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箱梁液压内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4674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不对称箱梁液压内模,包括模板、导柱、主梁、支撑底座、顶升油缸、侧向油缸和伸缩撑杆,所述模板包括端节段、变节段、中节段,每节段都由顶模、上动模、下动模和顶板纵梁组成。所述顶模的两侧均依次安装有上动模、下动模,两侧为不对称结构,所述顶模与所述上动模、所述上动模与所述下动模之间均采用铰接方式连接。所述变节段顶模与上动模,上动模与下动模之间的铰接轴线平行于模板分界线。所述端节段、变节段的顶模铰接双耳板预留足够间距,使上动模能往梁端滑动一定距离,保证收模时与所述变节段不干涉。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脱模速度快,省时、省力,箱梁成型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箱梁预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现场施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对称箱梁液压内模,用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箱梁预制。
技术介绍
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上,鉴于高速行车对线路平顺性能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大部分路段均采用桥梁结构形式跨越,这使得整孔空心预应力箱形梁得到大量应用。在预制过程中,所必备的大型施工设备之一就是形成箱体内空间的支撑模具——“内模”。针对单箱双室箱梁,单侧内腔为两侧不对称结构,由于箱梁内腔空间小、端截面处尺寸很小,按传统的收缩脱模方式,变节段的顶模和上动模铰接处的轴线、上动模和下动模铰接处的轴线都是与梁体长度方向平行的,因此当变节段的上动模、下动模收模旋转时为同轴运动,变节段的上动模、下动模不会形成干涉量(干涉量指的是设轴线的投影线为b,上、下动模展开到最终状态后的投影为c,上、下动模旋转收模到最终状态后的投影为d,如图10和图11上的 G所示,e为投影c的最远端到投影线b的垂线,投影d的最远端到垂线e的距离F即为干涉量),即F的值为零,也就是说中节段不会对变节段造成干涉,但是要使得上动模和下动模铰接处的轴线与梁体的轴线平行,使得中节段不会对变节段造成干涉,就必须向内加大整个模板的体积,这样就使得内模因收缩后体积过大而无法顺利从内腔中移出,必须先人工拆卸变节段下动模,搬运出箱梁,再通过液压收缩其它节段模板,实现内模的脱模。这种脱模方式消耗人工体力、工时,影响施工效率和工程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无需人工拆卸模板、可实现液压整体脱模,劳动强度小、施工效率高的不对称箱梁液压内模。一种不对称箱梁液压内模,包括模板、导柱、主梁、支撑底座、顶升油缸、侧向油缸和伸缩撑杆,所述模板包括端节段、变节段、中节段,所述端节段、变节段、中节段均由顶模、 上动模、下动模和顶板纵梁组成,所述主梁内安有导套,底部设有导轨,所述顶模安装在所述导柱上,所述导柱安装在所述主梁的所述导套中并可在所述导套内滑动,所述支撑底座上安装有所述反滚轮,所述主梁通过所述导轨承放于所述支撑底座的反滚轮上,所述顶模的两侧均依次安装有上动模、下动模且两侧为不对称结构,所述顶模与所述上动模、所述上动模与所述下动模之间均采用铰接方式连接,所述端节段和所述变节段上的所述顶模与所述上动模通过顶模上的双铰接耳板和上动模上的单铰接耳板铰接在一起,所述单铰接耳板设置在所述双铰接耳板之间并且所述双铰接耳板的间距为A。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顶模与所述上动模、所述上动模与所述下动模之间安装有侧向油缸。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顶模、上动模、下动模与所述主梁之间安装有增强各模板刚度的伸缩撑杆。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顶模与支撑底座之间安装有调整模板平衡及防止模板上浮的伸缩撑杆。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顶板纵梁与所述主梁两侧安装有顶升油缸。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双铰接耳板的间距A的值大于干涉量的值。本专利技术由于变节段的顶模与上动模、上动模与下动模之间铰接处的铰接轴线方向设计为与面板分界线平行,使得变节段模板无需向内加大体积,又通过调整端节段和变节段上动模的单铰接耳板在顶模的双铰接耳板之间间距的方式,使得端节段和变节段可以在梁体长度方向进行一个调节,防止了由于变节段的上动模和下动模铰接处的轴线与梁体的轴线不平行而造成在收缩时,中节段对变节段的干涉现象,保证了变节段的收缩完成,使得收缩后的变节段能顺利从内腔中移出;在主梁两侧分别安装有顶升油缸以保证模板上升或下降时的平衡,加强模板的稳定性,使本专利技术具有脱模速度快,省时、省力,箱梁成型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2为图1中端节段A-A截面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以及铰接耳板间距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上动模往梁端滑动后的状态图; 图5为图1中变节段B-B截面图; 图6为图1中变节段B-B截面收模后的状态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图8为图5的左视图以及铰接耳板间距示意图; 图9为图6中上动模往梁端滑动后的状态图; 图10为图1中中节段C-C截面图。图11为解释干涉量的投影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从图1至9中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这种不对称箱梁液压内模,包括模板1、导柱9、主梁U、支撑底座13、顶升油缸14、侧向油缸15和伸缩撑杆16,其中主梁11内安有导套10, 其底部安有导轨17,支撑底座13上安装有反滚轮12。模板1通过顶板纵梁8与导柱9相连,导柱9安装于主梁11内的导套10中并可在其内滑动,主梁11通过底部的导轨17承放于支撑底座13的反滚轮12上并可在其上滑动将内模拖出梁体,顶升油缸14安装在顶板纵梁8与主梁11两侧,用于带动模板1上升或下降。如图1所示,模板1包括端节段2、变节段3、中节段4,每节段都由顶模5、上动模 6、下动模7和顶板纵梁8组成。顶模5和上动模7之间,上动模7与下动模13之间均采用铰接方式连接,并在两两之间布置侧向油缸15。伸缩撑杆16连接在主梁11与上动模6之间、主梁11与下动模7之间,用来增强各模板刚度;连接在顶模5与支撑底座13之间,用于调整模板平衡及防止模板上浮。本专利技术中主梁11是整个模板的主要承载构件,它承受整个箱梁内模的自重和浇注混凝土所产生的作用力,并通过支撑底座13将力传递至底模及制梁台座基础,使内模整体受力均勻,稳定性好。本专利技术立模时,通过液压系统控制各油缸,伸出主梁两侧的顶升油缸14活塞杆顶推顶板纵梁8,在顶升过程中分别控制两侧顶升油缸14,保证模板平稳、不倾斜,直至将模板1顶升到位(即内模顶部高度达到施工要求),再通过液压系统控制各侧向油缸15依次推动各节段的上动模6和下动模7直至张开到位,然后安装伸缩撑杆16,以固定模板位置,加强模板刚度。此时内模处于完全伸张的状态,保持这个状态即可进行混凝土浇注,如图2、4、 6所示。本专利技术脱模时,先拆除全部伸缩撑杆16,再通过液压系统控制端节段侧向油缸 15,收缩端节段2,然后通过外部牵引力拉动端节段2的上动模6,由于顶模5的双铰接耳板 18之间存在间距A,从而上动模6上的单铰接耳板19可在所述双铰接耳板18之间滑动,因此使上动模6较顶模5往梁端滑动一段距离,以保证变节段3收模时不受到干涉;再通过控制侧向油缸15收缩变节段3,收模时下动模7和上动模6依次绕各自的铰接轴线20旋转一定角度,使收缩后的模板外轮廓小于梁体端截面,收缩的同时,当变节段3的上动模6在碰到中节段4后,由于顶模5的双铰接耳板18之间存在间距A,从而上动模6上的单铰接耳板19可在所述双铰接耳板18之间滑动,而且在变节段3前方的端节段2已经往梁端滑动了一段距离,因此变节段3受到中节段4的阻力后往梁端滑动一段距离,而且间距A大于干涉量,这样就避免了中节段4对变节段3的干涉,使得变节段3可以完全收缩;最后收缩中节段4,收缩顶升油缸14,使整个模板下降至设计高度。收缩模板完成后,通过外部卷扬机牵引即可将内模从已浇注好的预制梁内移出。如图10和图11上的G所示,干涉量指的是设轴线的投影线为b,上、下动模展开到最终状态后的投影为c,上、下动模旋转收模到最终状态后的投影为d,如图10和图11上的G所示,e为投影c的最远端到投影线b的垂线,投影d的最远端到垂线e的距离F即为干涉量。权利要求1.一种不对称箱梁液压内模,包括模板(1)、导柱(9)、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不对称箱梁液压内模,包括模板(1)、导柱(9)、主梁(11)、支撑底座(13)、顶升油缸(8)、侧向油缸(15)和伸缩撑杆(16),所述模板(1)包括端节段(2)、变节段(3)、中节段(4),所述端节段(2)、变节段(3)、中节段(4)均由顶模(5)、上动模(6)、下动模(7)和顶板纵梁(8)组成,所述主梁(11)内安有导套(10),底部设有导轨(17),所述顶模(5)安装在所述导柱(9)上,所述导柱(9)安装在所述主梁(11)的所述导套(10)中并可在所述导套(10(3)上的所述顶模(5)与所述上动模(6)通过顶模(5)上的双铰接耳板(18)和上动模(6)上的单铰接耳板(19)铰接在一起,所述单铰接耳板(19)设置在所述双铰接耳板(18)之间并且所述双铰接耳板(18)的间距为A。)与所述上动模(6)、所述上动模(6)与所述下动模(7)之间均采用铰接方式连接,所述变节段(3)的顶模(5)与上动模(6)、上动模(6)与下动模(7)之间铰接处的铰接轴线(20)与梁体长度方向不平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端节段(2)和所述变节段)内滑动,所述支撑底座(13)上安装有所述反滚轮(12),所述主梁(11)通过所述导轨(17)承放于所述支撑底座(13)的反滚轮(12)上,所述顶模(5)的两侧均依次安装有上动模(6)、下动模(7)且顶模(5)两侧为不对称结构,所述顶模(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祥军谢亮夏仙桃张悟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铁五新钢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