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60815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第二收容空间,并且第一、第二收容空间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第一接触部及延伸入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用以与另一对接连接器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扭转部使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相互垂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在通信领域内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通信领域内,业界通常采用相互配合的公、母连接器来实现数据的高速传 输。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1996年6月4日公告的美国专利US 5,522,730 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垂直连接器,其包括中间板、安装于中间板两侧的两个“U”形绝缘本 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两个“U”形绝缘本体分别设有上、下收容空间,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分别延伸入上、下收容空间内的上、下接触部。由于导电端子为直条状, 且未设置任何扭转结构,所以上、下接触部中其中一个以料带的光滑面作为接触面时相应 的另一个就必定是以料带的下料面作为接触面。众所周知,下料面比光滑面粗糙,不适合作 为信号传输的接触面。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具有更好的电性传输性 能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 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 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第二收容空间,并且第一、第二收容空间的开口方向相 反;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第一接触部及延伸入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第 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 接触部包括用以与另一对接连接器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 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扭转部使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相互垂直。与现有电连接器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将导电端子设置扭转部,使第 一、第二接触面相互垂直,而第一、第二接触面均可以由料带的光滑面形成,从而使导电端 子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具有更好的电性传输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符合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5是沿图1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3图1至图3揭示了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00,其包括中间面板200、分别安装于 中间面板200两侧的第一绝缘本体10与第二绝缘本体20、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10上的 若干导电端子40。请参图2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大致为“U”形,其包括位于底端的第一安装 壁11、自第一安装壁11的两侧并垂直于第一安装壁1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侧壁12及第二 侧壁13、及位于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之间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第一 收容空间14。所述第一安装壁11包括若干贯穿的第一定位孔15。所述第一侧壁12和第 二侧壁13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0与第一绝缘本体10的结构类似,其包括位于顶端且平行于 第一安装壁11的第二安装壁21、自第二安装壁21的两端并垂直于第二安装壁21向下延伸 的一对第三侧壁22和第四侧壁23、及位于第三侧壁22和第四侧壁23之间且用以收容另 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第二收容空间对。所述第一、第二安装壁11、21间隔设置且相 互平行。所述第一、第二收容空间14、24的开口方向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收容空间 14的开口方向向上,而第二收容空间M的开口向下)。所述第二安装壁21包括若干贯穿 的第二定位孔25。所述第一、第二侧壁12、13均垂直于第三、第四侧壁22、23。所述中间面板200位于第一、第二安装壁11、21之间,所述中间面板200设有供导 电端子40穿过的若干收容孔210。请参图4及图5所示,所述导电端子40为直条状,其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14 的第一接触部41、延伸入第二收容空间M的第二接触部44、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41、44 之间的扭转部43、及与扭转部43相连且位于第一接触部41与扭转部43之间的固定部42。 所述扭转部43突出第一、第二安装壁11、21且位于第一、第二安装壁11、21之间。所述固 定部42收容于第一安装壁11的第一定位孔15内,进而使导电端子40能够固定于第一绝 缘本体10上。所述固定部42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接触部41、44的宽度,目的是更好的固 持导电端子40。所述扭转部43收容于中间面板200的收容孔210内。所述第一接触部41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 面411及垂直第一接触面411的两个第一下料面412。所述第二接触部44包括用以与另一 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面441及垂直第二接触面441的两个第二 下料面442。所述第一接触面411为两个且相对设置,第二接触面441也为两个且相对设 置。所述扭转部43扭转90度进而使第一、第二接触部41、44的第一接触面411与第二接 触面441相互垂直。在扭转之前,对应的第一接触面411与第二接触面441共面,且第一、 第二接触面411、441均由端子料带的光滑面形成。从而使导电端子40与对接连接器电性 接触时,接触性更好、信号传输更稳定。所述第一接触部41自固定部42延伸而成,所述第 二接触部44自扭转部43延伸而成,并且第一、第二接触部41、44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一下料面412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第一接触面411的表面粗糙度,第二下料 面442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第二接触面441的表面粗糙度。所述第一接触面411的表面粗糙 度与第二接触面441的表面粗糙度相同。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 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第二收容空间,并且第 一、第二收容空间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第一接触 部及延伸入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进行电 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用以与另一对接连接器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二接 触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扭转部使第一接触面 和第二接触面相互垂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为直条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自扭转部相连的 固定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自固定部延伸而成,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扭转部延伸而成,并且所述 第一、第二接触部的延伸方向相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接触 部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安装壁及 自第一安装壁的两侧并垂直于第一安装壁延伸的一对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收容 空间位于第一、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壁设有若干收容固定部的第一定位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安装壁及 自第二安装壁的两侧并垂直于第二安装壁延伸的一对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收容 空间位于第三、第四侧壁之间,所述第三、第四侧壁均垂直于第一、第二侧壁。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安装壁间隔设置且相互 平行,所述扭转部突出第一、第二安装壁且位于第一、第二安装壁之间。8.如权利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第二收容空间,并且第一、第二收容空间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第一接触部及延伸入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用以与另一对接连接器进行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扭转部使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相互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锋简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