会被面偏 光片完全吸收,形成亮态。本技术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屏,实现了超高的对比度,同时具备宽视角,以及宽温应 用,能克服现存显示屏对比度低的技术瓶颈,不论在高低温及室温下皆能够保证显示屏应 用的可靠性,拥有良好的扩展性,可更多的满足环保及省电的要求,具备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被动矩阵驱动的垂直排列液晶显示屏,结构包括面偏光片2、面 透明面板1、面驱动电路电极3、面排列涂层4、上胶框19、垂直结构液晶层5、下胶框20、底 排列涂层对、底驱动电路电极23、底透明面板21、底偏光片7、驱动电路控制板6、背光片8。垂直结构液晶层5设于面透明面板1、面驱动电路电极3、面排列涂层4和底排列 涂层对、底驱动电路电极23、底透明面板21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垂直结构液晶层5的上下 表面分别由上胶框19和下胶框20进行封闭,此外垂直结构液晶层5垂直于面透明面板1 和底透明面板21,面透明面板1和底透明面板21均有透明电极。面偏光片2、面透明面板1、面驱动电路电极3、面排列涂层4依次连接;底排列涂 层对、底驱动电路电极23、底透明面板21、底偏光片7依次连接;底驱动电路电极23的长 度长于面驱动电路电极3,底透明面板21的长度长于面透明面板1,以便方便设置驱动电路 控制板6,驱动电路控制板6与底驱动电路电极23连接,设于底驱动电路电极23左侧面的 底部,驱动电路控制板6能用驱动芯片代替。另外,背光片8设在底偏光片7的右侧,同时,背光片8也能够设在面偏光片2的 右侧。面偏光片2和底偏光片7能够连补偿膜,补偿膜为光学补偿膜或1/4波长补偿膜 等,补偿膜的分子为碟形结构。其中面偏光片2及底偏光片7的吸收轴为正交,垂直结构液晶层5中的液晶分子 排列的方式大致为垂直排列,垂直结构液晶层5与面排列涂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被动矩阵驱动的垂直排列液晶显示屏,包括面偏光片(2)、面透明面板(1)、面驱动电路电极(3)、面排列涂层(4)、上胶框(19)、下胶框(20)、底排列涂层(24)、底驱动电路电极(23)、底透明面板(21)、底偏光片(7)、驱动电路控制板(6)、背光片(8),其特征在于有垂直结构液晶层(5)设于面透明面板(1)、面驱动电路电极(3)、面排列涂层(4)和底排列涂层(24)、底驱动电路电极(23)、底透明面板(21)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垂直结构液晶层(5)的上下表面分别由上胶框(19)和下胶框(20)进行封闭,同时垂直结构液晶层(5)与面排列涂层(4)和底排列涂层(24)形成一夹角,夹角范围为80°至90°,此外垂直结构液晶层(5)垂直于面透明面板(1)和底透明面板(21),其中:面偏光片(2)、面透明面板(1)、面驱动电路电极(3)、面排列涂层(4)依次连接;底排列涂层(24)、底驱动电路电极(23)、底透明面板(21)、底偏光片(7)依次连接;底驱动电路电极(23)的长度长于面驱动电路电极(3),底透明面板(21)的长度长于面透明面板(1);驱动电路控制板(6)与底驱动电路电极(23)连接,设于底驱动电路电极(23)左侧面的底部;另外,背光片(8)设在底偏光片(7)的右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汉华
申请(专利权)人:精电河源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