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支绍华专利>正文

一种液压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72274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缓冲器,属于缓冲器技术领域。该液压缓冲器包括外缸体、置于所述外缸体腔室内部的内缸体、与所述外缸体螺纹连接并与内缸体紧密连接的底座、置于所述外缸体腔室的上部的密封装置以及活塞和活塞连杆。所述底座内设有喷油通道,所述活塞下部的内腔中的液体流经喷油通道进入外腔,所述外腔内的液体经内缸体上部的内缸喷油孔进入内腔。所述底座内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用于调节内腔或外腔中的油流经底座时的过流面积,进而调节了该液压缓冲器的承载面积。该液压缓冲器的结构简单,加工成本降低,同时解决了现有的液压缓冲器存在着承载压力不可调节,缓冲压力不稳定和漏油的问题,适用于大型冲压锻造液压机械场合。(*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缓冲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缓冲器
技术介绍
缓冲器用以缓冲冲击产生的振动及噪声,在自动化机械作业中可减少震动及噪 音,将移动中物体所产生之动能转换为热能并释放于大气中,在动作中将物体平衡有效的 停止,广泛应用于的大型冲压锻造加工场合。目前缓冲器普遍采用气压以及液压缓冲器,特 别是液压缓冲器在很多液压机械中应用很多。液压缓冲器由缸体、缸盖、活塞及液压油组 成,其中活塞通过缸盖密封滑动的安装于缸体上,该活塞与缸体间形成的内腔室容置有液 压油,内腔室与油箱之间分别设有泄油通道,一个泄油通道用于在该活塞受外力冲压后缓 冲泄油作用,第二泄油通道用于在外力消失活塞恢复的作用,当轴心受外力冲击将带动活 塞挤压内管之液压油,液压油受压后将由内管之排油孔一一排出,同时由内管排出之液压 油也由内管之回油孔回流到内管;当外力消失时,弹簧将活塞弹回始点等待下次的动作。依 此原理,液压缓冲器将能把移动中的物体平衡有效的停止。由于液压缓冲器在工作中较易 产生漏油现象,从而使得减震性能大大下降,使用寿命也随之缩短。中国专利CNM74805Y公开一种可提升效率的改良油压缓冲器,该液压缓冲器包 括一外管、一内油压缸、一心轴、一活塞头及一蓄压海绵。所述活塞头为锥状活塞头,内油压 缸在活塞头的两端各设一个排油孔,锥状活塞头经过排油孔时,排油孔面积呈递减变化,因 此油压缓冲器受力后可在较小、且平均的抵抗力下,使动作停止。但是该液压缓冲器上下腔 室之间的油液是通过一个设置在阀孔内的逆止钢珠的实现通断的。该逆止钢珠设置于一阀 孔中,由于逆止钢珠可以使内油压缸的油液呈通过和不通过的切换关系,要求放置该逆止 钢珠的阀孔内表面的加工精度很高,该液压缓冲器的加工成本提高。同时,该液压缓冲器的 油液在内外腔室进出时由于压力变化大,缓冲压力不稳定。同时,该油压缓冲器没有压力调 节机构,不能适应负载变化频繁的应用场合。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液压缓冲器存在着零件间配合 精度要求高,加工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液压缓冲器存在着缓冲压力不 稳定的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液压缓冲器存在着承载压力不可 调节的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液压缓冲器存在着漏油渗油的问 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液压缓冲器包括,具有一中空腔室的外缸体、 置于所述外缸体腔室的上部的密封装置、置于所述外缸体腔室的下部的底座以及活塞和活塞连杆,所述活塞连杆的一端同所述活塞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密封装置并伸出所 述外缸体的上端,所述外缸体的腔室内还设有中空的柱状内缸体,所述内缸体上设有内缸 喷油孔,所述内缸体同所述外缸体同轴设置,其上端同所述密封装置连接,其下端同所述底 座密封连接;所述活塞滑动置于所述内缸体的腔室内并同底座、内缸体之间形成一内腔,所 述外缸体、内缸体、密封装置和底座之间形成一外腔,所述内腔和外腔之间设有一个喷油通 道,所述活塞连杆受压时,所述活塞下部的内腔中的液体流经喷油通道进入外腔,所述外腔 内的液体经内缸体上部的内缸喷油孔进入内腔。所述的密封装置包括中空的柱形油封座、凹形油封、凸形油封、及油封盖;所述凹 形油封置于所述油封座上端的凹形槽内并同其内表面密封连接,所述凸形油封置于所述油 封盖的凸形槽内并同其内表面密封连接,所述油封盖的下端同所述油封座的上端相配合; 所述活塞连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油封盖、凸形油封、凹形油封和油封座同所述内缸体内 的活塞固定连接。所述内缸体与外缸体之间的外腔内设有第一吸油橡胶,所述第一吸油橡胶同所述 内缸体和外缸体紧密连接。所述油封座的凹形槽底部成型一盛油槽,用于收集所述活塞连杆上下移动时杆体 表面沾附的油,所述盛油槽的横截面小于所述油封座凹形槽的横截面。所述油封座的下部的柱体上成型一吸油环形槽和密封环槽,所述密封环槽内设有 同所述外缸体相贴合的0型密封圈,所述吸油环形槽内设有同所述外缸体相贴合的第二吸 油橡胶。所述喷油通道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内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用于调节 内腔或外腔中的油流经底座时的过流面积;所述活塞连杆受压时,所述活塞下部的内腔中的液体流经底座和调节杆进入外腔 的下部,所述外腔内的液体经内缸体上部的内缸喷油孔进入活塞下部的内腔。所述底座带有一个轴向盲孔,所述底座的轴向盲孔内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 一端带有轴向盲孔,另一端固定连接一个调节手柄;所述调节手柄可以带动所述调节杆相 对于所述底座转动。所述底座同所述外缸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的一端伸入所述内缸体的腔室内, 其外圆面成型一直径较两端大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同所述内缸体的内壁紧密连接, 其上部外圆面与所述内缸体之间形成同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环隙,所述底座上在所述环形 凸起的两端径向上分别设有内腔喷油孔和外腔喷油孔;所述内腔喷油孔同所述第一环隙相连通,所述外腔喷油孔置于所述内缸体下端面 与底座的螺纹固定面之间,且与所述外腔相连通;沿所述调节杆的径向上设有同所述轴向盲孔相连通的两个喷油孔,所述调节杆插 入所述底座时,所述调节杆上的两个喷油孔分别同所述内腔喷油孔和外腔喷油孔位于垂直 于外缸体轴线的同一平面上。所述内缸体的两端同所述第一吸油橡胶的两端平齐,所述外腔喷油孔所在位置处 的底座外圆面与所述外缸体之间形成第二环隙。所述活塞为一中空柱状活塞,其外圆面的中部成型一直径较两端大的环形凸起, 所述环形凸起同所述内缸体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活塞在所述环形凸起两端的外圆面上各设有一个贯穿所述活塞柱面的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同所述内腔连通;所述活塞连杆的一端设有一盲孔和贯穿所述盲孔的连杆径向通孔,所述活塞连杆 的带有盲孔的一端同所述活塞连接时,所述活塞连杆径向通孔同所述活塞柱面的径向通孔 相贯通。所述外缸体外部设有螺纹,连接有两个固定螺母,用于固定隔振物体。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采用内外腔室油液循环进出的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钢珠 实现内外腔室的通断的结构相比,结构简单,加工成本降低。(2)本技术的底座内腔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底座径向分别有两个喷油 孔,调节杆相对于底座旋转用于调节内腔或外腔中的油流经底座时的过流面积,从而调节 了该液压缓冲器的承载重量,相对于现有的液压缓冲器,调节时间短,缓冲效果明显。(3)本技术的内缸体与外缸体之间设有吸油橡胶,吸油橡胶与所述内缸体和 外缸体紧密连接,可以缓解高压力作用下的油液在内外腔室流动时的冲击力和流动速度, 使液压缓冲器的缓冲压力稳定。(4)本技术的密封结构将现有技术中缓冲器的平面密封改进为凸形油封和油 封结合的双体密封,凸形油封的内部带有圆弧形凸起紧箍于活塞连杆上,同时所述油封座 在与所述活塞杆连接的部分开有凹槽,可以在活塞连杆上下滑动的过程中起到到储存油液 的作用,进一步防止了油液的泄漏。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 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该液压缓冲器的结构图;图2是底座、调节杆和调节手柄的装配图;图3是活塞与活塞连杆的装配图;图4是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缓冲器,包括  外缸体(1),具有一中空腔室;  密封装置(5),置于所述外缸体(1)腔室的上部;  底座(31),置于所述外缸体(1)腔室的下部;  活塞(41)和活塞连杆(42),所述活塞连杆(42)的一端同所述活塞(41)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密封装置(5)并伸出所述外缸体(1)的上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缸体(1)的腔室内还设有中空的柱状内缸体(2),所述内缸体(2)上设有内缸喷油孔(21),所述内缸体(2)同所述外缸体(1)同轴设置,其上端同所述密封装置(5)连接,其下端同所述底座(31)密封连接;  所述活塞(41)滑动置于所述内缸体(2)的腔室内并同底座(31)、内缸体(2)之间形成一内腔,所述外缸体(1)、内缸体(2)、密封装置(5)和底座(31)之间形成一外腔,所述内腔和外腔之间设有一个喷油通道,所述活塞连杆(42)受压时,所述活塞(41)下部的内腔中的液体流经喷油通道进入外腔,所述外腔内的液体经内缸体上部的内缸喷油孔(21)进入内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支绍华支碎华支胜地支裕优
申请(专利权)人:支绍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