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6253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壳体(2)、收容于壳体内的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3)、与印刷电路板前端电性连接的端子模组(4)及与印刷电路板后端电性连接并向后延伸出壳体的线缆(5),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组装在一起的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组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1),所述夹持件将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信号高速传输领域的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PCI Express协会于2007年1月发布了 1. 0版的外部线缆标准说明书(External Cabling Specification Revision 1. 0),该说明书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被标示 为xl6 cable assembly,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一金属壳、组设于金属壳内的一对PCB板、 与PCB板电性连接的线缆、组装于金属壳上表面的锁扣件及与锁扣件配合的拉带,其中一 对PCB板在垂直方向上平行间隔设置。然而两块PCB板在上、下方向的层叠设置使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对接面的高度变 大,这样就不符合线缆连接器组件朝低构形发展的趋势;另外业界对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信 号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PCB板上的导电片会随之增多,然而在PCB板宽度确定的 情况下需要设置的导电片越多就给电路板的布线带来了困难。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的对接面的且低构形的线缆连接 器组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前端电性连接的端 子模组及与印刷电路板后端电性连接并向后延伸出壳体的线缆,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 模组及下端子模组,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 将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端子模组及电性连接至端子模组后端的线缆,所述端子模组 包括对接面朝上的上端子模组及对接面朝下的下端子模组,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 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将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由于线缆连接器组件 具有新的对接介面,这样使线缆连接器组件满足低构形的要求,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高频信 号传输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视图。图2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合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部分立体组合视图。图7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内端子模组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立体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内端子模组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另一角度立体 视图。图9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1沿B-B线的剖视图。图11是图1沿C-C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1沿D-D线的剖视图。图13是图1沿E-E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 示)对接配合,该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壳体2、收容于壳体2内并与壳体2相互定位的 两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3、与两印刷电路板3前端电性连接的端子模组4、与印刷电 路板3后端电性连接并自壳体2后端向后延伸而出的若干线缆5、组装于两印刷电路板3之 间的隔板9、组装于壳体2上表面的锁扣件6、与锁扣件6相配合并能驱动锁扣件6的拉拔 件7及组装于壳体2后端上表面并遮蔽部分锁扣件6及拉拔件7于内的遮蔽件8。请参阅图3至图6并结合图9,壳体2由金属材料铸造而成,其包括一位于其后端 的基部21及自基部21向前延伸而成的配接部22,配接部22的截面尺寸小于基部21的截 面尺寸。壳体2的配接部22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互配合。壳体2内设有一个用 于收容两印刷电路板3及端子模组4的收容空间25,该收容空间25沿前后方向贯穿壳体 2。壳体2由相互配合的上盖体23及下盖体M所组成,所述收容空间25由上、下盖体23、 24围设而成。下盖体24前端部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凸设有若干用于支撑一个印刷电路 板3的支撑柱M1,其中每一侧的支撑柱241中至少有一个支撑柱241设有一收容孔Mil。 上盖体23前端部下表面设有若干定位柱231及支撑柱232,定位柱231及支撑柱232分别 用于定位及支撑另一印刷电路板3。请参阅图3至图6,印刷电路板3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对接部31、位于其后端的接触 部33及连接对接部31及接触部33的连接部32。对接部31的一个表面上设有若干横向排 列的导电片,这些导电片包括位于前端的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一导电片311及位于若干第一 导电片311后端的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二导电片312组成,其中第一导电片311的数量少于 第二导电片312,第一导电片311与若干第二导电片312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连接部32的 两侧边缘沿前后方向分别设有若干通孔321。接触部33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横向排 列的第三导电片331。请参阅图3至图6并结合图9,隔板9由塑胶材料制成,一金属接地件91 一体成 型于隔板9内部。金属接地件91的两侧边缘分别设有若干向上向下垂直延伸出隔板9上、 下表面的接触片911。当隔板9组装于两印刷电路板3之间时,这些接触片911可延伸入 组装于隔板9两侧的印刷电路板3上对应的通孔321内而使金属接地件91与印刷电路板3电性连接。隔板9的上表面的两侧边缘设有若干圆柱形的凸台92,至少一凸台92的中心 设有一容置孔921,该容置孔921在竖直方向上与印刷电路板3上的一通孔321对齐,上盖 体23下表面上的定位柱231可穿过印刷电路板3上的通孔321并收容于凸台92的容置孔 921内。隔板9的下表面上设有位于其两侧边缘的若干凸台93及限位柱94,限位柱94的 自由末端可穿过印刷电路板3上的通孔321并收容于下盖体M上表面支撑柱Ml的收容 孔2411内。请参阅图3至图6,端子模组4由结构大致相同的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 以背对背的方式组装在一起。上端子模组41具有一上表面411及与上表面411相对的下表 面412,下端子模组42也具有一上表面421及与上表面421相对的下表面422。上端子模 组41的下表面412的一侧的前端设有一第一卡勾413,另一侧的前端设有一第一卡槽414, 下端子模组42的下表面422的一侧的前端设有一第二卡勾423,另一侧的前端设有一第二 卡槽424。当上端子模组41的下表面412与下端模组42的下表面422贴合后,上端子模组 41下表面412上的第一卡勾413与下端子模组42下表面422上的第二卡槽似4定位配合, 上端子模组41下表面412上的第一卡槽414与下端子模组42下表面上的第二卡勾423定 位配合,这样通过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自身结构的相互配合使上端子模组41及 下端子模组42初步定位,此时上端子模组41的上表面421为上端子模组41的对接面,该 对接面朝上,下端子模组42的上表面421为下端子模组42的对接面,该对接面则朝下。请参阅图3至图8,然而,上端子模组41与下端子模组42之间通过其上自身结构 的结合并不十分牢固,因此本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内还设有一夹持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前端电性连接的端子模组及与印刷电路板后端电性连接并向后延伸出壳体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以背对背方式组装在一起的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将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